书韵丹青木刻魂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7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0-08

书韵丹青木刻魂

———记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家木刻法帖代表性传承人李国政

文/孙利芳 图/孙东彪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结绳刻契,甲骨刻文;仓颉造字,青铜铭文;活字印刷,石刻碑文;传承文明,文化自信。

汝州李公,守正创新;木刻法帖,独具匠心。甲骨小篆,隶书金文,楷书行草,沁人心魂,书法艺术,千古墨韵。寻觅良木,方得称心;木工刨花,光洁如新;磨砂批灰,一片痴心;油漆透亮,如镜照身。雕刻书画,如拿绣针。一笔一划,用情用心;刚柔并济,深淡墨痕;急缓得当,飞白惊魂。终身修习,书法神韵;运用自如,应手得心;色彩搭配,自然清新;大功将成,点睛贴金;篆刻印章,绝技一身。

以木为纸,新颖传神;以刀为笔,书写苍劲;以漆为墨,独特香韵。诸子百体,兼具形神;名家荟萃,书画生魂;非遗花开,奇香绝伦;流传后世,功德香馨;中华文化,流芳永存。

李国政和他的木刻作品

正在批灰的李国政

当我首次来到汝州火车站附近的中国文字木刻博物馆时,心中惊叹不已,没想到普通的民居里竟蕴藏着一座如此高雅的文字殿堂。

步入展厅,碑刻书法映入眼帘,圣贤书韵扑面而来。一幅幅名家木刻法帖静静地矗立着,缱绻着浅淡的书香时光,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瞬间让人肃穆、敬仰。

细细赏之,木刻书法作品或楷或篆,或行或草,或碑帖,或诗词,或散文,或翠竹,琳琅满目,包罗万象。观作品,或婉约,或奔放,或清雅,或灵动。无声的漆金线条镌刻于木板之上,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书韵飞扬,震撼人心。

轻轻诵之,《甲骨文》、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岳飞的《还我河山》等等,惊艳了我的双眼,震撼着我的灵魂。更有米芾、何绍基、蔡襄、苏东坡、李白、刘墉、郑板桥等名家书画木刻作品,简直是一座书法雕刻艺术的宝库。

名家木刻法帖,2022年7月被汝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六批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国政,1957年1月出生于纸坊镇赵东村。他自幼酷爱书法、绘画、篆刻、剪纸、柳编、草编,尤其擅长木刻匾额、楹联,后因生活所迫又从事木工、油漆工,渐渐将生活和艺术完美结合,创新将书法的线条艺术镌刻于木板之上,创作了一幅幅形神兼备、古朴雅典、清新自然的木刻艺术作品,以隽美高超的风格自成一家,独具一格。

李家木刻这一传统的灿烂文化,源自清代末年,迄今有上百年的历史。起初从雕刻一般匾额开始,逐步丰富提升,最终形成名家木刻法帖这一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国政的爷爷李喜军勤劳能干,善于琢磨,在清末年间,木刻技艺稳步提高,名声越来越大,好多名门望族上门要求雕刻匾额。李国政,系第三代传承人,8岁随父学艺,一边读书一边学木刻,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下,很快掌握了木刻法帖的各种技艺。李国政在传承中不断升华,将书法艺术融入雕刻,木刻之精,构思之巧,让人们在欣赏书法、木刻艺术的同时,亦能品味书法的线条之美、雕刻的刀工之精、油漆的光亮之美、篆刻的古老神韵,书法与自然完美结合,呈现天然之韵。

30多年来,李国政一直从事木刻法帖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了李乐乐等第四代新生代接班人。李国政雕刻历代名家法帖时,因自身具有深厚的书法底蕴,他将书法、篆刻、木刻、美学、色彩、木工、油漆、磨砂、批灰、贴金十余种绝技融为一体,样样精通,双手都会刷油漆、打砂纸、雕刻文字,手法娴熟,技艺精湛,绝技在身,堪称一绝。

为更好传承和发扬名家木刻法帖技艺,2020年3月26日,李国政创办了中国文字木刻博物馆,用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多视觉、多领域展现中华文字木刻法帖之魅力。

金光闪闪的两块木制“龟板”,仿佛自然天成的暗纹纵横交错,红色的甲骨文深深浅浅书写于“龟板”之上,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走进了位于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为了刻好这两块甲骨文木刻,他专门和妻子到中国文字博物馆考察学习。将出土的真迹拍照,回来把照片放大,自己写出来,然后再写到木板上进行雕刻,尺寸比例完全按照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广场上的铜质甲骨文大小刻制。

他先选木料,再刨锯成两块大小一样的“龟板”形状,然后打砂纸,打磨平之后再雕刻做图案。要把“龟板”上不规则的纹理雕刻出来,深浅粗细用铅笔记好,哪个地方深,哪个地方浅,一一标上符号,逐一雕刻。雕刻完之后统一刷漆,让每一道清漆都渗透到木头里,至少刷了一二十遍漆,直到漆再也渗不进去,最后用金黄色的金漆处理。金漆刷好之后,他细心地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甲骨文字原样写上去,再细细雕刻。这时,要用很细的凿子或小刀,用阴刻的方法雕刻。有的字线条很细,在字里面打砂布难度特别大。

怎么办呢?那天,他看到孙子吃冰糕扔掉的冰糕棍,灵机一动,领着妻子到步行街,捡人家扔掉的冰糕棍,洗净之后,拿刀子削成平头、圆头等多种形状,用502胶水把砂布粘到冰糕棍顶端,制成特制的打磨工具,对雕刻出来的字进行打磨。为防止字变形,字里面还要再批灰、再刷漆,最后用朱砂研磨成粉用漆调好,用毛笔蘸朱砂漆,用甲骨文的写法一笔一划“写”进字里面。李国政说:“调上朱砂写进去之后,可以千年不变色。”

这两块甲骨文木刻,工序繁杂,他足足做了半年。

“阳和布气兮,动植齐光;惟披幽兰兮,偏含国香。吐秀乔林之下,盘根众草之旁。虽无人而见赏,且得地而含芳……”

最令我惊叹的当属黄庭坚的《幽兰赋》。整整一间房,十二块木刻赋帖,三面墙壁环绕屹立,金碧辉煌,气势壮观。木板刨得方方正正,黑色底漆刷得照见人影,金色文字镶嵌木板,如颗颗珍珠晶莹闪烁,李国政巧妙地将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原汁原味展示于木刻之上,形神兼备,美妙绝伦。

李国政自豪地说:“这十二块《幽兰赋》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从选料到刻成,用了两年时间。”

当时,他花了几千元,买了一大堆木料,最后才精心挑选出高2.08米、宽0.6米的毫无瑕疵的12块木板。从叶县县衙一个朋友那里得来12张黄庭坚真迹的拓片,照着图片,一一写在木板上,一块一块精雕细琢,最后贴金两遍,才大功告成。他说:“我刻《幽兰赋》的目的是把古人灿烂的文化搬到汝州安家落户,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人人皆知,流芳百世。如今,李国政将王羲之的传世之作神奇地刻写于木板之上,就连当时修改的痕迹、浓墨涂掉的黑块,都尊重原作,刻画得精彩绝伦,让经典之作再次焕发璀璨光芒。

2.6米长、1.2米宽的巨幅木刻《兰亭序》静静屹立在大厅,气势豪迈,金色的字刻于黑色木板之上,字字生金,句句生魂。正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笔墨生灵气,尽善尽美也!

他用篆刻印章的细腻方法,选用上好的紫桐木刻制。光《兰亭序》里面的每一个字打砂纸一道工序仅打磨一遍,十天半月也干不完。冬天白雪飘飘,而他丝毫不感觉冷;夏天炙热难忍,汗流浃背,他也不觉得热,汗滴到木板上自己毫无知觉。

当时李国政腰疼得厉害,喝着中药,贴了膏药,继续趴在木板上刻,家人都心疼他,不让他干。他说:“反正站着也是疼,趴着也是疼,还不如让我干活,既可以减轻我的疼痛,也可以成全我的爱好,了却我的心愿。”家人含泪再次支持他。

这幅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雕刻细腻的《兰亭序》,他整整刻了一年。正是慢工出细活、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让这幅作品叹为观止。

十二生肖是我们国家独有的传统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李国政将十二生肖跟甲骨文结合起来,刻制出“甲骨文十二生肖”木刻作品,可谓独一无二,奇思妙想。

“甲骨文十二生肖”他也花费半年多时间。为了底座稳当,需要在支架上安个小合页。他找遍汝州城,没有大小合适的,最后在中大街一个老店铺里终于淘到了宝贝。当时店铺里只剩15个,他惊喜若狂,全部买下。

咖啡色底座,淡白色刻板,绿色甲骨十二生肖文字,红色篆刻肖形印章,别出心裁,惟妙惟肖,色彩搭配美妙绝伦,匠心独具,真正是独一无二的全手工制作的非遗珍品!

李国政说:“这套十二生肖甲骨文木刻,既能让孩子们通过十二生肖学到甲骨文知识,也能看到我们汝州木刻法帖这一独特的非遗文化,又能够学到文化,将来拿到学校展演,孩子们一定特别喜欢。”

“石块无多竹叶稀,二公清介最相依。秋风昨夜窗前到,百岁苍苔老更肥。”在郑板桥《竹石图》前凝眸,赏水墨兰竹孤傲自香,有节有义,恬淡永恒的人生雅趣高洁意境顿生,清雅脱俗之气溢满胸间。

除了文字,李国政的木刻法帖还涉足绘画。李国政说:“刻画比刻书法作品更加复杂。郑板桥的竹子在历史上最有名。刻竹子与刻文字差别很大,色彩、刷漆也有所不同。更难的是,题诗的书法和印章都比较小,难度更大。书法的韵味要跟原作一样,画作中竹子韵味更要保持。刻竹子时,先画竹干、竹叶,一个叶片一个叶片雕刻,既要清雅脱俗,又要体现竹叶层叠交错的层次之感。然后再画石头,最后写上诗词,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木刻画作除了郑板桥的几幅石竹图,他还刻制有齐白石送给老舍的《芭蕉叶卷抱秋花》。他大胆选用棕色底板,绿色颜料勾画出芭蕉叶,石绿颜料题诗句,鲜红色印章。绿色的芭蕉叶自然下垂,脉络丝丝分明,边缘淡黄色金边镶嵌,突出秋之意境,芭蕉叶片将金黄色的娇嫩花朵“抱”在中间,整个画面自然清雅、色彩斑斓,让人耳目一新,直呼绝妙。

漫步展馆,名家法帖应有尽有,书香之气沁入肺腑。如此浩大的工程,集聚了李国政一生的心血。他说:“古往今来,石刻、碑帖早有流传,但家乡汝州很少人去做木刻文字,我想用木刻艺术,把中国历代名家法帖刻下来,永远传承下去。”

观望着一块块木刻作品,我想探寻李国政创办中国文字木刻博物馆的秘密。经过多次采访,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对中国文字无比的热爱、对书法艺术不懈的追求、历经生活磨难锻造的坚毅品格、赖以生存的木工油漆技艺的长期积累、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情怀、满腔热情无私奉献的爱心痴情……

李国政从小就酷爱书法,一次,他看见老医生陈见文家里墙上挂的一幅中堂上写的“春风杨柳万千条”之后,觉得书法艺术简直美妙极了,立志要学好书法。一天,他在同学家发现几张散落的柳公权字帖,如获至宝,借来临摹,每日练习书法。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字,村上请他写毛主席语录、春联,学校办元旦特刊,特地请他写美术字、画漫画。

1982年,他有幸结识唐子正老师。李国政说:“唐老师是汝州有名的‘四大才子’之一,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唐老师鼓励他说:“你写的字基础很好,很有希望,不能放弃。切记中锋立骨、侧锋取妍。要读书,努力勤奋,要常临米芾、王羲之的帖……”一次,他临摹唐老师书法,一边揣摩一边悟,使出了浑身解数,写出来的跟唐老师写的一比,还是有天壤之别。自此之后,他才真正懂得了十年磨一剑的道理。后在唐老师的教导下,他从写字上升到了书法艺术。

他还给自己定下每天练习1500-2000字的任务,即便忙到深夜,也要完成当天的临摹任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时间多么紧迫,他对书法的爱好从未减少,有时候连做梦都是书法的线条。一次从外地拉粮油回来,已经半夜了,他仍坐在灯下坚持写字,写完时已经东方泛白曙光渐露了。

2006年,他又师从北京中书协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洪厚甜、齐作声深造。2017年,他再次去北京师从王厚祥、苗培红、包俊宜、张旭光等老师学习书法。通过多次进修学习,他的书法又有了较大提升和进步。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60年从不间断,锲而不舍,功到自然成。他的书法艺术圆润洒脱、浑厚朴实、苍茫大气、古雅肃穆、干净利落、空灵清澈。作品在2005年世界联合国计划署发起的《中国人与水书画公益大赛》上荣获银奖;2012年为《中国新闻播报》题写报头;2017年为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干部俱乐部题写榜书“为奉献者奉献”挂在二楼大厅;2019年应邀题写《汝海风云》电影片名,首映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书画展中荣获二等奖;2019年为中央党校题写“厚德博学”;2022年为北京大学题写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023年为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汝州火车站气势雄伟的“汝州站”三个字也出自李国政之手。

李国政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主办的各种书法展并获奖,其艺术成就多次被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站及其他新闻媒体发表报道。他也得到了应得的荣誉,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世界精英书画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国网络新闻集团特聘书画家,中国文字木刻博物馆创始人、馆长,等。

正是他精湛的书法造诣,为他走上名家木刻法帖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国政小时候,家里一穷二白,连间遮风避雨的草房也没有。父亲带着他和哥哥自己拓土坯、做椽子,自己盖房。他十三四岁时,哥哥干木工,他就帮哥哥推刨子、雕刻、凿眼、拉大锯,为他走上木刻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自小李国政还喜欢美术,常常看着窗外的树和鸟,随手就画出来,这一切似乎冥冥之中早已为他今后的木刻之路埋下伏笔。

他的爷爷是方圆几十里很有名的油漆匠。从小耳濡目染,他继承了爷爷的刷漆技术。他说:“虽然我达不到爷爷的水准,但我会双手批灰、打砂布、刷漆,也能做到几十遍刷漆之后光亮如镜,用手摸像抛光一样光滑。”

李国政说这话毫无夸张。在我第一次采访时,酷热的盛夏,他头顶烈日,满脸汗水,戴着厚厚的手套,正在批灰刷漆。眼见漆刷上的漆就要滴落,千钧一发之刻,只见他手腕迅速一个美妙的翻花,漆刷已然调转180度,轻盈地落入手掌之中,油漆也已由下翻转在上,他顺势在木板上一刷,地上不掉一滴漆,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后来,父亲不幸去世,哥哥也意外伤亡,家庭的重担全压到了李国政的身上,让他从小就懂得一切都靠自己。为了生计,他先后到郑州市、洛阳市等地刷油漆,两毛钱一碗的羊肉汤也买不起,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为了节省路费,他从洛阳骑自行车回家,为了节省住宿费,他晚上睡在洛阳汽车站的长凳上,第二天再去找活干。有一次,他接了一个活儿,人家第二天结婚要用家具,需要当天必须完成刷漆,不巧他生病发烧39℃,但仍坚持给人家刷漆。

正是那段时间的锻炼,他的刷漆功夫了得,也为他走上木刻之路再次铺垫。

曾经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是生活的磨练,都为今后的成功做着铺垫。儿时的苦难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让他在书法之路上造诣颇深,并且将书法艺术运用于雕刻之中。也正是生活所迫,他所走的木工、油漆之路所积累的技艺,都运用到了木刻法帖的雕琢之中,并才成就了十几种绝技于一身的木刻名家法帖,让这朵非遗之花开得璀璨夺目。

我第三次采访时,有幸看到李国政正在雕刻一幅新的作品,最早的铭文“中国”二字。只见他正左手握着钢刀,右手按着木板,聚精会神地雕刻着。他先沿字的轮廓入刀,用力在字的边缘刻出线条,他的大拇指推着刀子稳稳向下向前推进,左右手交替,刻好边缘后,他换了一把小小的凿刀,沿着刚才刻好的轮廓剔除字中间的木头。李国政说:“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最古老的文字,就要搭配最古老的木板,我采用咖啡色的底漆,又特意做古做旧,酷似千年古木,这样才更能体现历史沧桑的感觉。”

李国政桌案上一个小小的笔架,也凝聚了他的无限匠心。笔架的四面,分别刻着他的斋号“一草轩”、齐白石的《小鱼都来》(几条鱼在水草间蜿蜒游动)、篆刻“水滴石穿”、瓦当雕龙图案。小小的笔架蕴含着大自然的山川痕迹,又能盖章、压纸,真是一举几得,诗意盎然。

出去旅游,他总爱去寺庙,特别留意各种匾额,回来后把各地最灿烂的文化想方设法做成木刻。一次,李国政去故宫游玩,看到宋徽宗赵佶亲笔书写的瘦金体“听琴”,他拍照后按原来尺寸刻下来,又成了一幅经典之作。

他也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制成木刻,金灿灿的“中国梦”“藏宝”“大象无形”“厚德博学”等等。他曾为千年古刹风穴寺刻写“明法正渡”“禅寺有尘清风扫,山门无锁白云封”等匾额,为首都北京的京华书画院、亦山草堂、启功书法等题写匾额,为中岳嵩山中岳庙老君洞书写并雕刻“言无理岂能信人,行不正怎可修道”“层层云中神仙府,叠叠山上道人家”等多副匾额楹联。

别人挣了钱,也许会买好车、豪宅,而李国政却用尽一生的时间,穷尽一生的积蓄,致力于木刻法帖的雕刻艺术,目前他的木刻博物馆珍藏着他亲手刻制的200多幅作品。每一个作品都独一无二,独具匠心。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每个名家作品雕刻完成后,他还将作者的原著、相关简介、画像都搜集制成卡片塑封,让前来参观的人学习。

李国政的那双手,拿过锄头、大锯、刨子、漆刷、批刀、毛笔、刻刀,布满沧桑,却又无比灵活,他的手一边创造生活,一边创造艺术。

他的妻子和家人对他既心疼又支持,经常帮他打砂纸、制作。他对自己的儿子悉心言传身教,对孙子、外孙更是厚爱有加,希望木刻名家法帖的艺术,代代相传,继续发扬光大。他的孙子十岁就自己弄木板,用毛笔写上字,模仿雕刻,他的外孙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展示自己的作品。每次做木刻的边角料,都被孙子、外孙抢去比着写,比着刻。

古有王寀汇刻《汝帖》,今有李公木刻法帖。李国政说:“我的每一个木刻法帖都有钢丝饰件,啥时候政府需要展出可以随时挂出。我的展馆将来要面对学校,让学生免费来参观,让孩子们自小能看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欣赏汉字和书法艺术,品味木刻文字的雕琢妙趣,让孩子们从小就爱上书法艺术,热爱中国文字。让中国文字、中国文化像音乐一样永远流传下去。”

这正是:一方桐木,吸纳日月精华;一桶清漆,浸润木质不腐;一把毛刷,刷出光亮如镜;一块砂布,磨平光滑似缎;一把批灰,弥补棕眼缺憾;一把刻刀,诗文汩汩流淌;一支毛笔,书写人间大爱;一身绝技,雕琢木刻法帖;一腔热爱,终生无悔坚守;满腹深情,守护中华文化。

木刻法帖,非遗奇葩,璀璨无比,馨香永留,三首小诗,歌以咏之。

其一

刨板为宣刀作笔,挥漆化墨绘痴心。

名家历代诗书画,奇妙非遗木刻魂。

其二

甲骨篆书行楷隶,米王赵董柳苏颜。

更兼郑燮白石画,墨韵丹青世代传。

其三

书画木漆兼篆刻,非遗绝技李儒君。

名家法帖流千古,满腹深情铸墨魂。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