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因汝州而得名,汝州,因汝瓷而闪耀。除了历史给予汝瓷的“汝窑为魁”美誉,汝州市还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名窑·瓷魁之乡”,汝瓷之都处处散发着瓷香,久久不绝的开片声韵,讲述着一种古老的泥土变金的汝瓷烧制技艺。
汝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曾有“汝窑为魁”之称,所烧制的汝瓷为宫廷专用瓷,被历代皇帝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
“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这句话就是描述宋朝时期,汝州地区汝窑的烧制场景。900多年前,后周皇帝柴荣一梦醒来,看到雨过天晴,天边一抹淡淡的青色,便下旨烧造瓷器。“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这便是后周皇帝柴荣答复内务大臣使用什么瓷器时御笔批写的圣旨,也是对将要烧制的瓷器颜色要求。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以玛瑙末入釉,烧制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汝瓷釉色———天青色。在此以后,宋室皇宫曾亲自督造,并将汝窑瓷器作为专供帝王皇家使用的贡品。但汝窑瓷器从初创到走进皇宫登峰造极也不过只有短短的41年,随着北宋钦宗的“靖康之难”,汝窑瓷器也随着破碎的宋室江山而几近销声匿迹,流传于世的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据专家统计,汝窑的传世器物,全世界共有72件,加上未知的民间藏品,总计不足百件,这与汝窑烧造时间短、产品少而精有直接关系。这些器物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以及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等珍藏。
汝窑传世器物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鹅颈瓶、直口瓶、纸槌瓶、罗汉碗、莲花大碗、盘(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盏托(花口)、水仙盆等。现在看来,汝窑器形远不止于此,因为近年在汝州张公巷和宝丰清凉寺就发现了十分丰富的汝窑器形,如莲瓣纹钵、海水纹钵、镂空盏托、凸雕莲瓣纹炉、画花海水纹缸、套盒、壶、鸟首形器等。
汝州的瓷窑以北汝河为界,分南北两大瓷区。北汝河南区,从现汝州蟒川严和店到宝丰清凉寺、鲁山段店、梁洼。北汝河北区,现汝州的城区、大峪镇,百余座汝瓷窑比肩连绵,蔚为壮观。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四月,北宋灭亡,朝廷南迁,部分汝窑工匠随之逃亡南方。曾经辉煌兴盛的汝窑随之窑空烟冷,汝窑器从此不再烧造。
据考证,汝窑的烧造年限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从五代末年到北宋早期,是汝窑的初创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真宗乾兴年间,前后历时61年,应属于汝窑的创烧阶段。这一时期的产品特点是以生产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釉色单调,装饰手法简单。
北宋中期,汝窑进入了发展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到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这一阶段汝窑瓷器迅速增加,同时装饰纹饰也趋于丰富。装饰多见刻花纹样,特别是碗、盘内壁一般以凸线纹分成六等分,有的还在各等分内刻以折枝花卉,或将碗外壁刻成直线纹,碗心印有团菊,线条流畅,图案清晰。釉色莹润,器表开片密布,工艺精细,独具特色,打破了早期器表素净单一的局面。
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到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为汝窑的繁荣期。历时41年,汝窑制瓷技术达到了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表现为:产品制作精良,釉色玉润,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精品往往被选送为贡品,为朝廷所享用,因而才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之御批,随后在汝州设官窑烧制皇宫所需的御用品。由于皇家用瓷集民间顶尖技术匠师,采用优质原料,设计构思精细,加之不计成本,工艺精良,从而将汝窑的制瓷工艺推向高端。这也直接影响汝民窑在瓷器生产中的技术改进,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汝州窑业的发展达到繁荣。
金军占领中原后,汝窑开始进入式微期。北宋晚年,宋金对峙,民众生活不得安宁,中原地区的汝窑大都停烧。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封康王赵构为宋帝,战乱平息。直到金哀宗开兴元年(1142),前后历时90年,民众稍有安宁。此时的汝窑仍生产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然而由于金人占领中原,技术人员大量南移,汝窑已失去了北方地区的领导地位,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所烧制的一般汝青釉制品皆釉色葱青肥厚,釉面常有黑点杂质显露,仅供一般民间大众生活必需之用品,虽偶有精品出现,但数量极少。
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至天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间,汝窑进入衰亡期。虽继续恢复汝窑生产,但因多年战争创伤,制瓷技术已达不到宋时水平。元代始主乃蒙古草原民族,其性格豪放粗犷,喜爱大器之物,故此时的汝窑瓷器产品具有胎厚粗笨之特点,而且工艺欠佳,品种单调。有的为了叠烧方便,节省燃料的消耗,一般日用釉瓷器全施半截釉。碗、盘的内心多露胎无釉,胎体粗松呈土黄色。至此宋代汝瓷的风采已难得一见,元代末年,汝瓷渐渐退出市场走向消亡。
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御窑场仿烧汝瓷,但仿烧品均难与古汝窑匹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汝窑青瓷碟,底刻乾隆皇帝《咏汝窑盘子》御制诗:“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当为佐证。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曾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难度大得多。”
1938年,临汝县(今汝州)蟒川绅士李照光、李绍初于蟒川严和店兴办复兴汝瓷厂,建有作坊20多间,工人40余人。仅以生产民用瓷为主,另建小窑仿烧宋汝窑瓷,经数年努力,终未成功。1947年临汝解放,复兴汝瓷厂被收归政府管理。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汝窑器这个曾煊赫于宫廷、名扬天下的文化瑰宝,当然在恢复之列。临汝县汝瓷厂接受了恢复汝窑瓷的任务。
1958年,汝瓷豆绿釉烧制成功,制成了“透雕大花盆、刻花盘”,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河南厅,引起很大轰动。1964年,由河南省轻工业厅对汝瓷豆绿釉产品作了审定,认定基本符合汝窑特点,可以投入小批量生产。1971年,临汝县汝瓷厂携带汝瓷产品首次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所带产品被抢购一空。1972年,临汝县汝瓷厂又一次参加广州商品交易大会,所带汝瓷产品引起了日本、新加坡、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1973年,在广交会参展的4箱160件汝瓷产品被外商包揽,当年开始批量生产出口。1973年10月,由轻工业部投资,在汝州城西北筹建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开始专业汝瓷研究与生产。1977年9月,河南省二轻厅组织以汝瓷为主的三瓷(汝瓷、钧瓷、唐三彩)在北京展销,此次展销历时3个月,北京各界人士参观者达50余万人次。
1980年,河南省科委将天蓝釉试验项目纳入计划。1983年,洛阳地区科委给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下达天蓝釉试验任务,并拨付实验经费,实验小组先后调整配方40多个,试验数百次,终于攻破难关,获得成功。1983年8月,受河南省科委委托,洛阳地区科委召开汝瓷天蓝釉鉴定会,11产品博得全国24位著名陶瓷专家的一致称赞。1984年,中国轻工部和河南省科委相继下达汝窑瓷试验任务,由临汝县汝瓷厂、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和河南省轻工科研所共同承担这一项目,历时4年,经过300多次试验,汝窑瓷产品烧制成功。
1988年7月28日,中国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主持召开汝窑天青釉瓷鉴定会,与会陶瓷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试验资料齐全,数据完整可靠,完成了省科委和轻工业部签订的科研专项合同,研究是成功的。对于恢复中国名窑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填补了我国恢复古代名窑瓷器的一项空白,在青瓷生产中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
1986年,汝瓷十七号豆绿釉试验获得成功,解析了汝瓷釉色的呈色机理、窑内还原气氛和温度的奥妙,并且制定了汝瓷烧成的升温曲线等,解决了汝瓷试验中的疑难问题,为试制汝瓷月白釉、恢复生产天蓝釉、天青釉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6年,汝瓷月白釉恢复研制,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星火项目,并于1988年7月28日,通过河南省科委、平顶山市科委技术鉴定。1988年,成立了中国汝瓷开发公司和中国汝瓷研究所,相继又建立尚庄、马窑、陵头、骑岭、八○三第三瓷厂、汝州镇等17家瓷厂,从业人员2680人,年产汝瓷1620万件,产值1963万元。1989年12月,汝瓷烧成新工艺试验项目通过了河南省计经委、河南省轻工业厅的共同鉴定。
汝瓷恢复试制的成功鼓舞了广大汝瓷科技工作者的斗志,他们把传统汝瓷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在对汝瓷原料科学全面的理化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试配方。烧成窑炉也逐步从古老的马蹄窑发展到直焰窑、倒焰窑。进而又引进了隧道窑和推板窑,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汝瓷生产由小批量试验发展到大批量的出口创汇。现在大多企业引进了液化气窑,为汝瓷生产的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98年以来,汝瓷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一批民营汝瓷企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汝州市新的经济优势产业,汝瓷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汝瓷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取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汝瓷先后荣获首届国家轻工博览会金奖、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一等奖。汝瓷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文化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部门陈列收藏。汝瓷作为国礼先后赠送给以色列前总理魏茨曼、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韩国前总理李寿成等收藏。2009年9月,汝瓷获得“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0年4月,汝瓷被上海世博局确定为上海世博会元首级国礼,成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使者。
进入21世纪,汝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汝瓷产业的发展,汝瓷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据统计,仅现汝州市辖区就有7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产量3620万件,产值达3亿元。汝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与汝瓷相关行业的兴起,诸如坯釉原料采运业、汝瓷釉料加工业、模具加工设计业、产品包装业等,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升了汝瓷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选自《汝州人文史话》
供稿: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