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烈士英勇就义碧水蓝天汝州城临汝师范,梦想起飞的地方印象里的王寨农业中学公鸡为啥夏天打鸣晚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5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07

临汝师范,梦想起飞的地方

于振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第3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不由得使我回想起我的母校———临汝师范。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四十年前到学校报到时的一幕幕情景: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从家乡出发,和爸妈一起坐上破旧的客车,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颠簸,到达县城西关的临汝汽车站。然后,背着被褥,拿起各种生活用品,用了三十多分钟,徒步从汽车站走进了盼望已久的临汝师范学校。

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一条街将南北校区从中间分开。南校区是主校区,有一座三层教学楼,校园周边全部是矮房,那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北边还有一个搭起的棚子,那是餐厅,餐厅没有桌子凳子,打好饭,只能蹲在地上吃;北校区是生活区,东南角有一栋二层小楼,那是学生宿舍,西边有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其他地方是教师种的菜地。别看学校简陋,而这已经是包括临汝县在内周边几个县的最高学府了。

当年六月份,初三的班主任带我们到临汝县高中参加中招考试,住进了县高中的学生宿舍。晚上下起了大雨,屋顶漏雨,我们六个同学将床放在了一个角落处,挤在一起将就了一个晚上。回想起这个情景,再想想我们今后能在小楼里学习生活,幸福感满满。

那年我还是一个不满十五岁的懵懂少年,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走进陌生而又新奇的临汝师范,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寄托于此,开启了自己的人师之旅。和我一样的,还有来自临汝、伊川、汝阳的共计80名同学,这80名学生都是从三个县选拔出的成绩佼佼者。他们和我一样,生命的芳华将在这里悄悄绽放,梦想将在这里起飞。

作为临汝师范的第一届普师班学生,那时的我们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激情满怀,一路高歌,把灿烂写满十五六岁青春的梦里,踏着晚去的夕阳,诗和远方是如此般的辉煌。

三年的学习生活,1000多个日日夜夜,临汝师范,虽说是一个学校,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它有爱、有温暖、有真挚的情感,更有逝去的青春与抹不掉的回忆。

一进师范门,就是教育人。从入校那一刻,我们就被赋予“学生教师”“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每个教室前方都张贴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张贴在黑板上方,也深深刻印在每一名临汝师范学校的学生心中。因为我们知道,今日我们是渴望知识的学子,明天也将成为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我们最质朴、最执着的追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每一位临汝师范学生的行业标杆和人生信条。那时的临汝师范,可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开设的课程囊括了小学教育的所有学科,学生文理兼容,体艺兼备。我们学习了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种教学方法在内的17门课程。琴乐书画,都是必修科目;吹拉弹唱,要求样样在行。三年时光,寒暑交替,就是一场脱胎换骨的人生磨砺。我想,当今已经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如此全方位地打磨学生了。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学会了五线谱、简谱、视唱练耳,爱上了音乐,从此,音乐也成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是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人生理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每天校园里呈现着这样的一幅幅风景———早自习时,教室里书声琅琅,琴房里琴声悠扬,田径场生龙活虎;晚自习教室里灯火通明、一片安静,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学习。而那些对音乐、美术、体育等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则在课后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埋头于兴趣项目。临近期末考试,会涌现出一大批起早贪黑、挑灯夜战的同学,校园、教室、宿舍等,到处是手不释卷或掩卷深思的同学,至今忆起,还历历在目。一楼东边的图书馆成了我业余时间的最爱,《数学通报》《散文》《河南教育》《读者文摘》是我经常借阅的杂志,在这里我读到了更多的中外名著、诗词歌赋。那种以书为朋、与书为伴的日子至今难以忘怀。路遥在《人生》开篇中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想正是因为那三年,我才走到了今天,还将踏实地迈向明天。

永远不能忘记的是1984年的那个夜晚,中国女排首获三连冠。一台十几寸的黑白电视机放在教学楼前边,下边站满了学生。随着郎平一个个的扣球,同学们是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当最后中国队取得胜利时,欢呼声、呐喊声不绝于耳。从此,中国女排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勇往直前。如今,当我们回望女排的璀璨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辉煌战绩,更是一种坚韧、拼搏、团结的精神力量。

四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临汝师范已经更名为平顶山外国语学校。走进母校,就像走进了花园。南北两个校区用天桥连接起来,既保障了师生的通行安全,又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里绿树成行、嫩草如茵,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围墙、车棚、教学楼、实验楼的宣传版面,无不散发出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教学楼虽然粉刷一新,但站在曾经学习过的教室里,抬头看黑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仿佛依然在眼前闪烁,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依然在耳边回响,还有那朗朗的读书声、琴房里悠扬的琴声、运动会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已有多人作古,最年轻的老师也已近花甲之龄。他们宽厚仁慈,教书育人,爱生如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虽然人生际遇和工作岗位不同,但我们在工作和人生交往中,都能遵守为师之道和做人良知,心怀人文情怀,不断努力向上,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这些,都离不开老师们当年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育。从心底里,衷心祝愿健在的老师们健康快乐,晚年幸福。

四十年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如今我们已走到了中年,即将步入老年。然而,四十年来,浓厚的师生情、纯真的同学情,以及对母校临汝师范的深厚感情却始终未变。

四十年来,我们凭着当年认真做事的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积极生活的态度、踏实上进的精神,凭着在临汝师范学校获得的综合能力与阳光种子,一边工作,一边成长。在教育教学之余,我们通过各种学习形式,获得了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毕业后,同学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大部分仍然奋斗在教学工作一线,成为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有的成为国家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有的走上校长等教学领导岗位,有的仍然在农村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守住了农村教育的这一片碧水蓝天。有的同学因工作需要虽已转行行政工作,但心中仍然保持着对教育的这份情怀,依然以毕业于母校临汝师范为傲。

所幸的是,四十年来,在教育的岗位上,我虽然曾经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焦虑过,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始终没有忘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这份初心,对教育的这份职业从未有过任何动摇。

临汝师范,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是一段青春的标记,是一个驻足的驿站,是一个历史的烙印,是一段无悔的人生。回首四十年,特赋诗一首以自勉:

四十年来成一梦,无悔从教度人生。

为国育得栋梁材,散入大海满天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