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为青年铺路搭桥,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支持青年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圆梦”“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等等。
今年,河南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万。我省出台了《2023年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印发《河南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工作方案》,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开发政策性岗位,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多方搭台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这些政策举措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取得了良好成效。
然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加上不确定因素较多等方面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艰巨。答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张民生答卷,还需全社会共同加力。
调整优化高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提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对人才的需求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以人才培养高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高质量的同时,强化教育和经济的结合紧密度,进一步增强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把就业状况与招生指标挂钩。建立“从进到出”利益攸关机制,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制度,将招生和就业结合起来,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招生、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反馈作用,把就业状况与本科保研名额、博士招生指标等挂钩,发挥“招培就”联动作用。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了解决入岗不适问题,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通过“把企业引进来”“带学生走出去”、把“企业生产一线”与“学校教学现场”相融合、校企合作编写教材等方式,校企合作培育适用人才,打造就业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共同体,让毕业生一上岗就能上手。
把促就业的功夫下在平时,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一、二年级,应该以就业观念、专业认知、学业规划、职业目标探寻等为重点,引导同学们增加职业生涯认知;三、四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能力全面提升训练,帮助同学们明确、细化个人发展目标,对他们进行入职匹配指导;毕业年级,针对应聘、面试、简历制作等具体内容进行细化辅导。
以高质量实习促进大学生就业。实习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的第一步,高质量的实习经历也是很多企业眼中的“加分项”。参加高质量的实习,有助于增加在校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学以致用。同时,大学生可以借助实习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切身了解企业对未来的职工有什么样的需求和要求,了解工作流程、所需技能和职场文化,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便规划下一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计划,进一步增加就业竞争力,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大力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围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挖掘、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激发企业用人积极性。
发挥平台经济促就业作用。规模不断壮大的平台经济,顺应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呈现出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广泛深入渗透,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智慧物流等领域已成长起众多大型平台企业,在有力推动行业创新的同时,开创了互联网经济的新业态,催生了大量灵活用工需求,推动就业朝着形态多样、形式灵活的方向变化。诸如程序开发、数据挖掘、内容运营维护等灵活用工岗位,都比较适合思维活跃、有一技之长并擅长创新的高校毕业生群体。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可否认,大城市就业机会多、薪资报酬高,但岗位竞争激烈、生活成本也比较高,相比之下,选择到基层发展,大学生的优势更容易发挥出来,而且基层就业政策优惠、生活成本比较低,高校毕业生可以减轻生活方面的负担,静下心来干事创业,更容易出成绩。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一定要按规定落实待遇编制、定向招录、贷款代偿、考试加分等政策,让他们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育人”工作,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所需统一起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