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部好媳妇题材微电影开拍朱寨香菇富农家自来水公司连夜抢修恢复供水图片新闻不忘初心 强化党建 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爱,让走失老人六年后回家禁放烟花爆竹 用绿色添年味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036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1-29

朱寨香菇富农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隆冬季节,在我市农村本是一年中最悠闲的时光,1月23日上午,记者走进温泉镇朱寨村周围的一个个温室大棚里,看到的却是一派热闹的生产景象:有人在忙着装菌种,有人在忙着摆菌袋,有人在忙着采摘长成的香菇,而大棚外的空地上更是人来人外、机器轰鸣,有的在装料袋,有的在粉碎木料,有的在烧火蒸生料。村党支部书记、汝州市温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朱学卫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俺们村想找一个闲人都难,家家户户都吃住在大棚里搞香菇种植,一亩地一年挣个两三万松松的,哪还有闲工夫坐那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朱寨村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村民南下驻马店到泌阳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开始梦想着靠香菇发家致富。历经30多年的市场跌宕起伏,第一批种植香菇的村民如今已所剩无几。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批又一批村民,还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挺了过来,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开拓市场,目前香菇的种植和销售进入繁盛期,村里的香菇种植户已经增加到近100户,年创效益近1000万元。

记者刚走进朱寨村东南侧朱学明的育菌棚,就被他的妻子“撵”了出来:“不好意思,走菌最怕感染细菌,否则装菌种的袋子就会烂掉,影响将来的产量。”她说着,拿来一大瓶酒精消毒液,在每个人脚底喷施一遍后才让进入。看来,村民们现在的技术是越来越成熟了。朱学明,这个育菌棚有25米长,200平方米大,可以摆放1万袋菌种。记者看到,有6名临时雇来的村民在帮着摆弄菌袋。村民们在装好碎木料的每个菌袋上用直径5公分左右的木条插出4个圆孔,然后将浓稠的菌种塞进圆孔内,再套上另外一层薄膜袋子,整齐地摆放在搭好的架子上,整个工序才算完成。这些雇来的村民全部为中青年妇女,每人每天可以挣到100多元的工资。朱学明认真地告诉记者:“装了菌种的袋子要在育菌棚育菌1个月左右,才能转移到生长棚长香菇。所以育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将来的收成。”

而在另一些村民的大棚外,记者看到,菌种袋里装的碎木料,从粉碎到搅拌到装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器粉碎的木料,经过搅拌机均匀搅拌后,用小铲车转运到装袋机旁,人工用铁锨装到料斗里,就可以实现机器自动装袋和密封。不仅如此,装袋机旁边就是十几平方米大的方形铁锅,生料袋码上去后,就可以点火蒸煮。朱学卫说:“现在天然气管道已通到镇里,朱寨村作为发展香菇的先进村,会很快通上天然气,到时候不仅减少了用木柴蒸煮生料的污染,而且还可以降低成本和便于管理。”

村民朱振锁种植香菇已经有13年的历史,现在他一家就有13个棚,占地6亩多。记者一走进他的香菇大棚,就被层层架子上长势喜人的香菇吸引住了,只见每一个袋子上都密密麻麻生长着一层大小不一的香菇,大的有半个拳头大,小的如米粒,里面温暖如春,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有4万多吧,我这13个棚有6亩地,你算算吧。”朱振锁哈哈大笑起来。“销路怎么样?”记者忍不住问了一句。“销路供不应求,我每收一批菇,有四五千斤吧,一个电话客商开着车就来了。”

正是看到了这一强大的市场前景,2015年2月,一直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朱学卫回到村里担任村主任,之后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依托村里已有的香菇产业走规模化种植道路,创立香菇品牌,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道路,壮大集体经济,再反哺集体收入和村级公益事业。说干就干,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汝州市温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规划占地400亩的香菇产业园一期150亩地正在进行大棚建设。郭营战 刘亚飞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