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门,我便发现他的摊位前幼女童男围一群,孩子们叽叽喳喳好不热闹,都眼巴巴地盯着他。
一口小锅里棕黄色的糖稀滋滋冒出热气,一股甜丝丝的味道牵着人的鼻息勾人心魄。他缓缓搅拌着糖稀,挑起来竟连成一条线,黏黏稠稠,绵绵不断。只见他从锅里用竹筷挑起一块热糖稀,两手拉伸折叠,把糖拉熟,团成球状,反复揉搓均匀后放在掌心,用右手食指沾少许淀粉顶住糖块中心,左手不停转动糖块,捏成带底的圆柱形,把上面的口捏紧封好,中间形成空心。然后快速拉长,拉到细长条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他立即开始用嘴吹起来。
只见他边吹边用两只手一捏一拉一提,两只长长的耳朵竖了起来,再一捏一拽,两只前脚出现了,接着,吹起一个圆滚滚的肚子,再一吹一拉,后腿挺立起来。最后,他用手一掐,糖稀被拉成一条细细的小尾巴。他拿出一支竹签,蘸一下锅里的热糖稀,插进“兔子”的腹部,又拿出一瓶红色的糖稀,用牙签蘸色,给“兔子”的眼睛上点上鲜红的眼珠。
前后不到两分钟时间,长长的耳朵、圆圆的肚子、粗短的四肢、短短的尾巴,亮晶晶的眼睛,一气呵成,一只可爱的“兔子”活灵活现出现在眼前。我不由得深深赞叹起来。
果真如诗歌里吟唱的“拿块糖泥吹口气,兽禽人物样如真!”神奇之至,名不虚传。
孩子们一看,一个个欢呼雀跃:“我也要小兔子!”“我要孙悟空!”“我要大老虎!”“我要长龙!”……
他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一个一个来,每个人都有,一会就好。”
吹糖人,也叫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等。看似简单的吹糖人,其实原始工艺流程复杂。糖浆制作最关键,先把成熟的麦子用温水泡发,置于器皿中发芽,然后用石头捣出浆液,细布过滤,经过斗文酵,熬制得到饴糖(也称转化糖,即麦芽糖);糖体咖啡色,也有的加入红色或绿色食用颜料做点缀。加热温度也特别讲究,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
吹糖人,传说始于明朝,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代代相传,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大明王朝第一谋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的老人救下。刘伯温隐姓埋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吹制各种糖人儿,煞是可爱,小孩儿竞相购买。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吹糖人,刘伯温一一教授他们,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到现在。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的诗句一下子映入脑海,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吹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简直像魔术师,一口变出孙悟空,一口变出猪八戒,别说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目不转睛盯着看,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连我也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等人少了,我细细询问,他笑着告诉我:“糖泥里面一定要留空心,否则就无法吹气,也就无法吹成糖人了。”原来机关在这里,搓出来的细糖管细糖丝是空心的,顺着空心吹气让糖稀扩充膨大,才能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他还说:“不但要掌握糖稀调制的秘诀,更考验手上和吹气的功夫。该大吹时一定要使劲吹,该轻时要轻轻吹。手也要快,配合要天衣无缝,而且要在两三分钟之内做好,不然糖稀冷却凝结,就无法再吹了。”
看似简单的吹糖人,貌似短短的两分钟,却是他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所在。一个糖人,一份童心,一缕童年的快乐,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就是吹糖人的魅力,也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咪来,叽哩咕噜滚下来。”这首儿歌,可谓伴着我的整个童年。而今,我赫然发现他竟用鲜活的吹糖人艺术形式变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让我一下子沉浸在美妙的童真意趣之中。
一个长长的竹签上,串起一个圆润光滑的葫芦灯台,圆滚滚的灯台座饱满透亮,细细的葫芦嘴上托起一个碗装的灯台,灯台的边沿左侧正趴着一个小老鼠,前爪扒着灯台,尖嘴巴扎进灯台里,一边偷偷喝着灯台里的油,一边支棱着细细的耳朵,警惕地随时关注着怕被人发现。后爪死死抱住葫芦底座,生怕一不小心滑下来,长长的尾巴翘起来保持着平衡,肚子喝得圆溜溜的仍不解馋。右侧,另一只老鼠似乎慢了一步,前爪正扒向灯台边沿攀爬,可灯台太小,容不下两只老鼠,它着急地用后爪往上继续攀爬,尖尖的嘴巴朝天而立,脖子扬得老高,尾巴着急得翘起来,似乎再说:“伙计,别喝完,给我留点……”
整个作品构思巧妙、想象丰富、惟妙惟肖、妙趣横生,既有大胆的创意,又把小老鼠的精灵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真乃吹出了艺术,吹出了灵魂,吹出了非遗文化的惊艳。
吹糖人,不仅丰富着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激发
着孩子们敢于参与的自信,也给老年人留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圆梦之喜。
很多小朋友看吹糖人那么神奇,也跃跃欲试,看自己能不能吹,他就鼓励孩子们自己吹。有的孩子胆怯不敢尝试却又心有不甘,他就鼓励孩子们:“你一定能行的!”说着手把手教孩子们怎么吹,他来制作。
他一边给小朋友说:“慢慢吹,好,别停,继续大口吹,停,轻轻吹,轻轻吹,停,再大口吹……”他一边指挥小朋友怎样吹,一边手不停地拉、伸、捏、拽。有时候小朋友配合不好,要么用劲太大吹破了,要么时间太长糖泥凝结硬了吹不动了,他都不厌其烦,鼓励孩子们重新再来,直到吹出满意的作品。
看着小朋友一个个雀跃而去,他抹抹额头上的汗水,脸上浮现出成功的喜悦。
也有不少老年人为怀念童年,了却乡愁,圆儿时梦想,专门来找他体验吹糖人。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推着轮椅来找他,轮椅上坐着一位白发老人。女士介绍说,自己的父亲是一高的退休老校长,听说非遗展演有吹糖人,就慕名而来。他看到老人精神矍铄,眼里惊喜而期盼的目光,就免费给老人吹了一个糖人。看着老人欢喜而去,他的心里甜丝丝的。在新时代文明中心展演时,有几个银发老太太来尝试,他都耐心指导并免费送出糖人。
谈及吹糖人这项非遗项目,他说:“所有吹的形象或造型,必须深深刻印在脑海,反复琢磨。啥时候提拉,啥时候吹气,啥时候捏拽,啥时候停,都要心中有数,不能耽误一丁点儿时间。只有做到吹和手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手到功成,巧夺天工。”
每个看似简单的糖人都是艺人独具匠心的体现。吹糖人的艺术过程本身就童趣满满,再加上用匠心打造,用童心浇灌,用欢喜心调制,用博爱心奉献,把传承和创新融合,才开出了如此妙不可言妙趣横生的非遗之花。
那么,他到底是谁?他就是第七批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赵氏吹糖人———赵永红。在家乡汝
州,听说有个人特别能“吹”,靠“吹”成了“第七批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带着好奇心,我来到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汝州非遗活动现场,探寻神秘
之“吹”的秘密。
———题记
赵永红与他的作品韩晓东摄
吹糖人吸引众多好奇的市民围观陈晶摄
作品《吉祥福禄》孙利芳摄
作品《小老鼠上灯台》孙利芳摄
赵永红教孩子们学吹糖人张沛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