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我们唱响红色主旋律旧棉被里情意浓母亲静走惠山古镇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30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7-05

静走惠山古镇

虢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那天是假日,惠山古镇摩肩接踵,我的心里却一片宁静。

那些粉白的女儿墙,黛色的瓦,雕花的窗棂,紧闭的大门,敦厚的牌坊,幽僻的小巷,让我的心里很宁静。

惠山古镇是不收费的,这让喜欢漫游的我有了一种浸淫原生态景致的感觉。发自内心的,我不喜欢去那些摆出一副贵族姿态、收取高额门票的山水景区,那山水本是纯真可爱的,却被人为舞弄着成了赚钱的小丑。所以,我喜欢去那些依旧自然的,没有那么多人为门槛的山水中游逛。

古镇的入口广场,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栅栏,却没有收费的人员,这些栅栏,许是那个特殊时期防控的需要,抑或高峰期控制人流的吧。但它没有影响我舒怡的心情,何况我一眼就望见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墨宝。

惠山古镇,四个楷书大字,中规中矩,浑圆厚重,敦实有力,儒家韵味扑面而来。我走上前去,细细端详,揣摩其中的妙趣。不曾想,照壁的反面,竟然有更别致的美景。

九龙山胜迹图,纯粹的线描手法,行云流水,既纤毫毕现,又全景展现,有点有面,让我想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伫立巨画前,俊秀的惠山和清雅的古镇,尽收眼底。

忽然想到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它大概的意思,不是说你读了多少书显得温文尔雅的样子,而是说你阅尽了诗书中古往今来的阴晴圆缺、成败得失、悲欢离合故事,参透了红尘的来来往往、周而复始、大道轮回,对于眼前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看淡了许多的缘故,故而你变得荣辱不惊、虚化了自己,让外人觉得你有高士的气质吧。

当你有了这样的气质,或许更愿意把自己融于清秀的大自然吧。因而,当我走进惠山古镇,看到朱熹的墨宝以及九龙山胜迹图,我的心里是愉悦的,但我的神态是宁静的。

因着这样的宁静,我选择了一条游人不太多的石桥走过去,没有直接汇入古镇街区的人流。

这条石桥,底下是一条清幽的小河,关刀河,因为水面覆盖的厚厚一层藻类,而变得混沌起来,像一锅稠乎乎的粥,更显得深不可测。而桥是没有栏杆的,只容两个人擦肩而过,好似危桥一般。

走过这段五六丈的石桥,是一处土坡的所在。这些敦厚高大的石牌坊,早已经诱惑了我寻古的目光。

密密的树林,凉爽的树荫,这些石牌坊,被树荫庇护着,被花草簇拥着,端庄而肃穆,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慕。松筠励节牌坊、马贞女坊、秦孝贞女坊、救火义士坊、井水盟心坊,每一座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这些故事又让这些牌坊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加珍贵,这或许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动力吧。

而这一段土坡中的石板路,却让我开启了一段美妙的诗书旅行。这组石牌坊群的西侧,一座看似普普通通的亭子下,一块呈“山”字形的太湖石,横卧在层层的石台上。太湖石上,两个字难住了我,右边的字是“诗”字,左边那个字很像“韵”字。

从手机里搜索之后,我才了解到一段凄美的诗歌佳话。

原来,这是“诗冢”,小小的诗冢却隐藏了无锡二千多年的诗歌历史与人文故事。

人文荟萃的无锡,在明清两代文风尤盛,产生了诸多诗人和诗作。

这时,有两位无锡文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顾光斗编写了《梁溪诗钞》,黄正衡编写了《梁溪诗汇》,作为反映无锡诗歌古今全貌的综合性选集,可惜直到两位文友去世,这两部诗集都没有编成。几经辗转,这些诗稿都流落到了明代名士顾光旭的手中。

无锡人顾光旭是明代刚直之名臣顾可久的八世孙,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监察御史,后来在多地任地方官,为官政声卓著。他四十六岁时,称病回乡侍亲。在家乡任东林书院山长,讲学十多年,称誉乡里。

返乡后的顾光旭在两位前人的基础上,邀请当时无锡城内有名气的文人、诗人参与编订。历经十二年,长达58卷的诗集《梁溪诗钞》完工。它收集了自东晋至乾隆末年的诗作,是无锡跨越两千年的诗歌作品集。

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名士,顾光旭在《梁溪诗钞》刻印完成后,把未入选的诗稿装入石匣,埋入地下,并在其上立碑,亲笔书写“诗冢”二字。

令人遗憾的是,《梁溪诗钞》刚刚编纂完成后,顾光旭也驾鹤西去。诗冢,不仅是未入选的诗歌的最佳栖身之所,也是顾光旭高雅情操的纪念碑。

古镇如诗,更如一座人文历史的纪念堂。

我重新跨过关刀河,沉入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祠堂。那一座座重臣、名人、雅士的祠堂,它们或简约低调,或厚重大气,或曲径通幽,或极尽精巧,或清秀高雅,此时都化作一位位缄默的故人,静静迎接着我的到访。

这些名人的祠堂,有我熟知的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的李鸿章,还有张巡、司马光、朱熹、于谦等,更多的是我从未知晓的名士。

这真是一处美妙的所在,它背依俊秀的锡山惠山,面前是奔腾不息的大运河。这处江南知名的胜景,不仅孕育了众多的名人雅士,也吸引了更多的高士云集于此,或多次光顾,或建立寓所,或长栖讲学,或长眠于此。

因此也成为一百八十多位名人流连忘返的心灵家园。古镇宁静了他们的心灵,他们也添秀了古镇。

两个小时的光景,我像一名初出茅庐的后生,进入一条条重要的街区,去拜访一位位高士。这种夹杂着几许惶恐的拜谒,让我有点目不暇接而恍恍惚惚,让我想到了当年出川进入长安,拿着自己的诗作拜谒重臣名士的李白。

在这样的拜谒中,我与众多名人匆匆相见,又匆匆分别。因为时间的仓促,我甚至未来得及仔细品味每一栋祠堂的建筑艺术以及主人的宦海沉浮、人生成败,甚至连他们的名字也未曾完全记住,却已经匆匆走过了他们曾经驻足栖身的书房、花园、天井、客堂、花径、亭台、楼榭、长廊、月门。

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遗憾。假若来生有时,我定会在这个古镇小住十天半月,徜徉每一处他们昔日的住所,与他们心灵对话,感悟他们的得失进退,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

然而,在匆匆的脚步中,这些不同风格的古韵建筑,他们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却深深吸引着我,感染着我。虽然我未能完全品读他们的人生之路,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精神,却是他们共同的写照,而这不正是我拜谒他们最终的索求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想,读懂他们,更应该明白自己的活法,这或许是高士之所以成为高士的原由吧。

这样想时,我的心里豁然开朗起来,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释然,就像这明媚的春光透过了我的心房。

这些不拘一格的座座名人祠堂,水乡风韵的观音兜、马头墙、风火墙屋脊,形制各异的脊饰,巍峨高大的过街牌坊,勾心斗角的绣嶂阁,碧水悠悠的河道,高高拱起的石桥,朱门紧闭的寄畅园,曲径通幽的朝堂,虬枝盘龙的古木,伟岸青翠的修竹,五香萦绕的各色美食,造型各异的惠山泥人,迷宫一般的弄堂胡同,拾级而上的阁楼,甚至摩肩接踵的嘈杂人声,都是我极喜欢的。

我喜欢着这里的一切,因为它既是清雅高光的,又是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不是毫无生机的肃穆,而是有着传承与创新的新潮古风。

这样想时,忽然觉得这五里长街依旧花香扑鼻、民歌嘹亮。“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满鞋香。”

这歌声,和着大运河船桨的欸乃,和着太湖荡漾的涛声,和着惠山寺的钟鼓,和着龙光塔的刹铃,宁静而悠扬。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