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鸟语花香,人们都希望在优美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幸福生活的成色更足。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关乎人的生命健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当前,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希望有更清新空气、更清澈水质、更清洁环境。唯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高。不仅如此,生态环境还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地表水质量持续向好,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人民生态福祉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
态为民,把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们在高质量发展中过上高品质生活。
环境问题具有复合型、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当前,要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黑臭水体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遵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功能和结构,健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力。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让城市融入自然,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着力推进乡村振兴,重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紧迫问题,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治理,制定更切合实际、可持续、可操作的举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等,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坚定信念、久久为功,持续增进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