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伍军人王爱军为孩子们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我离岗不离心,我要和大家一起献余热、尽余力,当好社区发展的建言者、正能量的传递者、乡村振兴的助力者、工作落实的监督者,为社区‘五星’支部创建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5月10日,洗耳河街道南关社区“五老”人员座谈会上,社区退职原党支部书记王占国激动地说。
南关社区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的政治优势、实践经验优势、群众威望优势和社会影响优势,带动和影响身边群众树牢崇文尚德的文明新风,在社区形成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良好局面。尤其是“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将“五老”人员的个人特长与基层治理需求紧密融合,引导“五老”群体为“五星”支部创建贡献“银龄”力量。如今,在社区党支部的引领下,辖区广大“五老”人员主动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走进校园、网格,甘当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文明教导员、便民服务员、民意调查员、心理疏导员,用乡音传递党音,架起居民和社区党支部的连心桥,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示范带动为宣讲助力赋能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在我的记忆里,以前的南关到处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我们用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在奔小康的路上齐头并进。这是我们的小家,但是我们每个人在关注自己小家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大家,要知道有国才有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82岁的“百姓宣讲员”老党员郭转运老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事例,抒发感悟,畅谈变化,与群众宣讲、交流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赢得在场群众阵阵掌声。
近年来,南关社区把“五老”人员组织起来成立政策宣讲队,这些老人常年活跃在社区,结合实际把政策讲透,结合问题把方法找准,使政策宣讲更接地气,振奋人心。同时,通过宣讲活动,群众对“五星”支部创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注入了发展动力。
“五老”发挥余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今晚七点,女儿城门口集合,大家不见不散!”社区文化合作社社长董留栓特有的粗犷召集声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放心吧,不用你说我们一定准时到。”铜器队队员们边答应边整理着手里的鼓槌往家走去……
成立于明末清初的南关铜器队一直是南关人的骄傲,也是世代务农的南关群众生产、生活之余放松身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娱乐。棚改回迁后,新南关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社区文化合作社,从市宾馆退休的老干部董留栓更是发挥“五老”优势,积极带头响应。为了合作社能发展壮大,董留栓走东家串西家,逐一登记居民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还和其他老年志愿者一起商量场地划分、培训方案等,并将自己的打铜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居民。如今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已形成一支有180余人,包括铜器社、舞龙队、同乐戏曲社、炫美舞蹈队等多个民间团体组成的艺术过硬、素质过硬、宣传正能量的表演团队,不仅为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才艺展示的平台,也让公共文化活动热在基层、热在群众中,同时也为“五星”支部之“幸福和谐星”的创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老”心不老关爱少不了
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在孩子们热烈的掌声和期待的目光中,王爱军老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介绍着自己曾经的峥嵘岁月。“我1979年参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当时所在的汽车部队有100余辆汽车,去前线时我们拉弹药、生活物资等,回来的时候拉伤员、烈士……”从参军到参战,再到退役后的不舍,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认真倾听老兵身上的每一个故事,不时用掌声表达着对老兵爷爷的无上崇敬。
这已经记不清是王爱军老人第几次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了。除了社区街史馆、图书室、科普室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还和其他“五老”人员一起走进校园,和孩子们同庆“六一”,参与开展巧手伴七夕、经典诵读等活动,甘当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这些社区“五老”不仅对青少年们满怀深情,更有丰富阅历和广博知识,他们给孩子们讲红色革命故事,将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引领青少年们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银龄担当,传承着一名老兵的关爱与责任。
“社区这些老同志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们的心境仍然不老,他们不做旁观者,主动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点燃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社区党支部的陈红卫表示,“接下来,社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加大‘五老’队伍建设力度,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五星’支部创建的浓厚氛围,努力实现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居民安居乐业。”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晓伟 通讯员 丁亚伟 杨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