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位为帮助对象送去物资
5月4日上午,一场暮春的雨,让蟒川镇的山区苍翠葳蕤,湿气氤氲。
在通往罗圈村强家自然村的崎岖山路上,一辆满载捐赠物资的小车在艰难地行进着,这是何德位和他的同伴为强家村的残疾家庭强建设家捐助物资而来的。
行进间,道路低洼处的一处没过半个车轮的水坑成了“拦路虎”。下车观察,只见道路狭窄,蜿蜒崎岖,且没有其他道路可以绕行。何德位一脚油门,疾驰而过,溅起的水花瞬间浇满了车窗……
“谢谢,太感谢您了。”强家村是一个只有1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相当闭塞。在村子的最西头,强建设一家正翘首期盼。见到车辆过来,一家人连忙迎了上来,连声表示感谢。
说起来,这个家庭太不容易了。母亲年老多病,妻子严重智障,女儿也智力不足。而强建设因身有残疾,无法干重体力活。
通过手机抖音,强建设刷到了何德位正在做慈善活动的视频。抱着试试的态度,他拨打了何德位的电话,表示需要帮助。得知他的情况后,何德位二话不说,立马表示可以捐助。这不,他带着物资来了。
提起何德位,那是一个性格直爽而有情怀的人。今年42岁的他,老家在蟒川镇蟒窝娘坟村,早年间也曾下过煤窑,走过弯路,但一场思索后的顿悟,让他走上了公益事业。
今年3月份,何德位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资金,投向了公益事业。按他的说法,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如今受他资助的家庭已达230余户,捐助资金达20余万元。
同时,对于捐助对象,何德位自己心里有一个标准:孤寡家庭、残疾家庭、无劳动能力家庭。他的这个标准,在路上的一个电话中得到验证。车辆行进间,他接到一个电话,声称需要帮助。何德位仔细询问,得知对方是一个40多岁年富力强的人,便回答说需要这个人自己去奋斗,然后直接挂了电话。
何德位说,这种年龄的人,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机,自己不去努力,坐在家里等天上掉馅饼,绝对不能捐助。
一袋面、一袋米、一壶油、一床被子、几斤挂面,他捐助的每一份物资,虽说价值仅有300余元,但日积月累,不是一笔小数目。有熟人问他这样做亏不亏、傻不傻,他却说,每看到受捐助家庭充满期盼和渴望的眼神,他的心里总是感到一种温暖,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目前,何德位的公益事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据他介绍,从开始的单打独斗,通过抖音宣传自己的公益事业,到如今的声名鹊起,每走一步,他都走得踏实、无怨无悔。他的这个说法,也从他布满泥泞的车上得到验证。他的车身前后,都用红色字迹标注着:救助无能力家庭,方圆150公里免费救助。
在他的带动下,一些企业和单位表示愿意与他一道,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上来。
当记者问他今年的公益资助有何目标时,何德位表示,今年的目标是捐助资金达到100万元。当记者问他公益资助的资金来源时,他表示哪怕是花光积蓄,也要贷款完成目标任务。
他的这个沉甸甸的承诺,让人倍感不解。但他表示,做公益事业,永远不要讲究得与失,这项事业本身就是得不偿失的过程,但得与失,永远都是成正比的。
当天上午,在任村桃湾自然村残疾人张行行家,他的这个说法也得到了验证。
张行行原是一名煤矿工人,因回家途中一场车祸,让他终身与轮椅做伴。何德位一行的到来,让口齿不清的他激动得泪眼模糊。
经济上受到损失,感情上得到升华。也许,这就是他的得与失。
何德位还透漏一个小秘密,曾做过厨师的他正在筹建一个小项目,届时不仅能弥补做公益时资金的不足,也能帮助小区数十人就业。
短短的公益路,何德位从普通志愿者到成为公益组织者,独立发起公益项目,他公益事业的格局在扩大,公益之路也越走越坚定。他说,如今对公益事业不再是简单地去帮助人,而是有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再苦再累,我也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