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飞舞生精灵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25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4-18

指尖飞舞生精灵

记范家棕编第五代传承人范路国

孙利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捆青青嫩嫩的棕叶,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根细细软软的铁丝,一把锈迹斑斑的钳子,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个敦厚淳朴的汉子。

他头戴一顶斗笠,正在专心致志低头编织着什么,他的周围飞舞着一群“精灵”:振翅轻飞的蜻蜓、翠绿透亮的蚂蚱、吐丝编网的蜘蛛、昂首啼鸣的公鸡、憨态可掬的乌龟、晶莹剔透的蝉儿、威武雄壮的老虎、翩翩飞舞的蝴蝶、轻盈灵巧的燕子、仪态万方的凤凰……

这些“精灵”绿中带黄、清新自然、栩栩如生,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我驻足凝视,只见一片碧绿的棕叶在他的指尖上反复缠绕,一折一编、一拉一扯,时而穿插,时而打结,时而翻转,时而折叠,看得我眼花缭乱。

转眼间,一只活灵活现的螳螂便出现在眼前,通体碧绿透亮,正举着带有锯齿的“大刀”张牙舞爪仿佛要向你“砍”来,让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

这是十多年前我在风穴寺景区门口第一次见到他时的情景。

时隔多年,当我怀着对棕编非遗文化的敬仰采访他时,从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发现他已经从一位摆地摊的农民,成长为一位棕编非遗传承人了。

他叫范路国,骑岭乡王庄村人,范家棕编非遗传承人。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历史悠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众多的古诗词里都能寻觅它的雏形。

范家棕编起始于19世纪20代,起初由范家祖爷范陵臣编制夏季鞋、扇、帽等日常生活用品,走街串巷叫卖为主,为周边百姓的生活提供诸多便利,是范家棕编的启蒙老师。范家祖爷去世之后,由范家老爷接班,在传承祖爷技艺的基础上创新棕编产品的种类,编制凉席、菜篮、储物箱等居家生活用品,主要在村镇集市摆摊售卖,自此范家棕编名声初显。再之后老爷把这门技艺传给爷爷,爷爷更是心灵手巧,开始编制儿童玩具,如蚂蚱、知了等动物昆虫类,深受适龄儿童的喜爱。到了范路国的父亲这一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实用性和美感,他的父亲通过走访观察等方法,自发设计植物、小娃娃、简单的锄具等新鲜事物。

范路国自7岁起跟着老爷学艺,对棕编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并勤加练习,他掌握一手娴熟的棕编技艺。但他丝毫不敢松懈,除了依靠对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激发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种类之外,更是通过到省内外集市、棕编技艺展览会、棕编技艺学术交流中心等各种可以学习棕编技艺的场合学习交流等方式,不断创新作品的宽度和深度。

天有不测风云。15年前,以种田为生的范路国家庭本就不富裕,刚刚半岁的小儿生病需要到省城住院,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借了很多债,才交上住院费。交完住院费,在医院的生活开支成了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

那天,在医院门口,他摸着空空的口袋,正发愁中午吃饭的问题,抬头发现几棵高大的棕树郁郁葱葱,一下子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小时候,他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过棕编,可否采摘一些粽叶编织些小动物小玩具换些生活费?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他立即摘下几片棕树叶子,用指甲把叶子从中间分成细细的长条,坐在医院门口编织起来。不一会儿,一只蚂蚱跃然手上,一只晶莹剔透的蝉儿飞上指尖,一只可爱笨拙的乌龟爬向手掌,一朵漂亮的玫瑰花娇艳欲滴……

编织了十多个小动物之后,他拿着进了医院。同在医院住院的一个小朋友正在哭闹,他将手中的蚂蚱往小孩子眼前一抖,那小孩儿立刻止住哭声破涕为笑。小孩的家长一看孩子那么喜欢,就问多少钱一只。他当时唯唯诺诺地说:“孩子喜欢就拿着玩儿吧。”那位家长说,这么可爱的东西,花费那么多心思和时间,不能白拿,硬塞给他5元钱。拿着这5块钱,他含泪赶紧去给儿子买了些吃的。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编织的小动物,受到了住院小朋友的喜爱,编织的作品,很快就被一抢而光,一家三口的生活费也有了着落。

就这样,在医院住院期间,靠着他这双手的棕编手艺,满足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开支,帮他渡过了难关。

孩子出院回家后,他的口袋里只剩下四块钱。儿子看见同村的孩子在吃冰糕,嚷着也要吃。他用仅有的四块钱给孩子买了冰糕。吃完后,儿子还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小朋友手里好吃的零食。

摸着空空的口袋,望着儿子期盼的目光,作为父亲,他的心生疼生疼的。可想到村里的街坊邻居,知道他家为了给孩子看病,已经一贫如洗,没有一点偿还的能力,而且邻居们也不富裕,他们已经倾其所有帮助他够多了,不能再向他们借了。

这时,他又想到了棕编,可家附近并没有可以编织的棕叶。他听说姐姐家附近有一棵棕树,就骑了十几里的路赶到姐姐家,央求那户人家摘了一些棕叶。带着这些新采摘的棕叶,他骑着车来到家乡的风穴寺景区门口摆起了地摊。

灵动可爱的小动物很快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他编的作品被游客们欢天喜地买走。一天下来,他数了数,足足赚了85元钱。他高兴地回到家,给儿子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看着儿子满足的样子,他终于开心地笑了。

从那以后,他心底升起了传承这门艺术的朦胧想法。

可是,家人并不支持他。七八亩田地要耕种,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孩子的教育,一个大男人整天靠编织一些小动物能赚几个钱?能养起这个家吗?

为了生计,他暂时放弃了自己热爱的编织事业。他一边种田,一边在家乡的庇山煤矿下井挖煤。煤矿工人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而且危险系数比较大,但煤矿工人赚的钱比编织要多,而且收入比较稳定,于是他为了家人,咬牙一干就是四年。

但心中棕编梦想的火苗一直没有熄灭。家人不同意,他就偷偷编,偷偷学,偷偷练自己的手艺,提升自己的技术。下井干完活,他就偷偷躲在被窝里编。空闲时间,他认真观察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家里养的鸡,他趁吃饭的空隙端着饭碗仔细观察,鸡的啄食、争斗、飞翔、踱步,每一个动作,他都仔细琢磨,每一个动作就是一个新的姿态和造型,一只鸡就可以编织出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造型。

下田干活时,他蹲在田间地头观察蚂蚱的跳跃动作、蟋蟀的争斗、蜻蜓的飞翔,各种小动物跳跃、飞翔、爬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形态,他都牢记在心,回家后细细琢磨、反复编织。拆了编,编了拆,反反复复,成千上万次的尝试,直到达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次,他在采摘棕叶时被蜜蜂蜇了一下,他并没有懊丧,而是忍着疼痛仔细观察因蛰他而丧生的大黄蜂。并将它作为标本,仔细研究大黄蜂的体态、结构、比例、神魂,自己创新编织出了形神兼备的大黄蜂,很快成为棕编领域第一个编织大黄蜂的艺人。

万物起源于生活,艺术更是如此。生活中,他捕捉鲜活动物的动作神态、植物的不同生命阶段所呈现的别样美感,早已做到成竹在胸。深厚的功底,多年的历练,加上自己的想法,让作品具有了灵动的神态和内在的神韵,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精灵”在他的指尖上生机勃勃,浑然一体,有了生命的灵动。他的棕编也有了质的飞跃。

不幸再次降临,他在井下出了事故,脚部骨折,住进了医院。

住院期间,护士给他打绷带,看着护士娴熟的手法,他心想,护士打绷带的手法可不可以用到棕编中。他竟然忘了疼痛,痴痴地望着护士打绷带的手法,暗暗记录在心。躺在病床上,他又开始拾起了自己的编织梦。他让妻子帮忙采摘来棕叶,在病床上又开始琢磨起编织来。他把护士打绷带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编织艺术中,做出来的玫瑰花层层叠叠、立体感特别足,更加光滑细腻、滋润灵动、逼真精巧。

病好之后,他放弃了煤矿工人的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棕编事业中。

可棕树是南方植物,家乡地处中原,很难找到适合编织的棕叶,他就地取材采用狗尾巴草、麦秸秆、玉米皮等材料进行编织。他还自己买来几十棵棕树,栽在自家门口,用来做棕编原料。

他利用老叶和嫩叶的黄绿相间来衬托各种作品的花色间隔,或绿或蓝、或绿或黄、黄绿相间,再搭配上红绒绳,点缀着黑豆眼睛,黄豆斑点,更加生动可爱。

但很快他又发现嫩叶编织的作品不容易保存,几天之后就会枯黄掉。他又开始琢磨起另外一种用枯叶编织的方法。他从外地采购来干棕叶,用水泡软后开始编织。他发现,用枯叶干叶编织出来的作品放上几个月也不变色,时尚感与永久性俱存,这个发现让他惊喜不已,于是他就开始从网上购买原料。

在范路国家的二楼、三楼堆满了从外地采购的一捆儿一捆儿的棕叶。那些棕叶都是他悉心呵护的宝贝。干叶子锋利如剑,不知道多少次划破了他的手指,鲜血直流,他擦去鲜血,包扎好继续编织。他不断琢磨着如何通过水的浸泡让叶子柔软便于编织,水的温度,浸泡时间长短,反复实践,掌握了最快最简洁的浸泡方法。

慢慢地,他的编织技术越来越高超。一个个小动物、一朵朵花,在他的指尖瞬间都变成了跳跃的“精灵”,注入了生命的灵魂。他的名声也渐渐越传越远,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喜欢他的作品。

每次在风穴寺景区摆摊,常常围了一大群人啧啧称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大街茶马古城都成了他展演自己作品的地方,他也更加热爱自己的棕编事业了。

郑州的电影小镇建成后,他抓住时机,在电影小镇开了自己的“美美编织铺”,完成了从摆地摊到有了固定店铺的飞跃。

他的店铺在室内,但他的工作台在室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棕编艺术。夏日炎炎,他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编织作品;寒冬腊月,他冒着冰雪严寒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很快,古色古香、淳朴自然、让人耳目一新,带来无穷乐趣的棕编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他的事业也由此突飞猛进。

之后,他还将棕编事业拓展到郏县、宝丰、郑州市金水区、洛阳市洛龙区、新乡市牧野区等地方;甚至拓展到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上海市黄浦区、宁夏等地方。

不管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他的话语充满自信。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十多年的技能储备使他对自己的棕编事业更加笃定。

奇妙的想法、生活的感悟都全部融入到了指尖上,棕编在他的指尖已幻化成一种棕之魂。

他的作品《母爱》在北京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昆虫》入围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他的棕编艺术成为汝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在,家人们再也不说他不务正业了,因为范家棕编已经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事业了。他们夫妻俩每逢节假日都一同出摊,范路国外出展演时,妻子张新平也能独自走好范家的棕编之路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北京的“王氏泥塑草编”非遗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科结识。他的原生态纯自然古朴的棕编艺术一下子吸引了王文科的目光,共同的爱好让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到了北京之后,在泥人张第六代亲传弟子、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泥塑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文科,以及清华美院尹航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秋生的共同指导下,与王文科共同设计创作了“草编山海经异兽系列”作品。朱雀、青龙、白虎、玄武、鱼妇、貔貅、三足乌、当康等等,大气恢宏,气势磅礴,无不形神兼备。他们用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展现了古代神话中神兽的凶猛威武之气韵,让棕编艺术走向了又一个艺术高峰。

为了纪念水稻之父袁隆平,范路国创作了高达2.5米的“禾下乘凉梦”。这个作品用钢管做成稻身,用玉米芯儿做成谷穗,参加了第四届地景大赛,获得了较高评价。

棕编从当初的蓑衣、斗笠,到后来的草鞋、草筐,再到现在的生活品、艺术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多年的学习积淀,范路国掌握了很多编织手法:编、折、撕、拉、绕、穿、插等等;他还奇思妙想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附加物作小点缀,如用红豆或黑豆“点睛”,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用婚礼上废弃的彩带做鸟儿的尾巴……一切看起来的废弃物品,在他的手里都变成了宝,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一次,范路国在公园和朋友买了一斤核桃,吃完后,那些核桃壳突然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用核桃壳做成乌龟的背,用红绒线缠绕细铁丝做成乌龟的腿,很快,一只栩栩如生的乌龟驼着厚厚的圆壳已经在他的掌中开始“爬行”了。公园的游客们一下子被他手中的乌龟吸引,不一会儿,他做出来的十几只小乌龟全被买走了,买核桃的钱不仅全赚回来了,而且还有剩余。

公园里随处可见落下的橡果、松果、芦花都被他做成艺术品。他还奇思妙想用气球做鸵鸟的身体和肚子,用河畔中工人清理割下的芦花做成鸵鸟的羽毛。用芦花做出来的鸵鸟竟是那么的逼真形象,真是巧夺天工天作之合。

从蓑衣、斗笠、草帽、凉席到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再到盘龙、大象、骆驼、鸵鸟、仙鹤、神兽,从谋生的手段到艺术的升华,他仍在不断地学习创新中。

他说,他要继续学习书法、美学、雕刻、道德经等知识,将生活中的质朴、自然中的灵动、书法中的韵味、解剖学中的骨感比例、雕塑学中的美感、美学中的抽象、心灵深处的爱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范路国希望棕编艺术能够传承下去,期待更多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手工艺顺利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他曾经收了一个徒弟叫吴翠,现在已经在宁夏小有名气了。前不久,范路国又跟随王文科老师到宁夏西吉县办理草编非遗项目培训班,将棕编艺术传授给更多喜爱的人。

同时,他还将全国的棕编爱好者召集起来,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定期在微信群里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每隔一段时间大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参加评奖。这些散落在全国的珍宝艺术家有了自己的家,共同守护着我们国家的非遗文化,共同守护着民族之花,也诠释着非遗人博大的情怀。

现在,范路国依然扎根于家乡。家里,他和妻子还种着好几亩地。他依然保持着农民最朴实的本色,朴素地生活着。他用初心坚守着自己的手艺,用朴素的信仰坚守着纯真浪漫,他们夫妻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未来的梦。

那双手,推过犁耙,拿过锄头,挖过煤炭,扛过铁锨,那双手经历了生活的磨难,长满老茧,粗糙裂缝,但却如此灵巧,编织着奇异的梦。

从他的身上,我看出了一个农民到艺术家的历程,那是生活的真、匠人的魂、文化的根。棕编艺术来源于生活、飞舞于指尖、升华于灵魂。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精益求精,因精益求精而精彩绝伦。

祝福范路国,在忙碌的生活里,用棕编艺术找回童心,坚守耐心,保持静心,护卫匠心,在棕编艺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一步一个脚印,编织他的棕编人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