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庙下镇甘薯产业园育苗大棚里,工人们正俯着身子非常熟练地忙着整地、栽苗、整理,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近年来,我市农业人口超过90万人,耕种面积140万亩,逐步形成了绿色食品为主导,“三粉”、富硒、林果等为特色的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据了解,我市着力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10个乡镇街道,总面积914.95平方公里,以甘薯和生猪两大产业为主导产业,计划完成总投资169.93亿元,谋划建设项目12个。截至目前,已建成了种养结合产业园以及生态养殖区、饲料生物制药加工区、冷链物流区、科技研发区、智慧数字区、双创孵化区,建设甘薯育苗玻璃温室2座、大棚100座、甘薯储藏窖7座,整理栽培基地3450亩。汝州牧原农牧产业园项目已完成进度84%,汝州牧原生猪屠宰、猪肉食品加工、甘薯淀粉加工厂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针对甘薯产业,我市着力构建优质甘薯生产体系。加强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优质甘薯脱毒种苗中心,发展脱毒甘薯种苗基地400亩。引导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甘薯规模化种植基地7万余亩,带动种植甘薯面积11万亩,优质甘薯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利用财政奖补资金,建成甘薯保鲜储藏设施7个,引导带动甘薯加工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甘薯储藏设施,提高甘薯收贮能力和加工生产水平。着力构建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以东都、康隆等龙头企业为基础,组建庙下镇甘薯加工联合组织,通过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加工生产标准,对现有甘薯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淀粉加工、粉条生产等企业环保设施,对接生猪产业,将甘薯加工废料发酵用作饲料,实现甘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统筹甘薯加工仓储基地,通过统一改造、统一包装,建成甘薯制品仓储物流中心1个。加快拓展甘薯粉制品市场,开设粉条、粉面、粉丝等专用门店10余家;打造甘薯主题公园1座,建设甘薯制品展厅,展示甘薯产品50余种。同时,搭建电商平台,实现甘薯产品线上销售、直播销售。着力构建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甘薯种苗繁育推广,利用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技术力量,筛选甘薯主推品种,建设甘薯品种展示田50亩,引进试验示范品种37个。与河南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设立甘薯粉制品实验室,定量分析加工的粉制品质量;改造传统甘薯加工工艺,研究开发甘薯加工设备,目前甘薯初加工、深加工产品63个,粉条、粉丝、粉皮等产品年产量25万吨。强化职业农民技能培育,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河南科技大学专家专题培训,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催生甘薯种植大户300余户。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改进甘薯生产方式,建设绿色甘薯种植基地8个,提升甘薯质量;加大秸秆还田补助力度,园区内秸秆粉碎直接还田面积达12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3%以上。建设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与全程追溯管理平台,新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控点12个,甘薯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湖;加大甘薯产品抽检频次,园区内全年市级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样品1000个,定量检测样品100个,产品合格率达100%;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承诺制度,累计开具合格证3129张。加大品牌推介力度,累计培育产品品牌3个,汝州甘薯、汝州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针对生猪产业,我市着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先后引进牧原集团、新希望六和、天康生物、中牧集团等上市公司入驻园区。同时,大力发展饲料、兽药生产、有机肥加工、仓储物流、信息服务等加工服务产业,拥有大型饲料生产企业4家,仁华生物年产兽用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390吨。建成了河南省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可为全省5500万头生猪提供线上交易。着力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将生猪产业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聚焦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生猪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500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中虹康馨、三源屠宰场等2家生猪屠宰企业年屠宰量70万头,牧原综合体配套新建屠宰场年屠宰能力400万头,宏翔生物年加工熟食能力6万吨,初步构建了完整的猪肉加工产业链条。着力推动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园创建全过程,园区内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将生猪养殖、加工产品纳入质量监管追溯管理体系,引进国际领先的智能精准通风、移动消毒装置、自动化疾病监控系统、猪粪自动收集循环处理系统等设施设备,提高产业科技化、绿色化发展水平。牧原综合体项目采用了粪水净化回用模式,实现粪肥处理零污染、零排放。同时,推行种养循环模式,养殖粪便通过发酵生产成沼液、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提高综合效益。
产业振兴关键要让农民收益。我市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组建甘薯、生猪种植养殖协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开展订单农业、托管经营、吸纳务工、发展创业等方式让利农民,让农民在种养、加工、物流、销售以及植保防疫、社会服务等多个环节中增加收入,形成稳定收益,带动农民就业人数3.2万人,其中二三产业农民人均收入达2.66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4%。
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