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胡琴师杜书安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02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1-15

曲胡琴师杜书安

陈凝屈江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人物名片

杜书安,男,1940年11月出生于汝州市小屯镇李湾村,中共党员,曲胡琴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汝州曲剧)代表性传承人,汝州乡贤人物。


杜书安在辅导儿童戏迷。

在戏曲领域里,有着“戏是大千世界,曲是半壁江山”的说法。戏曲演员在舞台上是风光的,但是风光的背后,离不开诸多“幕后英雄”的辛勤工作。琴师,就是诸多的“幕后英雄”之一。

1月9日下午,瑞雪初霁,天空湛蓝。市群艺馆内,腊梅吐蕊,暗香浮动。在戏迷娱乐室里,记者见到了如约而至的曲胡琴师杜书安。

这个一辈子痴迷曲胡艺术的78岁老琴师,衣着打扮朴素得甚至有些寒碜。采访过程中,似乎是为了感谢记者的采访,他从衣袋里掏出两块硬糖让记者吃。聆听他的艺术人生,再看看眼前这位和善、家常得宛如邻家老伯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汝州曲剧)代表性传承人、汝州乡贤人物,记者感慨:“幕后英雄”值得尊敬!

一、苦难童年立壮志,少年勤学始成才

汝州是河南曲剧发源地,这片文化厚土培养了许多曲剧艺术人才,杜书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杜书安于1940年11月出生于汝州市(原临汝县)小屯镇李湾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替父母分担家务,拾柴、放羊、割草样样能干。村上的张老玉、马福平能拉曲胡,茶余饭后、干活间隙,他们总是操起自制的曲胡拉上一把,以此消除疲惫。也许是独有的音乐天分,也许是成就梦想的机缘,每次听见他们的拉奏,小书安总是觉得格外欢喜。10岁那年,在山坡上放羊的小书安突然被一阵悠扬悦耳的胡琴声吸引,循声寻去,原来是邻村一个叫宋文章的人坐在树下拉曲胡。那悠扬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一下子让他入迷了。一直听到宋先生背着曲胡走了,小书安才慌忙四处寻找跑散的羊群,乐颠颠地回了家。一曲琴音听罢,一发而不可收拾。小书安硬缠着父亲要学拉弦子。家里穷,买不起弦子,父亲就央人给小书安做了一把曲胡。

“那把弦子的杆是用楝木削的,用红火杵把桐木掏空做的筒,筒子上面张了一块猪尿泡,拉起来嗡嗡响,就这我心里也老是高兴,因为我要去拜师了。”时间过去了六七十年,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杜书安布满皱纹的脸庞上堆满了笑意。

小书安背着这把“纯手工”制作的弦子,找到宋文章家磕头便拜,非要拜师学弦不可。宋先生见他聪明伶俐便欣然收下这一脸真诚、稚气未褪的穷徒弟。从此,小书安便迷上了这“长不足三尺,弦不过两根”,却能拉出万千变化的民族乐器———曲胡。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少年杜书安的真实写照。冬天,西北风刮得人穿着大皮袄都嫌冷,他却把羊往背风的河沟里一撒,专坐在迎风口上拉弦子。手冻得像发面馍似的,崩着口子,流着血水,照拉不误。夏天,把羊往山坡上一轰,顶着毒日头便拉开了。浑身被汗水湿透了,手心也直冒汗,捋弦杆捋不动,抓一把细土搓搓手,继续拉。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孩子家晕胆,天冷天热都不怕,就怕弦折了没钱买,买一副丝弦好几毛线,家里穷买不起呀!”

经过几个冬夏的刻苦努力,他的弦子还真拉得有板有眼,像模像样了。像任何一门技艺一样,童子功决定了以后的成败。12岁那年,疼爱他的母亲,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让这个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小小年纪的杜书安暗下决心:拉弦子挣钱,养家糊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磨炼,少年小书安拉弦子已经颇有名气,方圆左近的鲁新庄、谭庄、玉王庄等村上的业余剧团纷纷邀请他加入,他随着这些剧团辗转新野、邓州、镇平等地演出。“那时候出去演出都不给钱,所到之处就管管饭,顶多给点红薯片儿,有一回我拿分到的红薯片儿换了一身绒衣,全家人都是高兴的,连隔墙邻居都是眼气。”十几岁时的“荣耀”,至今仍让杜书安津津乐道。

1954年全县召开知识分子大会,议程中有一项是为参加会议的人员演节目,六区(小屯)推荐曲剧名角白菜心(路青山)和杜书安到会演出。在这次演出中,杜书安出彩的表现让当时在文化科(后改为文化馆)工作的张久益记住了他。1957年,临汝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营专业曲剧团。尽管当时有几位名声在外的曲胡琴师已被选召入团,可首任曲剧团团长听张久益说汝河南有个年轻娃子弦子拉得老美,便想把他召到剧团。就这样,17岁的杜书安便成了临汝县曲剧团乐队最年轻的乐手。

“那是1957年2月1日,农历的大年初一,这个日子可好记!”对于自己一生曲剧伴奏生涯的开端,杜书安念念不忘这个日子。

当时曲胡名琴师朱二才是乐队主弦。杜书安这一回算拜到了名师,开始他艺术生涯中的第二次飞跃。

1959年,洛阳地区举办文艺调演。由于杜书安勤奋好学,进步很快,而且还能识简谱,朱二才主动让贤,让得意门生杜书安担纲主弦,参加地区调演。在洛阳青年宫剧场,一出戏拉下来,剧场观众为乐队拍了五次好。观众的捧场,评委的高票,让初次担纲的杜书安捧回了“优秀伴奏奖”的证书,在强手如林的洛阳曲剧界崭露头角,一举成名。

小刀初试,便获大奖,但他并没有沉醉。从此,他更加发奋努力,博采众长。凡是遇到同行,他都虚心求教。对同行的尊重,对老师的敬重,加之谦虚好学的品德使杜书安受益终生。从洛阳获奖回来后,杜书安就从师傅朱二才那里接过了头把弦交椅。长年的伴奏实践,使他积淀了丰富的伴奏经验,真应了那句俗语:“经验大似学问”,年轻的杜书安演奏技巧日臻完美。1963年5月,洛阳地区又举办戏曲调演,他又夺得“青年乐师奖”,轰动洛阳曲剧界。

二、德艺双馨多敬业,任劳任怨老黄牛

杜书安从艺近70年,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德艺双馨的品行,也成就了一代曲胡大师的风范。在汝州曲剧团,他是有名的老黄牛。剧团上山下乡演出,抬箱、卸车、装舞台、苦活累活总有他。那时下乡演出,条件差、生活苦,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场房屋、大地铺,铺上干草就算是好住处了。有的演员透钻,下车卸行李时,总占个好地方。啥好地方?无非是夏天占个通风凉快处,冬天占个背风暖和处。杜书安身为大弦,还兼着剧团业务团长,应该占个好地方睡。可他却从来不争不占,总是等别人都铺好了,随便找个地方,摊开铺盖有个窝就行。

杜书安人品好,从不摆大弦架子。不论是大主演、小配角,还是刚入团的学徒演员,只要想靠弦练唱,他都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对学徒演员,更是不厌其烦,关爱有加。年轻学徒难免有点儿掉板跑调现象,一般大乐师遇到这种情况,不是不耐烦地停手不拉,就是恨铁不成钢地嚷个不停。杜书安不是这样,他不但尽心拉,而且耐心教,一字一句哼唱,一板一眼细扣,直到学会过关为止。由于他人缘好,才艺高,演员们都喜欢和他合作,以至于有些成了名的主演,上场前一看不是杜书安坐大弦,就找团长“拿大堂”,说:“今天杜老师不拉,我唱不成!”

有一次在许昌演出,头两场是杜书安上场拉弦伴奏。可到了第二天,杜书安突然得了重感冒,实在不能上场伴奏了,就临时换了个乐师上场。谁知一场戏没演完,台下观众拍起了倒彩,弄得全剧团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演员不知哪里有错,团长急得满台乱转,这时台下观众发腔了:“换大弦吧,昨天那个老师拉得美!”没办法,杜书安只好带病上场。一场戏下来,在观众的掌声中杜书安瘫坐在平台上。可见观众对他的演奏是多么的热爱。

汝州曲剧团离不开杜书安,杜书安也离不开汝州曲剧团,观众的喜爱换来的是杜书安更多的付出。

大儿子出生时,杜书安在漯河回不来。

二儿子出生时,杜书安还是未能回到妻子身边。

“还有一件事,也怨我。”杜书安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人唏嘘的往事。55年前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杜书安和同是演员的妻子杨玲玉随剧团在山区大峪冷水河大队狮子岭演出。杨玲玉当时怀有七八个月的身孕,不小心跌倒造成早产。“因为住的是大队的草屋,怕失火,不敢拢火,我又只顾着演出的事,顾不上照料他们母子,结果一对双胞胎女婴掉地儿一天就糟蹋了。”提起这件伤心事,杜书安双手捂脸,愧疚不已。

用常香玉大师“戏比天大”这句名言来诠释这位曲胡琴师的人生,就见怪不怪了。正是有了这份执着,一个农民的儿子由于观众的爱戴最终成为一代曲胡演奏大师。2017年4月13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器乐合奏大起板”应邀参加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非遗专场演出。杜书安作为主弦,在台上手指翻飞,那余音绕梁的琴声,如高天行云,如飞瀑惊雷,如淙淙流溪,如秋湖夜月,听者如痴如醉,拉者宛若神仙,一曲下来,连牡丹花都醉了。杜书安,这位年近八旬的曲胡琴师再一次在洛阳出了名。

说到杜书安的敬业,汝州曲剧团名老演员,号称“中原第一鼠”的崔占一语中的:“他从乐队队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工会委员,到业务团长,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干出来的,靠的就是老黄牛精神!汝州曲剧团先后五任团长,每一任团长都非让杜先生干业务团长不可。从这一点上你就知道杜先生的为人了。”


曲胡,是杜书安生命的一部分。

三、言传身教育桃李,德高望重常青树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杜书安就是这样的人。

杜书安之所以被称为曲胡大师,除了他德艺俱佳之外,还在于他的艺术成就和高深造诣。托腔造势,行弦伴奏,除了得心应手之外,“狠戏”恐怕就是他主要的伴奏风格了。一样的曲谱,一样的旋律,一样的节奏,经他手拉出来却特别有气氛,演员说他的伴奏是托着腔、顺着调,唱着得劲。

杜书安早已成名,但从不摆大师架子,在乡下演出时,面对热心的戏迷,他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天几场戏下来,早已累得他腰酸背痛,可有的观众却不过瘾。他们直嚷嚷:大过门,让乡亲们过过瘾吧!杜书安二话不说,拿起弦子就拉起来。

杜书安的另一大功绩,是他培养了一大批曲胡高手,究竟教过多少学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如今已是78岁高龄的他,每天仍然在市群艺馆曲剧传承所为戏迷辅导、伴奏。这些对他尊敬有加的人中,有年逾七旬的退休干部,有慕名而至的乡村戏迷,还有够不着定弦柱的少年儿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杜书安的徒弟中,有好几位已经成为曲剧界的专家。如河南省曲剧团音乐设计粱献军、河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杜宏亚、汝州市音协原主席刘歌潮、市博物馆馆长杜宏伟、平顶山外国语学校音乐老师杜保群等,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