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时刻牵挂着老区的乡亲们娄合欣:以村为家的第一书记李帅豪:“南漂”返乡办工厂 筹划推出“网红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21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2-22

他时刻牵挂着老区的乡亲们

——记汝州市老促会副会长郑海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上大学学的是农学专业,参加工作后又一直在农业线口工作,对农村尤其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地感情,我自2002年退居二线后便到老促会工作。几十年来,因为工作,汝州的1026个山头、1360个沟壑,我基本走遍了,也熟悉得很,为老区的乡亲们做一点好事、实事,才对得起组织上的重托和乡亲们的信赖。”如今已75岁高龄的汝州市老促会副会长郑海泉,回忆起自己数十年的“三农”工作经历,神情仍显得老当益壮。

如今的他,身体硬朗,每天走路两万多步,“有了好的身体,才能继续为老区人民做点实事。”

郑海泉(左)与老区群众交谈


矢志改变老区落后面貌


“这么多年来,老区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区人民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但比起平原地区还是有很大差别。所以我到市老促会工作后,一直想着在老促会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主动作为,为老区的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大家伙儿的日子过得更好。”郑海泉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老区的人畜饮水工程,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乡村道路建设,发展旱作物农业等适合老区发展的特色产业,成为郑海泉最大的关注,并为此上下奔波。

2002年6月,郑海泉进入市老促会工作时,正值国家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和解决人畜吃水困难问题的机遇期。在争取汝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后,以市老促会的名义,他积极向平顶山市老促会和扶贫办争取老区建设项目。

就这样,在8年的时间里,郑海泉和同事一道走遍了汝州的山山水水,先后为汝州老区争取协调公路建设、扶贫资金2145万元,硬化乡村道路125公里,建设桥涵10座,从根本上解决了5.9万老区人民出行难的问题。

“那一年修建汝州大峪镇通往登封市白坪乡的2.2公里山区道路,令我至今难忘。冬天的西北风刮在脸上,真是像刀子割一样。就是这样恶劣的天气,平顶山市老促会的李明鼎、赵庆寿、王长山三位副会长不顾年事已高,在我的陪同下,三次深入海拔600米高的汝登交界地,实地勘察,反复论证。最终我们争取到了130万元资金,在2008年春季修建了这段县乡道路和大峪同丰村到大泉村十字路口1.5公里的村村通道路,解决了汝登革命老区道路通行难问题。”郑海泉回忆说。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经常深入老区的郑海泉,对山区乡村落后的教育设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0年间,他走访了汝州老区的每一所中小学校,哪个学校哪间教室需要修缮,哪个学校的课桌需要更换,哪个学校缺老师,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10年里,在平顶山市老促会和市老促会的共同努力下,先后为汝州老区争取学校建设资金236万元,完成了大峪镇同丰村、蟒川镇半西村等17所农村小学及大峪镇乡中、半扎中学2所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3600名老区学子告别了危房,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

与此同时,在郑海泉和市老促会的积极呼吁和协调下,市农业局、市委农办等理事单位和爱心企业,为老区解决饮水困难资金1546万元。新建、修建引水工程36处,打井76眼,建水窖6800多座,解决了2.5万老区人口的饮水困难。

情系老区上下奔波,山乡巨变写满悦色。十多年时间,老区的路通了,水更甜了,教室里传出琅琅读书声,一切都在发生着美丽的嬗变。

在逐步改善老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数十年与农业打交道的郑海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发展特色产业,让老区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他的倡导下,市老促会每年举办4次至6次老区农民科技培训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受训人员600至800人次。坚持不懈的科技培训,让不少接受培训的老区农民成了林果、蔬菜、食用菌、农机、畜牧养殖等方面专业户。他还协调市技工学校到老区开展机械、电器、互联网、农产品等方面的技工培训,每年为老区培训农民上千人次。在培训中结合农民意愿,为老区农民引进了1100多亩日本斤柿,当柿子进入盛果期,亩均年收入达1500元左右。为老区引进高淀粉红薯,带领30多户专业户到省农科院聆听红薯专家授课,并从省农科院拉回红薯品种苗,送到农户家中。先后在我市推广高淀粉红薯2万多亩,亩产量都在5000斤以上,成为山区人民脱贫的支柱产业。为焦村、蟒川老区农户争取了科技扶贫项目,种植大棚草莓和越夏西红柿,带动全市发展草莓种植500多亩、西红柿3000多亩。


宣传推介老区 弘扬老区精神


老区艰苦奋斗精神,薪火传承。

在郑海泉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市老促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挖掘感人素材,为老区建设与发展积极鼓与呼。

在平顶山市老促会的指导下,汝州市老促会先后完成了《汝州市老促会帮助老区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的调查》《汝州市大峪乡的四大变化》等20多篇调查报告,分别刊登在《中国老区建设》《河南老区建设》等刊物上,对宣传汝州和汝州老区起到了很好作用。其中,《关于汝州市实施工业强市加快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被时任省委副书记王全书批示,并刊发在当年河南省政府85号简报上。汝州市老促会连续15年被国家老促会评为宣传工作二等奖、三等奖,郑海泉本人也多次被国家、省、平顶山市推选为老区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我市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中蕴藏着很多感人的革命故事。如何把红色资源挖掘出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凝聚起老区发展的强大动力,郑海泉更是倾注了百倍的精力,砥砺奋进,华彩不断。

2020年6月,七一前夕,郑海泉参与编写的《汝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发行,是全省第三家、平顶山市第一家发行的县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志。

2021年4月到5月,72岁的郑海泉接到汝州市委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宣讲任务后,40天时间里,他夜以继日,挑灯夜战,完成了4篇3万字的宣讲稿。向全市机关、学校、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在全市累计宣讲22场,受教育人群4000多人次。他撰写的《历经艰辛话复兴》,还被评为全省建党百年老干部作品大赛三等奖……

近年来,郑海泉先后撰写汝州市红色场馆展览文稿8万字,对汝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河南豫西大峪抗日纪念馆、唐沟战斗纪念广场等9个纪念馆的展览内容,进行了提升补充,使这些红色场馆成为汝州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强阵地。

多年来,郑海泉先后被授予“河南省老区建设先进工作者”“河南省老促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改变老区面貌的促进者,老区农民增收的引导者,红色资源的抢救者,老区精神的宣传者,革命故事的讲解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提起郑海泉,熟悉他的人都这样称谓他。

这样的称谓,是对他情系老区人民最生动的诠释。

“从2002年6月进入老促会,不知不觉间22年过去了。22年,我走遍了老区的山山水水,虽然收获很多、感慨很多,但我觉得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没有做好,还需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继续奋斗精神。下一步在继续关注老区发展的同时,我将重点做好汝州红色场馆的提升改造工程,培养好红色宣讲员,抢救挖掘好汝州红色革命故事,争取在2至3年内再出一册书。”说这话时的郑海泉,显得斗志昂扬。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