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习俗  品年味  欢欢喜喜迎新春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19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1-19

知习俗 品年味 欢欢喜喜迎新春

关键字:新春,喜迎,欢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剪贴窗花、吃年夜饭、燃放爆竹、除夕守岁、舞龙舞狮、分发压岁钱……春节即将到来,那么关于汝州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您知道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民间艺术


撑旱船(资料图)王志斌 摄

1.耍龙灯

龙舞是汝州人民崇龙习俗的表现形式之一。制作龙灯的方法是先用竹子扎成圆圈,中间用结实的细绳缀连起来,并用彩绘有龙鳞的布裱糊而成。做成后外观头似马,角似鹿,身如蛇,鳞如鱼,爪似鹰,表演时十几至几十个人把龙托起狂舞,煞是壮观。

2.扭秧歌

秧歌是汝州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在重大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中,在广场上表演。其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和高跷(双脚踩在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又名“踩高跷”)两种。秧歌队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表演中由1~2名领舞者率队边舞边变换各种队形图案。

3.打铁舞

表演人数可多可少,由男性表演。演出时,演员赤裸上身,挥动着两个腕上系有小铃铛的手掌,有节奏地拍击肩头、肋下,小铃铛随之发出响声。夜间表演时,双手指缝间还夹上燃着的灰麻秆,拍打起来,掌声、铃声同时作响,加之四溅的火星,仿佛铁匠打铁一般,故称“打铁舞”。此舞至2000年已基本绝迹。

4.骑竹马

这种舞蹈形式,一般是一女子利用马形的道具作骑马表演,另有一个赶马人,鞭子一甩,女子做出马跑、马跳、马踢等动作。竹马大都佩戴有铜铃,表演时叮当有声,引来观众如潮。

5.撑旱船

旱船上部用竹木扎成轿形,装饰彩绸鲜花,配上宽约一米、长约两米的椭圆形的底座,下部用绘有水波纹的布蒙上。船内有一俏丽女子,手托旱船,随着艄公(由另一男子装扮)的起锚、划桨等动作,通过腿、脚的表演,模拟船在水中漂浮、打旋等。艄公和船上的女子还唱着地方戏,令人忍俊不禁。

6.推小车

这是一种二人舞蹈。扎一独轮车模样的架子,用花、布、彩纸装饰,车前平伸两条穿着齐全的假双腿、双脚,一人扮演少妇站在独轮车中,用双手托起车架,腿部用软布遮盖。一人扮作推车汉,扭腿调腰,表演推独轮车的种种动作。这种表演往往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前合后仰。

7.舞狮子

这种舞蹈威武雄壮,令人望而生畏。这是人们为驱除邪恶,借狮子舞以寄托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并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表演时,一种是一架狮子皮内钻两个人,翻爬滚打,配合默契,这种狮子称为大狮子,另一种是一个人戴着狮子头盔、穿着狮子皮表演,称作小狮子。表演者多为青少年,可在舞台、平地舞,也可用板凳、桌椅叠架起来,在上面舞,表演多种惊险、高难动作,非常引人入胜。整理:陈凝

节日习俗

小年夜

夏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俗称“小年夜”或“小年下”。这天晚上汝州民间有“祭灶神”的习惯,家家备烧饼和芝麻糖祭灶。旧俗还要用公鸡一只、白酒一杯为灶君领马,送其“上天”并点燃蜡烛,称“祭灶烛”,祭者口念“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祷词,祝愿来年五谷丰登,全家平安,至2000年,此习俗城市已不多见,农村还较为普遍。这天人们还在诸神牌位前焚香烧纸,并鸣放鞭炮,叫作“安神”,意即从即日起开始进入年节。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俗称“年下”,是夏历一年之始,所以为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每年进入腊月,人们即开始置备年货。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人们依旧习祭灶安神;二十四日要清扫房子,准备干干净净过年。二十八日家家户户张贴春联、门画。大进三十日、小进二十九日晚为“除夕”,晚饭吃饺子,夜晚全家老幼团聚,叙旧话新,进行守岁(俗称“熬年”、“熬三十”),鞭炮之声整夜不绝,祝愿来年有个好年景。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凌晨竞相早起,身着新衣,燃放鞭炮,烧香祭祖,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上午依次给亲族长辈拜年。初一至初四,亲友间相互走访,祝贺新年。初五(俗称“破五”)为春节最后一天,此日农家不干活,商店不营业。至初六日,过完春节的人们方开始新的一年的劳作。

改革开放以后,大部分传统风俗依旧,只是除夕之夜,人们大都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或其他电视节目。春节期间机关、团体、部队常举办不同形式的联欢或团拜活动,或对烈、军属和老干部进行慰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商业及餐饮服务业春节期间照常营业,为群众提供节日服务;也有人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游观光。

灯节

又称“元宵节”,俗称“十五”。即夏历正月十五日,各界都停业休息,观花灯,放烟火,吃元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乡居民都要摆神社,荡秋千,沿街悬挂彩灯,狮子舞、龙灯舞、跑竹马、赶旱船、踩高跷、铜器社等活动。正月十六夜里,所有鞭炮作坊都要拿出一些新奇的烟花品种进行竞赛,举办大型烟火晚会,城乡群众云集城内,观看烟火;外地商户也按时赶来借此看样订货,热闹非常。改革开放以后,每年灯节期间有关单位都要举办文艺调演活动,各机关、团体、商店也都利用电源制作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宫灯、龙灯、走马灯,还有一些电动的戏剧、舞蹈人物,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节日饮食


在汝州民间,遇到传统节日,家家都要制作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全家共餐,以庆节日。

一年四季,根据节日内容和传统时尚,民间形成了形式多样的饮食品种及习惯。春节为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民间饮食花样也最多,1989年~2000年,历史上过年顶多割几斤肉、买几斤粉条、豆腐的农村户家,也因生活的不断富裕,与城区居民准备年货的花样趋于相同,不仅要准备肉、蛋、鱼、鸡、白面,还要购买各样水果等物。除夕夜、大年初一早上及“破五”(正月初五)中午吃肉馅饺子。初一到初五的中午,或共吃宴席,或每人吃一碗别具风味的揽锅菜。元宵节、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所以吃元宵、月饼,以象征团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吃炒豆,以企盼天降甘霖,滋润麦苗。三月初三原是古人消灾祛病、修禊吉祥之日,称“禊日”,早晨要喝荠荠菜茶,打荷包蛋,以去毒除病。五月初五端午节,早上吃粽子和煮熟的鸡蛋、大蒜;十月初一炸油馍;冬至吃饺子;腊月初八吃米饭、喝“腊八粥”,等等,至今此风犹存。整理:陈凝


书画作品贺新春


春联贾伟/作

《玉兔呈祥》王奇松/作


名家笔下的年


梁实秋:倒头便睡,不知东方既白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梁实秋《过年》


老舍: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老舍《北京的春节》


鲁迅:23年不过旧历年,这次却连放三夜花爆

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鲁迅《过年》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送灯”“烧灯”别有韵味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诗词吟诵迎新春《守岁》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迎春》清·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客至》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新年作》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