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长河为顾客修面
耿长河在荡刀布上磨刮脸刀
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浩然)俗语说:“正月不理发,腊月不搬家。”春节前一个月左右是市民理发的高峰期,理发师们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1月10日,记者专程来到市区中大街东段路南的一家传统理发店———长河理发店,了解春节前传统理发师的忙碌状况和人们对传统理发的依赖,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老叔,多日不见,身体怪好吧!先进来坐下歇一会,再有三个人我就给您理,修修面、理理发,清清爽爽过春节。”理发师一边用毛巾给理发椅上的顾客擦干头发,一边与在店门口看店里等的人多不多的老大爷热情地打着招呼。
虽然是上午9点,但打算理发的人们都来得挺早。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里,除了正在理发的顾客,还有三个人正在板凳上坐着等。传统理发一个人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站在店门口的老大爷可能是觉得需要等很长时间,正犹豫要不要进去等,可是听到理发师的招呼,立马就进店里找了个椅子坐下了。“长河啊,要不是相中你的手艺,我就去别处理发了……”老大爷的话刚说完,理发师就接了腔:“老叔,您说这话我爱听,这都几十年了,您不一直都是在我这里理发。”
理发师叫耿长河,是钟楼街道东大社区居民,其父亲也是一位传统理发师。今年52岁的耿长河,从小在父亲的理发店里玩耍,耳濡目染中也喜欢上了这门手艺,经常缠着父亲教他理发。8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尝试着给别人理发。后来学业没有进步,理发手艺却越来越娴熟。16岁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在父亲的理发店里帮忙。别看他年纪小,但凭着手眼灵活、能说会道和理发修面的高超手艺,他渐渐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父亲的声望有过之而无不及。23岁那年,他独立门户,开始了自己一生的传统理发事业。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耿长河的父亲已经80多岁,回家养老了,但耿长河的理发店却在中大街独树一帜,名声远扬,方圆数十里都有他的老顾客,有的离城区较远的顾客年龄大了,就让孩子开着车送过来理发,为的就是享受耿长河传统理发的韵味。
“来我店里的顾客大多都会要求修面,修面后脸上光不溜溜,别提有多得劲了!传统理发应该是先修面,后理发,因为刚给顾客洗过头后,脸部是温润的,此时修面顾客更为舒适。理发是很辛苦的职业,他在服务好顾客的同时,也很注重自身健康。理发的时候讲究腰背挺直,为的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每天晚上都会用热水泡脚,缓解站立一天的疲劳。”为一位顾客洗头时,耿长河告诉记者,“春节前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晚上要忙到9点多,最晚的时候忙到十一二点,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咱这里修面5元,加上理发总共10元,想染发的话再加10元,价格非常实惠,一天能理二十七八个人,收入有300元左右。虽然特别累,但想到能在节前多赚些钱,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家过年,心里就充满动力。”
理发的顾客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店里一直都有三四个顾客坐在椅子上等。他们有着与传统理发手艺的难舍情缘,也有着焕然一新喜迎新年的无比期待。不论人多人少,理发师耿长河始终一丝不苟,用最精湛的手艺服务每一位顾客。“累并快乐着!我会一直坚持下去……”采访结束时,耿长河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