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真金白银,科技是强国兴业富民的推进剂”,这一理念在我市已被付诸实践多年。2011—2015年度、2016—2020年度,我市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2021年被中科协评为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总结评估优秀示范县,这些,无疑是汝州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健全体制机制、加强软硬件建设、发挥平台优势,则是实践的具体内容,科普惠民的效果也逐渐得以体现。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中央关于科普工作精神,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普优势,扎实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为扎实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我市强化组织领导,持续健全体制机制。从2020年以来,就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抓手,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把科普工作列入全市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全市科普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四大班子力量,统一调度开展工作,制定创建科普示范市工作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情况、推动工作。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科协组织机构,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并把科普和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列入各乡镇(街道)、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年终进行考评考核,做到建账管理、层层分解、件件落实、奖惩并举,最大限度调动全市各单位、各部门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我市不断加大对科普工作投入力度,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已达到2.6元。”市科协负责人介绍说,我市还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持续完善科普基础条件。全市21个乡镇(街道)都建立科协组织,配备主席、副主席及专职工作人员。全市462个行政村(社区)也明确专人负责科普工作。另外,有370所中、小学校(教学点)配备了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全市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7个,入会农民骨干1000多人。
近年来,我市已争创各类科普教育基地37个,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6个。创建了市一中、五中、六中、广成学校、来青苑学校5家科普特色学校。在207所中、小学校(教学点)配建了科技活动室,受益学生达12万人,科技活动室比例达到55.3%。此外,我市充分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建设科普活动室和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室比例达到了88.9%,科普画廊做到了村(社区)全覆盖。同时,全市21个乡镇(街道)建设了“科普e站”,实现了行政村“科普e站”全覆盖,“科普e站”已成为科普信息化服务主窗口和推广主阵地。
科普工作的宣传离不开志愿者,我市成立了“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队,目前志愿者达到5019人。并从中择优建立3支科技服务团(讲师团),为辖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截至2021年底,已为辖区群众提供种植、养殖等各类技术咨询、服务310余场次。今年以来,汝州市“i科普”志愿服务项目也已开展活动9场,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
科普工作的重点,是使科技知识得以普及。近年来,我市科普渠道逐步拓宽。相继开设了科普中国、科普汝州专题专栏和“科普之声”“健康汝州”栏目,利用新媒体发布科技信息、防范邪教、疫情动态、卫生健康等科普文章500余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弘宝汝瓷文化园、九峰山研学博物馆、中国汝瓷小镇、汝州市来青苑学校等社会力量结合自身优势,面向公众经常性组织汝瓷、古生物化石、编程机器人等科普活动。科普中国全面推广。建立健全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推动平台资源落地应用,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将科普中国APP优质科普资源传递给广大市民群众。目前,已有2.32万人注册成为科普中国信息员。科技场馆作用明显。我市科技馆位于市体育文化中心,展品以力与运动、声光体验、虚拟现实等互动体验类为主。自2021年9月开馆以来,已持续开展“科学普及点亮未来”“科学逐梦助力双减”等系列活动20余场。
我市科普工作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科普与汝瓷研发相结合,全力推进汝瓷产业结构转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弘宝汝瓷坚持科研、生产、科普教育并重,三年来累计接待各类参观人员15万人次,培训学生3万余人次,研学科普教育网站浏览量过万人次。科普与卫生健康相结合,汝州眼健康科普馆设置有科普宣传区、爱眼小课堂、视觉艺术中心等八大功能区,以模型、图片、视频、体验等方式全方位进行眼睛科普知识教育。
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晶宋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