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猪舍内,一头头猪正在悠然地进食,猪舍楼共六层,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分层居住;采用四层精密过滤系统,病毒细菌拦截率高达99.3%,进风空气过滤等级为16级,接近ICU空气标准;巡检、清洗消毒、板下清粪等由机器人替代,实现智能化养猪;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实现零排放……这是位于我市小屯镇已经投产的牧原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现场。
作为全国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生猪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转型、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畜牧产业基础优势,抢抓机遇,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强化生猪全产业链条发展。2021年生猪出栏突破百万头,畜牧产值达45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6%。预计“十四五”末,我市生猪年出栏达500万头以上,畜牧产业化集群规模达500亿级,将实现从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成为全国生猪产业发展新高地。
我市坚持全链条思维,布局生猪全产业链发展。聚焦饲草、饲料原料、畜禽用药等链条前端,实施“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草企结合”战略,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企业联动,畅通种植户、饲料公司、养殖场等供需双方信息渠道,减少交易中间环节,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坚持质量把控,建立饲料生产企业“红黑榜”制度,对存在违规添加违禁药品等的企业纳入“黑榜”,一律关停并公开曝光;对抽检结果优良的企业纳入“红榜”,公开推介。坚持存储保供,在庙下镇铁路货站附近建设2000平方米的养殖饲料储备库,有效应对天气、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起的缺货断供问题。
抓好产业链中端,坚持引进培育两手抓,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对外招大引强,先后引进牧原股份等龙头企业7家投资建设全产业链项目。对内培育壮大,通过“大厂带小厂”帮扶、技术人员分包等方式,支持本土生猪企业由小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变。同时,在全市推广标准化智慧养殖场建设,鼓励采用智能饲喂、智能环控等AI智慧养殖模式,提升现代化养殖水平。
抓好产业链后端,大力发展生猪屠宰、熟食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支持牧原建设4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推动生猪集中就地就近屠宰、分批冷链转运,实现由“调猪”向“调肉”转变。整合现有知味食品等小微食品加工企业,依托中宏康馨有限公司现有资源,规划建设食品产业园。与重庆荣昌国家生猪市场合作,建成河南生猪交易市场,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生猪“买全国、卖全国”。
我市坚持实施全程化服务,打造一流营商发展环境。实行证照办理“联审联批”制,简化项目立项、用地程序、环保备案等手续,优化动物防疫条件、畜禽养殖代码证等审批流程,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项目审批服务机制,从项目谋划阶段开始,定期组织畜牧、发改等部门及相关乡镇街道,通过召开专题协调会、现场办公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在土地保障上,制定用地服务12项措施,结合“百园增效”行动,开展低效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整治、空心村搬迁土地整治等,建立畜牧养殖后备用地清单,目前已完成储备土地2万余亩,解决企业发展用地难题,由“企业等地”转变为“地等企业”。在金融服务上,建立“政、银、担、保”四位一体的金融机制,健全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体系,为20余家畜牧企业发放贷款2亿元;开发推广“畜牧贷”等新型金融产品,将土地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和活体畜禽纳入可抵押贷款目录。在防范风险上,积极推行生猪期货保险、猪肉价格指数保险等,降低猪周期对价格的影响,做好市场对冲,为生猪价格加上“双保险”。同时积极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基础硬实力和服务软实力,完善产业专班推进机制和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通过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专班推进、专人负责,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我市坚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建设,打造生猪产业发展高地。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园指挥部和工作专班,建立周例会、月通报等制度,研究制定《汝州市绿色食品产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汝州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给予企业“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同时依托特色农业的产业优势,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重点培育面、肉、油、乳、果蔬五大重点食品产业集群。
今年5月底,河南生猪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运营,完成首单生猪线上交易。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在畜牧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持续发力,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广国家生猪市场—河南生猪市场平台应用,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政企共建共享共赢。
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晶宋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