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走进焦村镇邢村,湛蓝的天空下,远山薄雾缭绕、近处桑林遍野,桑叶上的点点露珠映射阳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田园山水画中。
焦村镇是我市的农业大镇,也是新兴的蚕桑种养大镇,北面是浅山区、花卉繁多、蜜源丰富;南部土地平整、肥沃,据说在农桑时代就有栽桑养蚕的历史,汝绣曾一度风靡天下。而在这里提起养蚕,村民们都说,镇里有个“能人”赵国财,他带头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走出致富“新丝路”。
近日,在邢村蚕桑产业园,记者见到赵国财时,他正在大棚里和几名帮工一道抱起一捆捆刚采摘的桑叶喂蚕。棚内的地面上,过道两边,绿油油的桑叶上,到处是滚圆肥溜肉嘟嘟的蚕在大快朵颐。喂完蚕后,他又俯身背起喷雾器,开始为承包的2座蚕棚消毒。
赵国财抱起刚刚采摘的桑叶准备喂蚕
赵国财面庞黝黑,单看上下电动车或抱起一捆捆桑叶喂蚕的麻利劲儿,实在不像是过了花甲之年的人。可他的确已经62岁了。2018年,他调入焦村镇蚕桑办工作,先后创办汝州市焦村众城蚕业专业合作社、汝州市富瑞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同时担任汝州市焦村众城蚕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在奉调去焦村镇蚕桑办之前,高中毕业的赵国财当过教师,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为了让群众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2018年,焦村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北蜂南桑”,建设万亩蚕桑基地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两翼齐飞。
赵国财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被组织上调入镇蚕桑办,负责产业发展,创办了汝州市焦村众城蚕业合作社、汝州市富瑞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邢村移民蚕桑产业园、四个深度贫困村的蚕桑产业园,与靳村人毕会召创办的河南省蓝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共进,致力于蚕桑种养产业发展。
村民仝春明,今年52岁,5岁时,因修建陆浑水库,和哥哥弟弟妹妹一起随爹娘从洛阳嵩县迁来当时的临汝县(今汝州市)焦村乡邢村。
在焦村镇,像仝春明一样的库区移民有2183人。他们在镇蚕桑办和赵国财的指导下,干起了蚕桑和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仝春明和妻子刘运玲在翻晒蚕茧
“我正在给蚕棚消毒,回头再说。”见到仝春明时,他刚从蚕棚里出来,头发和衣服上被石灰染成灰白。仝春明养蚕种桑始于2019年,是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产业示范园项目的受益人。当年,市移民局投资600多万元建设这个项目,仝春明承包了2座大棚、20亩地,养蚕种桑。
经过三年多历练,仝春明和妻子刘运玲已成为养蚕种桑的行家里手。前年冬天趁着大棚不养蚕的空档,仝春明又种成了两棚羊肚菌,增加了5000多元收入。提起蚕桑种养带来的好处,他乐呵呵地表示,是养蚕让他家找到了致富的希望。
据介绍,自2018年焦村镇大力发展蚕桑种养产业以来,已形成“蚕桑种植———蚕茧销售———蚕丝制被———桑叶炒茶、桑葚酿酒、桑葚干和醋———桑枝种菌”循环产业体系。
为确保蚕农养好蚕,收获高质量蚕茧,在赵国财的努力下,邢村等村与山东莒南鸿德丝绸公司签订了协议,鸿德方面负责提供蚕种、养育技术指导,蚕茧回收等“一条龙”服务,派员驻村。
凉风轻轻吹,枝头桑叶跳。走邢村、过段村、到靳村……10个村4000亩连片种植的高标准桑田,284座标准化蚕棚,70多座菌菇种植大棚,茧站、桑枝粉碎菌棒加工车间,欣欣向荣。这一切,与赵国财和同事的辛勤付出,紧密相连。
“户种十亩桑,致富奔小康”。这句发展蚕桑种养业初始提出的口号,如今已化作一道光,照亮了焦村镇蚕农的现实生活。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