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晶)近日,我市地质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公布,该方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以推进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及应急能力现代化为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防御化解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科学有序、精准高效应对地质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该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的防御及应急工作。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约1023.83平方千米,分为高、中、低三级。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3个,面积约429.6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7.32%;中等易发区2个,面积约349.7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22.23%;低易发区2个,面积约244.41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5.54%。非易发区面积约549.17平方千米。
该预案要求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坚持防灾工作重心前移,突出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主动避让、工程治理等预防措施,加强装备和队伍建设,强化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完善会商研判、预警预报、信息发布等机制,进一步提升重大地质灾害风险防御能力。统一领导、协调联动。强化属地党委、政府地质灾害防御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御及应急工作。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建立完善市、乡两级组织指挥机制。在事发地党委领导下,属地政府全面组织应对工作,及时启动预警及应急响应。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工作合力。依法依规、科技支撑。严格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提高应对地质灾害事件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强化地质灾害防御及应急工作的科学研究、理论引导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升应对地质灾害的科技支撑能力。
同时,市政府还建立健全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形成覆盖全市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网络。气象、水利、地矿、应急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传递气象、汛情、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等监测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发布后,预警区域内的乡镇、街道及村(居)委会要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受威胁的人员,组织受灾害威胁单位和人员按照“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要求,做好各项防御及应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