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就老了老家的野艾草我的同学芍药花开望嵩湖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11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27

老家的野艾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虢郭

端午节的早晨,我照例五点多起床,一边晨读,一边做饭,不同的是,今天的早饭简单而有特别的味道,没有了往日的白米粥小米粥,换成了昨天早已煮好的槲叶粽子。

我把洗好的鸡蛋和大蒜骨朵一块放进锅里,凉水中的它们在灶台上很快就轻快地吟唱起来。妻子不声不响就出去了,好大一会儿,才拿着一把青绿的艾草从外面走了回来。原来她去附近的农贸市场买端午的艾草了。

我将艾草分成两把,一把绑在防盗门的门把上,一把放在门口。我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艾草用红线缠绕在门把上。这些艾草似乎刚刚从地里采割回来,长长的茎青白挺拔,叶子平展展的,泛着青色的光泽,背面生起一层白色的绒毛。那股浓烈的香味,一下子就钻进了我的肺腑。

这艾草独有的带着泥土青草气息的浓香,让我忽然一阵神清气爽。久违的艾草香,让我的思绪一刹那间飘荡开来。

老家地处豫西,是山地向平川过渡的地带,河湖沟渠,司空见惯,耕地还算平坦,但地里多碎石,不知多少年犁耙的结果,一大块一大块有着名字的耕地的四周,都是一道道碎石垒起的石隔子。

于是,野艾草就在河湖沟渠的边缘,石隔子的缝隙中,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一年胜过一年的样子,无论干旱肆虐,无论风调雨顺。

这些野生的艾草,平日里是不大会被农人们注意的,它们似乎没有什么用途,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抓地龙、莎草、葛马草、竹叶草、蒿草,还能成为牛呀马呀驴呀等牲口的草料。它们就在这些杂草丛中野孩子一般疯长,而且向周围野蛮地扩张着。春季里一次降雨,就可以让它们长到齐腰深。

这些无人光顾的艾草,到了端午节的清晨,忽然却成了人见人爱的宝贝。童年的印象中,我还在床上睡懒觉,就被母亲叫醒起来吃刚煮熟的鸡蛋和大蒜骨朵。父亲的裤腿上沾着湿漉漉的草叶,他已经在院子里整理采割回来的艾草,挑拣掉里面混杂的野草,把艾草绑成一大捆,挂在屋檐下的墙壁上,任它风吹日晒渐渐变成干黄色。

那时候的乡村还没有蚊香一类的商品,也没有避暑纳凉的电风扇,进入数伏天,蚊蝇四处飞舞,尤其是蚊子无处不在的样子,常常叮得人们头上脸上胳膊上腿上一个疙瘩连着一个疙瘩,奇痒难耐、焦躁无比。一家人聚在一起在院子里吃晚饭,豫西的大部分乡村称作喝汤,父亲就会在旁边点起一把干黄的艾草,用来赶跑蚊蝇。有时候母亲还会煮上一锅艾草水,让大家洗洗,减少蚊子的叮扰。

父亲母亲这些平常的招儿,我那时并不懂其中的医学道理,只是觉得只要管用就行。父亲是个勤快的人,端午节常常是小麦开镰的忙碌日子,但不管割麦连天再忙再累,端午节的清晨,拿着镰刀去地里采割艾草,是他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父亲说,这一天早上的艾草长得最好、也最有药效。父亲的这些话,有多少的可信度,我现在也不得而知。印象中最深的是,街坊邻居谁家有腿疼的慢性病人或者突然闪了腰、崴了脚,都会跑到我家借一把墙上干透的艾草,熬了水浸泡患处或者用毛巾湿透了贴在患处反复热敷,这些土办法却常常有神奇的效果。

父亲是个直性子,脾气怪,却因为爱管闲事、热心肠,受到街坊邻居的敬重。艾草成为他帮助街坊邻居最好的见证。每次收到街坊邻居治好腿疼腰疼脚崴病的一句答谢,就是父亲最傲娇的时刻。似乎因为这,父亲每年更加坚持端午节早上采割艾草,而且越割越多的样子。

有时候采割得多了,实冻腊月天,我还能看到一把干枯的艾草,在墙上来回飘荡,艾草的枝叶划拉着墙壁,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仿佛在等待求助者的到来。等到过了春节,这些依然没有被派上用场的艾草换了一种称谓,父亲常常称它们作“陈艾”。后来我才知道,陈艾似乎更加珍贵,因为大多的农家头年采割的艾草早已用完,于是不知什么时候,那剩余的一小把艾草就不见了,不知被谁家拿走使用了。

当最后一把艾草不见了的时候,地里的艾草已经开始在春天里疯长。童年的记忆里,一年的轮回,似乎是从端午节的早晨,青青的艾草被挂在墙壁上开始的,然后艾草慢慢枯萎、干黄,艾草一天天在瘦身,日子却在一天天被拉长,等到第二年新的艾草上墙,时光终于又开始了新的轮回。

在艾草的轮回中,我也走过了童年,离开老家去到越来越远的地方读书,后来在城里安了家,回老家的次数减少了,对老家的情结却愈来愈深。在匆匆的日子里,仿佛不经意的一天,在农贸市场上看到新鲜的槲叶、苇竹叶上市,尤其是看到绿油油的艾草上市,才如梦初醒一般,一年仿佛咔嚓一下就到了端午节临近的日子。

而回想自己走过的路,老家似乎离我有数百年的时光那么遥远,又似乎离我如此之近,仿佛昨天我才背着行囊去外地读书,时光的远近交融让我顿时陷入一片恍惚,不能自拔。

眼前的这把艾草,不知来自哪里,却带着我熟悉的香味,把我的久违的思绪一下子挥发出来。

这熟悉的浓烈的香味,仿佛一股暖流,流淌在我的胸腔。然而,我在这座城市里的家,让我再也找寻不到童年时老家的老屋,以及那些黛色的瓦,以及那些土色的墙壁,以及那些墙壁上青青的、干黄的艾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