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高考情结照无眠采桑子·诗话桑葚(新韵)采桑子·摘桑葚采桑子采桑子(新韵)采桑子·红浅笑风拂(新韵)采桑子采桑子·桑园在阅读中成长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10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09

剪不断的高考情结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虢郭

今年高考前一天,在大街上偶遇一名高三的学子,在烈日下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匆匆坐上公交车,奔赴考场所在的考点,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考生提前入住考点。他戴着大大的口罩,我未能看清他清秀的脸庞,以及他脸上的从容抑或焦虑。

他匆匆上车的身影,让我一下就看出了他的高三学生身份,那多么像当年的我啊。

当年的我,经历了两次高考,复读的日子里,更多是背水一战中的拼命与无奈,千钧压力之下的无助与彷徨。

从初三开始,我已开始出现严重的偏科。我的语文也不知怎么学的,没有下太大的功夫,现在想想似乎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学习诀窍,但就是出奇得好,似乎是一种冥冥之中不可言传的天赋使然吧,而我的数学成绩却一塌糊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三,而且愈演愈烈,第一次高考失利在所难免。

那时候高考还在7月的7、8、9三天,俗称“黑色的七月”。正值暑期最炎热的天气,头一天下午同学们就坐着乡村客车来到汝州城的宾馆入住。小城里大小宾馆、旅社爆满,各个乡镇高中赶来的学子挤满了每一个房间。我们住的是一个临时用六七个木床拼起来的大房间,房间里只有吊扇,同学们聚在一起,少有说话的功夫,都在拿着书本做着“临阵磨枪”的最后努力。

可能是因为高度紧张,加上第一次住宾馆不习惯,尽管带队老师一再交代不要吃冷鲜辛辣的食物,也不要喝太多的水,免得考试中间憋着上厕所影响答题,但我还是出现了拉肚子的情形,越是进了考场遇到难题一紧张,拉肚子的感觉就越强。强忍着答题,那种难受劲现在仍记忆犹新。

第一次高考落榜了,那个暑假一直是在黑色的压抑中度过的。在当时大学招生名额极其有限的年代,能够金榜题名本就不易,不像现在各个大学都在扩招,有很高的录取率,而且还要面对亲戚朋友更多是街坊邻居关切地询问。我每天除了去给牛割草或者牵着牛去河滩里放牛,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谁也不想见,觉得自己愧对父母的含辛茹苦养育。

那样的日子,真的可以让人抑郁成病,有时候晚上睡不着,甚至轻生的心思都有了。同样高考失利的一位同学经人介绍进了镇政府工作,在他的推荐下,让我到城南一个工厂做文秘的工作。为了逃避这无边的压抑,我决定去试一试。

那位同学是托了一位中间人为我找工作的,要我准备一份礼物去拜访一下中间人。这是我第一次自己鼓起勇气向父亲借钱,当时的一百元钱在农村是个大数目,要知道一头牛才卖五六百元。至今记得清楚,当时父亲听了我的想法,沉默了好大一会儿,才问我是暂时去上班还是不准备去复读了。我的心里很矛盾,说了几句模棱两可的话。

多年之后,当我同样成为人父之后,我才体会到,父亲当年听了我的想法之后,内心一定是非常生气和失望的。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子,下边是两个妹妹,所以当年父亲可能把我看作家里唯一的希望,是多么渴望我能够考上学,跳出农门,不再像他一样日日与黄土地打交道。我选择去厂里上班,在他看来,就是他的最大希望的破灭。

但当时父亲并没有责怪我,而是从箱子里取出由好些零钱凑起来的一百元钱递给我。就这样,我第一次感觉摆脱了身陷已久的牢笼,呼吸到了大地新鲜的空气。

然而,我最终将一百元钱快要花光了,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我,根本不可能应聘成功。我还是回到了已经高中毕业的学校,成了一名复读生。

现在想想,当初没能应聘成功,重新回到校园,其实最高兴的应该是父亲。我的复读,让他重新看到了养育我跳出农门的希望。

我终于没有辜负父亲当年的期望,虽然没能考上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校,但总算复读后考上了,离开了生我养我的老家,越走越远。

时光漫长而又倥偬,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到老家看望父亲,闲谈时,父亲总会说,你的学没有白上,是咱家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那种自豪溢于言表。

四年前,儿子进入高三,那一年是我最揪心的一段时光。儿子聪明任性,与我一样有些固执,老是在学校惹一点小麻烦,我被学校通知去和班主任见面或者领他回家反思。那时候,最怕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几乎成恐惧症了。除了这些,我最担忧的是他的忽高忽低的成绩。虽然距离我当年读高中,已过去了二十多年,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子女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似乎仍是他们最优的人生出路。

儿子在高中读书,我和妻子似乎每天都心神不宁的样子。儿子每两周回来一次,第一周的周末再忙,我也要抽出时间去学校给他送点好吃的东西,借着送东西的名义,短暂沟通一下,缓解他内心的压力。

到了儿子高考前的一个月,他突然说不想去学校了,一到学校进入那种临战的氛围就头疼,想在家里自习迎战高考。说实话,当初听到儿子这种选择的时候,我的心里是生气和担忧的,一如当年我的父亲听到我准备去厂里上班不再复读时的心情。但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后,我最终默认了儿子的选择。

高考的那天早上六点,儿子在家里吃过早餐,我送他去考场,心里更加忐忑不安,却看到他表面上很轻松的样子,忽然觉得倒像是他送我去高考。

依旧是炙热的太阳,考点外早已是密密麻麻的考生和家长。预备铃响起,望着儿子汇入人海走进考点。不知怎么,我却久久不愿离去。明明知道自己站在那儿于事无补,但还是觉得只要站在那儿,就好像离儿子近了一点,心里有些底气,有了一点精神寄托一样。

连续两天,我一直坚持送他去考场,好像这是我这两天的中心工作,其实别的任何事情我也没心思干。

等到两周后,晚上十二点之后网上开始发布成绩。那一夜,我和妻子几乎彻夜无眠,中国每个有高考子女的家庭或许都是这样。是众多的期盼让网上的查分通道瘫痪了一夜,坐在客厅里的我,虽然听不到儿子房间里的任何动静,但我能感觉到他同样一夜无眠。

等到第二天早上,终于查到儿子的成绩,远远过了往年的二本线,我才觉得自己可以安心睡觉了。刚刚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开始填报志愿。又是连续一个星期的挑灯夜战,多少年不再关注高考的我,认认真真读完了数百页的考生填报志愿指南,研究透了每一个填报细节,根据儿子的高考成绩,查阅了适合他填报的所有院校三年来的录取线,再根据每个院校每年的录取线升降幅度,将儿子的成绩换算成这个院校当年的实际成绩,估算儿子的被录取概率。

除了晚上的挑灯夜战,白天我和妻子一道去拜访填报志愿的专家老师,听取他们的专业建议。那些天,我也渐渐变成了填报志愿的专业人士。

最终,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份精准、科学、完备的志愿填报院校名单从数百个院校中脱颖而出。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最终被第二志愿的学校精准录取。

时代不同了,当年我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我的父亲没有帮上什么大忙,我的儿子参加高考,我通过恶补为他精准分析,倒是起了作用。殊途同归,天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却是一样的心情。

怀着一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心情,去年我报名参加了爱心送考的公益活动,忙碌了两天,去接送高考的学子。

高考对于每一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与我同样有着深深的情结。从三十年前的我,到三年前的儿子,再到如今的每一位学子,这个情结真的是难以割舍的。这段或激情四射、或苦熬难挨、或压抑灰暗的时光,都将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镌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给了我们前行中最大的动力或者最好的慰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