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路:千年汝窑的前世今生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012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7-12-25

复兴之路:千年汝窑的前世今生

郭杰 赵彦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957年,周恩来总理做出指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和龙泉窑”。建国初期,百废待举,一个共和国的总理,日理万机,为什么会专门对汝窑作出批示呢?

汝瓷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历代古董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罕之器,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上世纪50年代,一些外宾来中国访问,其中有些喜欢中国瓷器的,找到外交部的外事人员,向他们要“雪拉同”。外事人员不懂,就回答说:没有。对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外宾说没有,也就算了,但后来,有位苏联专家也要“雪拉同”,大家就重视了,不能回答说没有。苏联专家拿着茶杯说:就是这类东西。外事人员说瓷器嘛,我们有著名的景德镇、唐山的瓷器。拿最好的给他们看,他们却说不是,并直摇头。后来,外事人员到故宫陶瓷博物馆问陈万里。陈万里是中国青瓷专家,《中国青瓷史》就是他写的。那些外事人员到故宫博物院找到陈万里。那时候陈万里已经70多岁,当他知道苏联专家一定要“雪拉同”,就笑了起来:“雪拉同”就是我们青瓷嘛!在中国的宋朝,青瓷出口到东南亚,后来又到法国。法国人对青瓷非常喜欢,认为是世界上的珍品。当时法国很流行一个小说,里面男主人公是个牧童,名字叫“雪拉同”,他的衣服颜色像青瓷一样,淡青色,一年到头都穿这种衣服。他就像中国的西施一样有名。大家说就叫“雪拉同”吧。这样就叫开了。后来,欧洲这些国家都叫“雪拉同”,美国也叫“雪拉同”,青瓷就是“雪拉同”。

这件事周总理知道了。他决定叫轻工业部赶快恢复青瓷。他说,中国五大名窑都要恢复,外国人来访问中国就要看这些东西。

半个多世纪以来,汝州的工匠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为恢复汝瓷,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终于叩开了汝窑那神圣的殿堂,向共和国总理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天,在汝窑的故乡———河南汝州,跨越千年的隔空喊话,让我们又重新回眸,把目光锁定在让世界为之叹服的———中国汝瓷。


上篇  瓷韵千年


青瓷之美,美在灵动。

汝窑是古人遗留人世最美丽的瑰宝,它是自然的灵动,是复古的美学,是后世仰慕追寻的典范。

大自然是最神秘的设计师,她用最为普遍存在的铁元素,给了汝窑美丽而不妖娆的样貌,或作碗,或为瓶,素雅而沉静,莹润而淡泊,一袭清雅,有天地之大美,又带着诗的优雅、词的韵味,温润纯朴,若平湖之水,宁静而致远。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技术的精进和气质的娴雅,成就了汝窑,也开创了汝州制瓷业前所未有的繁盛。

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的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汝州辖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窑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并形成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镇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一带;南区从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到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到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场达到了300多处。这些佐证足以证实,在宋代,汝州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当土遇到水,立刻柔软身躯,可以随心所欲抟造成各种器物,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对人类的起源,都有抟土造人的传说。

水土姻缘就是文明之本,它们只需一个升华的契机———火。厚重的农耕文化,为汝州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创造源泉。汝州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莽莽伏牛,悠悠汝水从中间横贯而过,造就了一方物产丰饶的沃土。在汝州,人类踪迹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文化积淀深厚,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能在此觅到踪迹。

自周而至汉到唐,汝州一直是拱卫古都洛阳的门户,帝王将相、商贾贤达、才子名流步踪如织。中原腹地,自古兵家必争,其山河沧桑、世事更迭,正可谓一把田土、一块碎石都带有数千年文化的印迹。

物产丰富的汝州,文化积淀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汝州制陶业已经成熟,距今45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煤山、大张、中山寨等都有陶器生产。娴熟的制陶技术为唐宋陶瓷业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汝州具备生产汝瓷的条件,汝州所辖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和黏土,是做坯品的原料。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储量丰富的煤和满山的树林、灌木丛,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崇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

说起汝瓷,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虽然皇帝当得不怎么样,但他的诗书画却堪为一绝。宋徽宗自创了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他还对中国茶事做了最大贡献,撰写的中国茶书经典之一《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本纪》,曾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也正是这位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让汝瓷平步青云,看尽世事沧桑,看尽荣辱得失之后,仍在诉说着曾经最波澜壮阔、最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宋徽宗是个艺术家,善于“以色观物”“以色审物”“以色统物”,汝州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窑瓷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越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瓷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瓷釉面开裂纹片这种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这些釉面温润,色泽典雅的瓷器,那淡淡的天青色,清淡含蓄,最适合道家的审美情趣。

《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瓷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

中国古代对玉和玛瑙都充满敬畏之情,玛瑙是很贵重的材料。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入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棱。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是自然界的玉石效果。玉在中华古文化中,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中国制瓷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汝瓷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都曾有汝瓷的记载。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皇家的垄断,战火的尘烟,工艺的失传,使汝瓷成了近乎绝世的珍品。

综观历代文献关于汝窑的记载,仿佛在诉说一个悠远缥缈的神话。它的釉中,气泡闪烁亮如攒珠;它的胎中,玛瑙点缀灿如金星;它温润的釉色,如同万花筒,在不同的光照下幻化出不同奇妙的光晕。即使在南宋时,汝瓷已成稀世之宝。它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经历了瞬息辉煌而遽然湮灭。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瓷器烧造的又一高峰,曾创制多种精美盖世的瓷器,也曾大规模仿制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但唯独仿制汝瓷失败,以至乾隆无奈地写道:“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

目前,传世的汝瓷全世界仅存不到百件,成为稀世珍宝,历代帝王视之为吉祥之物,汝瓷也成为官宦人家的富贵象征。历朝历代的昌平盛世时,都有人仿烧汝瓷,乾隆皇帝还专门让景德镇仿烧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工艺失传,仿烧无一成功。所以,清代诗人孙灏发出了“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哀叹。

宋朝的历史就是一个版图不断收缩直至灭亡的历史,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和文化却达到了历史高点,宋代天青色的汝瓷艺术更是达到了中国瓷器美学的巅峰,即便在当时默默无闻的福建窑变瓷器亦彻底征服日本,和宋代的饮茶方法一起演化成今天的日本茶道。宋朝,这个看起来绵软的帝国无意间成就了后世不可超越的中国瓷器艺术巅峰。


中篇  复兴之路


瓷由中国人发明,瓷器也是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始终居于世界交流的核心。一把瓷土搅动地球,瓷也被称为chi 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千百年来一直浓缩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和创新精神。

瓷器滥觞于东汉时期,历经魏晋、隋唐,到宋代达到鼎盛。宋代的青瓷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最高峰,所谓“炉火纯青”指的就是青瓷。

靖康之变后,汝窑在战火中毁灭了。然而,汝窑瓷器美丽而又高雅的釉色和精良的制作工艺令历代仿烧不止。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和龙泉窑。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国家轻工部做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周总理的批示很快下达到了当时的洛阳地委,洛阳地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精神很快传达到了当时隶属洛阳地委的临汝县(现汝州市),要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汝窑生产。

然而汝窑已经衰落了将近千年,凋敝之极,懂得烧制诀窍的窑工寥寥无几。

由民营民生汝瓷厂改制的地方国营临汝县汝瓷厂,主要产品为粗瓷民用碗、盆,也兼烧瓷缸、耐火砖等。1953年6月,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在首都北京筹建十大建筑时,人民大会堂的宏大建筑装饰要求各省将代表地方特色的作品选送北京,陈列在各省展馆,河南省的三瓷(汝瓷、钧瓷、唐三彩)成了必不可少的展品。河南省以一项必须按时完成的政治任务下达给各市、县,临汝县汝瓷厂接受了该项任务。为了尽快完成人民大会堂陈列汝瓷的任务,省轻工业厅专门抽调河南省艺术学院教授粱冰潜、工艺美术公司工艺师李绍翰等共同设计汝瓷花盆与花架的造型和图案,并从汝州抽调绘画技术人员,组成了由郭遂负责泥、釉料配制,河南省轻化工业厅陶瓷顾问周凤祥为技术指导,孟祥泰、裴庭甫、杨桂荣、苏天炎为雕刻工,张留、胡西昆等为烧成工的临时突击机构。

技术人员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原料,一勺一瓢的配釉,在做好的胎体上刻制图案花纹,并在烧制缸、碗的直烟窑中代烧,因在粗瓷釉内加入了着色剂,所烧产品不具有古汝瓷的特色。虽然汝瓷釉料的研究和烧成工艺尚处于蒙昧阶段,所烧产品并不十分完美,但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郭遂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1959年的全国工艺美术技术人员、艺人代表大会上受到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虽然按期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但是所烧成的产品只是加了着色剂的普通工艺品,与古汝瓷相差甚远。从省里抽调的专家走后,汝瓷的恢复试验工作进展缓慢。

1961年,为了加强汝瓷的试验进度,临汝县工业科调张全任临汝县汝瓷厂党支部书记,又从县委要来郑州艺术学院毕业生马永杰充实了汝瓷试验队伍,青年女工杨桂荣也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归来,为汝瓷恢复试制增加了新的活力。

(下转第4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