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琼琼:守“沪”战“疫”39天核酸检测130万管张好娜:用激扬青春为法徽增光添彩西营村有个“八姐九妹曲剧团”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08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5-18

西营村有个“八姐九妹曲剧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演出留念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演出都停止了,但大家还经常通过微信交流,对曲剧艺术的钻研不能停。”5月11日下午,在临汝镇西营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委员、新生曲剧团团长张庭洞说到村里曲剧团的发展历程,感慨颇多。

张庭洞说,虽然新生曲剧团经常出去演出,但这个正式的名称还没有大家口头上称呼的“八姐九妹曲剧团”名字响亮。新生曲剧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1年的村办曲剧团。“西营村是临汝镇西边的一个大村,村里能拉会唱的人较多,1981年村里的张自月、马喜晨、牛磙子、张永昌、贠玉川、李长有、王成夫等老一辈戏曲爱好者发出倡议,牵头成立了西营村曲剧团,由张自月老人担任团长。”

村办剧团成立后,为了培养戏曲人才,村里还成立了专门的戏校,聘请汝阳县曲剧团的名角郑长有老师,先后两次常住戏校授课。近4年时间,先后培养了两期20多名学生。“戏校的学生来自本村和周边村庄,当时每个学生每月3块钱学费。演出的服装等,一部分钱是演员们自己凑,一部分由村里每家每户收粮食卖后凑的,”曲剧团创始人之一的李长有老人回忆说。

随着演员队伍的充实,从1982年开始,西营村曲剧团先后排练了《丁郎认父》《小包公》《金镯玉环记》等8部戏,以西营村为源头,逢年过节和庙会,曲剧团经常到周边村庄演出。土生土长的曲剧艺术,汝州方言浓厚的唱腔,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到1983年的时,曲剧团已经有30多名演员,加上乐队等人员,演职人员达到40多名,成为周边村知名的曲剧表演团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演员开始外出打工谋生,演员队伍日渐缩小,曾经小有名气的西营村曲剧团最终解散。但曲剧艺术的魂已经牢牢扎根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村里的曲剧团虽然散了,但大伙在农闲之余还会聚在一起唱一唱玩一玩,我作为剧团当时的创办人之一,最大的愿望还是能够恢复这个剧团。所以当年剧团解散时,我就负责把戏箱和道具都收藏保存起来。”李长有老人说道。

在西营村,李长有老人绝对是一位传奇人物,老人不仅是个曲剧迷而且还是个热心肠。老人膝下有8个女儿和1个儿子,加上儿媳、女婿,在他的熏陶下,都成为后来重新成立的新生曲剧团的主要班底。

2007年,新生曲剧团应运而生,由李长有老人的四女儿的丈夫张庭洞担任团长,老人也因此被乡亲们戏称为“领兵大元帅”,领着“八姐九妹曲剧团”重新唱响豫西大地。

“大闺女李栓演青衣,大女婿王占学拉大弦,老二、老三闺女管戏箱和做饭,四闺女李恋主攻行当是黑头、须生、娃娃生,四女婿张庭洞团长兼司鼓,五闺女李松恋演闺门旦,六闺女李群女扮男装演丑角和武生,七闺女李小存演文生和花旦,七女婿张俊志吹笙和唢呐;八闺女李娇凡打旗跑龙套。”李长有满脸自豪地告诉记者。

一个家族20多口人都在剧团,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把一个剧团运作得红红火火。“八姐九妹曲剧团”不仅叫响周边村庄,还多次代表临汝镇参加我市每年春灯节的戏剧汇演多次获奖,并经常到汝阳、嵩县等周边县市演出。

同时,曲剧艺术在这个家族也得以不断开花结果。如今,李长有大女儿的儿子王宝宝也进入剧团乐队,演奏电子琴;老人的五女儿的8岁小女儿王利娜正跟着戏曲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学艺。

“曲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魂,曲剧传承把我们三代人亲密地联系在一起。平常出去演出,挣的钱大家平分,都毫无怨言、配合默契,这就是对曲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团长张庭洞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早日结束,一家人能够重新聚在一起,好好唱几场戏,练练嗓子、练练身板,让乡亲们也乐呵乐呵。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实习记者 黄浩锐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