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梁德昭)“要不是办事处及时帮我申请了小额信贷资金,我这个锅盔摊不会发展得这么好。我儿子没法安心上学,现在也不可能考上这么好的大学。现在好了,我们的收入年年增加,孩子也成才了,生活终于有了盼头……”近日,风穴路街道下程村的监测户李松峰感慨地对办事处农业办的工作人员说道。
李松峰是风穴路街道下程村的监测户,本人股骨头坏死,母亲二级精神问题,父亲年迈,家里还有3个孩子需要抚养,在村东头的一个简易锅盔摊就是全家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李松峰和妻子虽然每日起早贪黑、勤勤恳恳,但一年下来所挣收入也只能勉强满足一家人的温饱,存不下什么余钱。因为身体原因李松峰干不了重体力活,每月还要花费相当大的医疗费用。随着孩子们日益长大,开销也是不断增长,生活的重担使这个原本很健谈的汉子变得沉默寡言。
正在为家庭困境发愁的时候,风穴路街道工作人员带着金融扶贫政策来到了他的家里,不仅帮助李松峰顺利取得了贷款,还为其提供项目指导。有了这笔资金,李松峰在村里盘下了一间小门面,环境整洁了生意也好了起来,也不会出现因为刮风下雨导致不能出摊的情况。这个时候又一个喜讯传来,他的大儿子李赛博通过努力顺利考上了沈阳理工学院,今年更是积极报名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我们家享受了很多帮扶政策,我相信靠自己这门手艺,日子会越过越好。”随着生活蒸蒸日上,现在的李松峰说起未来生活时,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采。
一直以来,风穴路街道都非常重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的“输血”和“造血”作用,坚持“群众少跑腿,干部多跑腿”原则,安排专人负责,根据困难群众发展意愿和贷款需求,精准投放、应贷尽贷,助推困难群众扩大经营规模或高效发展产业,不断提振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据悉,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风穴路街道已累计为有自主发展产业意愿的脱贫户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8笔,其中续贷2笔,贷款金额1.6万元,贷款余额户数占比超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