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好的“群英渡槽”
村中石头阶梯
双层石窑依然坚固
“不老泉”是以前村民的主要饮水源
历史形成的青石路
石榴嘴寨
游人在石榴嘴寨内踏青
在汝州市区东北部有一座群峰竞秀、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叫青山后村。这里的石窑、古石山寨各有特色,石头用具、石雕石刻造型优美,保存完好。2018年,青山后村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青山后村,位于大峪镇区西部,距离镇政府约8公里,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该村地处山区,村落四面环山,果树成林。村南面为青蛇山(又名千佛山),山下有一青蛇洞,据传青蛇在此处修炼,石榴嘴寨便建于此山之上。因村落建于此山之后,故取名为青山后村。
青山后村以青石闻名,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建筑大多用青石建造,这里的村民用青石建造石窑、石寨、石桥、石坝、石板路,雕刻石头用具,将整个村庄建成石头建筑群。村庄四面群山环绕,绿树成荫。这里民风淳朴,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勤劳善良,实诚谦和,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美丽的家园。
村内的建筑多以石窑和土窑为主,始建于明清时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用青石建造的石圈窑,又名石窑。瓦房也大多用青石建造墙体,大门则用完整的四块青石建造,院内由青石铺地,构成一个个完整的石头院落。这里的石窑设计精巧,建筑独特,多为窑上窑、窑中窑结构。仅窑上窑即双层石窑就有数十处,而窑中窑则是在石窑的侧面修建石窑,当地人叫拐窑。因石窑全部用青石建造,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辅以精美的石刻,造型优美,坚固耐用,虽历经数百年,现仍保存完好,随处可见。窑洞冬暖夏凉,舒适宜人。村内现仍保存有石梯、石桌、石凳、石槽、石磨、石碾和手打谷物用的石磙、石臼、捶布石等石器农具。
古石山寨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青山后村民在石榴嘴山头修建了一座红石山寨———石榴嘴寨,也叫迎旭寨。因寨门朝东,寨门上的石匾上刻有迎旭二字而得名。它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0年左右)。清朝末年,社会陷入动荡的局面,匪患横行。为避祸乱,勤劳的青山后村民依托易守难攻的天然地形,耗时8年建成石寨,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该寨坐落的主峰像一个大石榴,南部是百丈高的悬崖绝壁,成为山寨的天然屏障;北面为缓坡,用青石垒砌有两丈高的寨墙,东西山岭自西向东蜿蜒百里。寨内石墙上有上下石梯、瞭望孔和射击孔。寨门朝东,“迎旭”石匾仍存寨门之上。寨内除民众居住的建筑外,另有打更室、储藏室、储水池和饲养室等。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人们用双手及简单工具就能建造出如此精美的石寨。
据村中老人相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动乱年代,该山周围村民为防内匪外患,耗费8年苦工,将一块块石头撬起来运上山峰,用心血和汗水筑成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大石寨。人们多次凭借天险抗击贼寇,保住了生命财产。1944年,王树声、皮定均率领的八路军到汝州大峪和登封等地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曾经率领当地军民,利用石榴嘴寨之天险,歼灭了从陵头段子铺向青山后扫荡的日军一个排,夜里把日军的一个中队长击毙在范庄村许窑。
石坝是青山后村的另一道风景。几百年来,这里的先人们历尽千辛万苦,用青石在山沟里垒砌一道道石坝,围成数百亩旱涝保收的良田,养育着一代代村民。为防止山洪冲毁石坝,在石坝上修建排水渠,保护石坝的安全,体现了先辈们的智慧。1958年,在国家兴修水利政策号召下,青山后村民在村子南边和北边修建了2座水库。水库大坝全部用青石垒砌,可惜村北的黑龙潭水库在2000年的特大洪水中被冲毁,村南的南沟水库至今仍在。1975年,当时的大队组成专业队在水库下面用青石修建蜿蜒数公里的石渠用于灌溉农田,用连拱石桥将村东西坡相连,连拱石桥有五个大拱和四个小拱组成,全长数百米,大小拱相连,颇为壮观。石渠建在石桥上,叫“群英渡槽”,现仍保存完好。
这里的石窑、石寨、石坝、拱石桥、石板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天然画卷。身处带有浓重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徜徉在这原生态的环境里,畅想着往昔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情景,让人心旷神怡。
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 通讯员吴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