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铁炉村寻曲韵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03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2-23

郑铁炉村寻曲韵

曲剧往事一唱三叹今日故里曲韵流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朱万明先生画像

2月22日上午,在位于王寨乡郑铁炉村东侧河道旁,白杨树已经吐出一咕嘟一咕嘟的杨絮,柳树的枝条也变得愈发黄明,即将进入“春风杨柳万条”的时节。行走在煦暖春风里,让人心中荡漾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敞亮劲儿。

在郑铁炉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的广场上,猫了一冬的村民们早已按捺不住文艺的情结,带着二胡、音响、话筒,开启春天的第一声曲剧唱腔。

村子南侧,伫立在一片青青麦田之中的朱万明先生纪念碑,似乎在轻轻诉说着那段依旧余音绕梁的曲韵。

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郭敏告诉记者,郑铁炉村原是晋徽古道虎狼爬岭上的一个驿站,是北上晋陕洛、南达徽鄂宛的重要节点,明朝时就有郑姓人在此筑炉打铁,因郑姓师傅手艺高超,世代诚信经营,因此“郑铁炉”声明远扬,口碑较佳。各商家齐聚“郑铁炉”修补受损车俩,给牲口钉掌,常常各地商旅云集,驼铃声声。村东头河畔杨柳成荫,河水潺潺,也是客商歇脚,给牛、骡、马、驼给养和“妆饰”的地方,随着人流量的增加,逐渐建寨成村。

《三子争父》剧照

这个晋徽古道上的村子,因为河南第二大剧种曲剧的发祥而名扬神州。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记载,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今汝州市)‘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戏曲剧种”。当初演唱鼓子曲的临汝县“同乐社”,就是由郑铁炉村众多村民及邻村一些村民自发组成的,这使郑铁炉村在河南曲剧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曲剧创始人之一的朱万明先生1891年生于郑铁炉村,自幼爱拉爱唱。当时朱万明家乡一带非常流行高跷曲子,朱万明经过勤学苦练,年轻时就成为家乡一带演唱高跷曲子最活跃的人物。他是音乐天才,善拉坠胡、四弦和软弓京胡,还能拨弹三弦,又是演唱高跷曲子中的佼佼者,很快就成为当地以演唱高跷曲子为主的“同乐社”的领军人物。

1926年5月18日,朱万明带着“同乐社”的同伴应邀到登封县颍阳集李洼村演出。《祭塔》还没演到一半,天降急雨,泥泞遍地,演出被迫中断,但观众看戏心切,大家围着不散,有人摘下门板铺在牛车上做成高台,恳求朱万明等人登台演出。观众的请求难住了朱万明等人,他们给自己演出行为的定性是“玩”,而不能算作“唱戏”。而一旦登台去演,那性质就变成“唱戏”了。按清朝时期的规矩,“戏子”属于下九流,本人死后不能入祖坟,子孙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好在此时已是民国时期,朱万明和玩友没有死守过去的陈规陋习,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们决定满足观众的要求。

腿脚长在自家身上,演出时自然比绑着跷腿灵活多了。“同乐社”一连在当地演了三天,自己觉着演得轻松,观众看得也过瘾。从此,“同乐社”永远甩掉了跷腿,把脚结结实实地踩在戏台上,其他班社闻风而从。于是,高跷踩唱变成了高台曲子,曲剧开始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河南曲剧界认为朱万明对河南曲剧艺术的发展有“四大贡献”:一是1926年朱万明带“同乐社”到登封县颍阳集李洼村演出时,首开去跷腿演出的先河,在高跷曲子向高台曲子及现代曲剧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二是大大丰富了曲剧的曲牌,朱万明从民间音乐中广泛吸收营养,先后成功创制、改造了《小汉江》《扬调》《过街俏》《银扭丝》等曲牌,增强了曲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三是朱万明对乐器的改造。他在琴筒上蒙上蛇皮,形成曲胡优美、饱满、醇厚的发音效果,特别适合演奏活泼流畅的作品;四是他和朋友引进了七铙八镲等打击乐器,并引入了京剧等剧种的锣鼓经,为唱武场戏创造了条件。由此,也奠定了朱万明作为河南曲剧奠基人不可动摇的地位。

关于朱万明创制、改造曲剧曲牌的贡献,坊间至今有很多动人的传说:一次,朱万明等人外出演出至汉江边,忽闻一妇女痛哭亡夫,哭声哀伤而富韵味,敏感的朱万明根据这哭声的音韵,创造了河南曲剧著名名牌《小汉江》。另一次他乘船过黄河,艄公摇橹触发了他的灵感,由此创造了曲牌《慢舵》。朱万明还重新组织了高跷曲子《十八板》,他为原有《十八板》的开首增添了《状元游街》《过街俏》等曲调,使重新组织的《十八板》欢快活泼、引人入胜。经过改进的《十八板连奏》,成为全国各地戏曲团体演出的保留节目。1957年,武汉艺术剧院出国时曾演奏此曲,受到欧洲一些国家观众的好评。

由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事业发展所作的特殊贡献,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朱万明与常香玉、陈素真、朱六来四人同时被授予“荣誉奖”,成为当时河南戏剧界仅有的四位最高荣誉获得者之一。

1958年农历八月十五,朱万明由洛阳返家过中秋节,回家后吐血,后一直在家养病。这年农历十一月初七,一代曲剧大师朱万明溘然长逝,享年68岁。后家人将其葬在郑铁炉村村南一座山岗上。

秧歌表演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一代曲剧大师留给我们的是永远流长的曲韵。1996年以来,曲剧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坎坷,却依旧如春风吹拂下灿烂盛开的一枝枝奇葩,用一片片娇艳装点着艺术的百花园。

河南曲剧这一新剧种自创立至今,已走过了96载春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传承、发展。河南曲剧造就了张新芳、王秀玲、马骐、海连池、胡希华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使曲剧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在全国三百多个地方剧种中位列第八,200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6年,由郑铁炉村村委会会计滕进兴和爱好曲剧的村民朱长海两人牵头,开始筹办郑铁炉曲剧团。在汝州市、王寨乡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郑铁炉曲剧团成立,演员队伍由爱好曲剧的村民组成,团长由朱万明之子朱洪福担任。在我市相关单位的资助下,购买了演出服装和道具等,先后排练了《临江驿》《麒麟锁》《桃园雨》《三子争父》等13个剧目。后来剧团发展到30余名演职人员,在附近的村庄、庙会等开展商业演出,一时成为我市知名的农村业余剧团。

2016年,随着时代的变迁,郑铁炉村曲剧团因故停止商业演出。剧团虽然解散了,但村民们爱唱爱玩的曲剧情结却愈结愈深。经久不衰的曲剧演唱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曲剧表演乡土人才,而且带动了秧歌队、舞蹈队等其他文艺团体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郑铁炉村积极推进高效农田建设以及养殖业、中药材、艾草、优质花椒树等规模化发展。目前规划在东坡发展养殖户20余户、果树种植面积达到150亩,西坡发展优质花椒树种植150亩,西坡、北坡发展中草药、艾草等种植500亩,以特色种植、养殖、戏曲文化为依托,把郑铁炉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休闲的美丽乡村。

日益富裕起来的郑铁炉村人更加注重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群众自发的业余文化活动每天都在村内上演。

“接御酒我先谢皇恩高重,低头看跪下了万岁的爱卿,你本是赫赫有名的晋国公,文武臣见了你谁不惊……”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楼前的空地上,村委会委员、曾经的村曲剧团演员裴会敏正在演唱曲剧《九龄救主》选段。不愧是村曲剧团的知名旦角演员,她的演唱不仅唱腔婉转悠长,而且配合动作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声。她刚唱完,早已等在旁边的村民任素枝、王圪针等轮番上前表演。

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大多数村民非常喜爱曲剧艺术、经典唱段信手拈来,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民间流传有“汝州市曲剧窝”之美称。1996年来,作为曲剧故里的郑铁炉村人听曲剧、唱曲剧,对曲剧等民间传统文艺节目痴心不改,自发弘扬和传承传统文艺节目。

“我们村的文艺氛围很浓厚,老百姓能拉能唱,为纪念村里走出的曲剧界‘一代宗师’朱万明先生、河南曲剧‘胡王’之称的朱二才先生、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王中先生等曲剧大师,我们准备在村里修建朱万明纪念广场,在村南、村北修建‘河南省曲剧发源地’或‘朱万明先生故里’石牌楼各一座。把郑铁炉村建设成为汝州市曲剧名村,让朱万明先生创立的曲剧艺术继续发扬光大,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让全体村民安居乐业,日子过得更加舒坦!”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郭敏对郑铁炉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