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良:22年用执着披绿荒山逯帅超:实干的青春最闪亮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03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2-25

刘中良:22年用执着披绿荒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月24日上午,暖阳普照,春风和煦。60岁的大峪镇大泉村村民刘中良,驾驶着一辆黑色轿车熟练地翻山越岭,从大泉村出发,穿越杨窑、后坡、田窑、邢窑、下焦等村庄,一路走走停停,看到哪棵树有枯枝了,他总是忍不住走上前去修枝,“这些村庄都是我当年荒山造林的地方,这是植树的东线、西线还有几个村庄,这么多年下来植树有1万多亩,成活率在80%以上。我一有空,最爱来这里转转,心情会特别好。”


刘中良在给柏树修枝


眼前这位一身老农打扮的花甲老人叫刘中良,是我市赫赫有名的造林大户。从2001年起,他先后被授予“汝州市优秀乡土人才十大明星”“汝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汝州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个人”“平顶山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其事迹曾入选河南省委《党的生活》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集。

“我走上植树造林这条路,是受了当时大峪林管站站长高丙庄的启发。”刘中良回忆说道。

1979年,他从大峪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田间劳作时遇到了路过的高丙庄。高丙庄很赏识眼前这位高中毕业、清瘦能干的小伙子,就跟他说,“咱们大峪山坡地多,水利条件又不好,你高中毕业有文化,何不搞一些苗圃培育树苗,应该比种庄稼强。”

受到启发后,刘中良当年就在自家的1亩多责任田里培育柿树苗。年轻好学的他在林管站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培育树苗的技术。“当时一亩地可以培育柿树苗6000棵左右,一棵树苗嫁接后可以卖1块钱,一亩地的收益远远高于种庄稼,从那时起我就不断扩大苗圃规模。”到2008年时,他在纸坊镇东赵落村的苗圃基地就有500亩,苗木基地发展到庙下镇罗郭岭村等地,以培育柏树、红叶石楠、白皮松、五角枫、大叶女贞等苗木为主。

“后来随着做苗木生意的人越来越多,2000年的时候就开始出现树苗滞销的情形。这时候国家提倡荒山造林,借助国家的政策,我开始把自己苗圃培育的树苗转向植树造林。”

在山区植树造林,最大的难题是运输道路和水资源。很多荒山只有弯弯曲曲的小路,甚至根本没有路,为了解决往山上运树苗、运水的问题,刘中良租来小挖掘机开挖山路,供车辆通行;有些地方山道较窄,他就自己开着摩托三轮车一点一点往上运树苗。

一些坡度较缓的山头,刘中良就建设一些水窖蓄水,水窖上面建护林房,通常一个这样的工程建下来需要10多万元。那些年,每到植树季节,刘中良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很多地方还是靠天植树,听到近期有雨,就赶紧组织人上山挖坑栽树,靠雨水保证成活率。”

21年来,刘中良带着一群不怕吃苦的村民,翻山越岭,先后在大峪镇的10多个村庄山坡植树1万余亩,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披绿着曾经光秃秃的群山。

说到自己多年来执着造林经验,他哈哈一笑说道,“我能够造林成功,主要依靠国家的好政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益于自己好的造林模式。”他告诉记者,从开始选择荒山造林起,他就一直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不图挣钱,国家给的补助顾住给雇来干活的村民发工资就行,自己造的林木成活后林权全部移交所在的村两委会。


靳马线两侧柏树绿化


正是这种不图名、不图利的造林模式,吸引大峪镇一些村庄争着邀请他去荒山造林。曾经任后坡村党支部书记的田运奇不仅非常支持他在村里荒山造林,而且还推荐自己父亲组织造林施工队,长期跟随他披绿荒山。

在刘中良造林期间,我市相关领导、市林业局、大峪镇党委政府等都给予他各方面支持,并授予他相关荣誉,鼓励他持续开展荒山造林。

树苗成活后,关键是后期管护。从最初的10余人的护林员队伍,随着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护林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刘中良说,“国家最初给的造林补助一亩地50元,刚刚能顾住开支,而且这种补助是一次性的。而树苗后期管护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稳定成活,后期管护的护林员工资都需要我从苗圃卖树苗的利润中贴补。”

1万多亩造林面积,跨越10多个村庄,方圆数十公里,开车一天也转不完,护林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柏树苗成活前三年,经常会遭到附近村庄放牧牛羊的啃食。后来没有办法,刘中良求助于当地公安派出所,在公安机关的法治宣传教育下,放牧毁林现象才得到了根本遏制。

随着培育树苗行业利润下降,刘中良曾经一度遇到造林上的极度困难,“有时难得连挖树坑的钱都没有”。面对重重困难,刘中良却没有退缩。2012年,他和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汝州市森海林业有限公司,开始承接一些道路绿化、乡村游园的绿化工程,用工程建设的利润贴补荒山造林亏空。

“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工程,算下来也有不少利润,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公司还欠着五六十万元的贷款。”刘中良的脸上现出一些无奈。

顿了一下,他又话题一转说道,“人这一辈子吃点苦没啥,我总觉着我做的事是对的。再说了,当初开始造林的时候就没想着挣钱的事儿。现在有空了,或者哪天心情不好了,开着车在山里转转,在山头树下坐一会,望望远处自己种的柏树林,心情觉得特别舒畅。”

他的黑色轿车,8年来行程23万余公里,“大部分路程都是在山里造林、巡护形成的。”刘中良回忆说。

“春节前我刚过了60岁生日,但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好,如果有资金,我还想继续造林。大峪镇还有这么多荒山,能使劲的地方很多,荒山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站在后坡村南侧的一片柏树林中,刘中良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实习生 陈高飞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