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共
处,汝州市此次获批处,分别是半扎古建筑群、三山培风塔、汝州宁国寺、杨楼许家旧宅、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旧址、赵庄提灌站、河东窑址、寺沟窑址、达鲁花赤哈剌鲁公墓。据了解,我市原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此,我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增至处。汝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让我们“叫醒”沉睡的文物,让汝州宝藏更惊艳!为讲好汝州故事,为文旅文创战略提供强大支撑。
寺沟窑址
位于蟒川镇张沟村,窑址面积约1.9万平方米。寺沟窑所烧造为青瓷,以天蓝釉色为主,施釉规整,多为素面。窑具有漏斗状匣钵、垫饼、垫圈之类。其纹饰以印花为主,刻花次之,花纹图案有团菊、缠枝花卉、海鸟游鱼等,多装饰在器皿内部,主体分明,简洁有力。该窑生产的器物造型古朴典雅,制作精细规整,常见有圈足碗、盘、洗之类。从釉色、造型、胎质看,寺沟窑址为北宋民窑瓷器昌盛时期遗存,保存现状较好。
三山培风塔

位于小屯镇史庄村南三山中峰,俗称“塔橛山”山顶。
清《直隶汝州全志》记载:培风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由虎摇头街马冠群督工创修,后被雷火损坏,其孙监生马冬鸣重修。
三山培风塔为六角七级空筒式砖塔,塔通高22.4米,占地面积约63平方米。塔平面呈六边形,塔内部中空,塔为砖木石混合结构,塔外为七层叠涩密檐楼阁式砖塔;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青条石砌筑,北面设踏步至第一层,二至六层内外均逐层收敛。塔身采用青砖砌成,每层叠涩檐均为正叠涩四层;反叠涩三层;塔北面一层辟券门,二至六层设券窗,七层每面均开圆窗。塔顶层正叠涩檐上为六角绿琉璃攒尖顶。塔内每层置木楼板。一般砖塔南向开门,而培风塔塔门却朝向北面,这或许与虎头马氏家族世居三山之北有关,希望培风塔为家族带来文风兴盛。
历史上培风塔多次遭受雷击及战火损毁,塔身部分坍塌,多处出现裂缝。2011年12月,汝州市文物局委托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南省今古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对塔进行了现状勘测,并制定了抢险维修保护设计方案。2017年,汝州市文物局对三山培风塔实施加固维修工程,对文物本体进行全面修缮,并对塔基四周进行硬化。
杨楼许家旧宅

位于杨楼镇杨楼村,是一处清代三进院式传统民居。旧宅坐南朝北,占地面积875平方米。
一进院:临街倒座五间两层,坐北朝南,硬山式抬梁式建筑。面阔17.5米,进深6.5米,倒座南东、西侧各有厢房两间,面阔5.9米,进深4.2米,半坡顶,灰布瓦覆顶,西厢房为古建,东厢房前些年已修缮,均为硬山式建筑。过厅五间,硬山抬梁结构。坐南朝北,面阔17.5米,进深9.2米。
二进院:主房五间两层,东西厢房各三间两层,一层、二层主房与厢房均相通,被称为“转楼”。主房五间两层,面阔17.5米,进深5.6米,挑梁吊檐硬山式建筑。正房梁檩上题“大清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寅时,上梁大吉。主人监生杨彦斌,木匠范瀛魁,泥匠王兴顺”。东、西厢房,各面阔8.9米,进深5.4米,均属挑梁吊檐式建筑;第二层有出前檐平台,木棚板,砖墙腿,砖雕墀头,有四根垂花柱。东西厢房内北山墙有木楼梯,可登攀上二层楼,东西厢房第二层南山墙各有一圆拱券形门道,可通向主房第二层,东西厢房左右对称,设计合理,建筑规整。
三进院:为许家旧宅的后花园。
杨楼许家旧宅格局完整,建筑形式独特,石雕工艺精良,是汝州区域保存最好的一处传统民居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该宅院解放后曾被杨楼公社、杨楼乡(镇)政府及杨楼村村委会使用,后开辟为杨楼书院。
赵庄提灌站

赵庄提灌站

赵庄提灌站

赵庄提灌站
赵庄提灌站,又称华庄提灌站,位于庙下镇赵庄村北。1973年开始筹建,1976年建成。该提灌站由一级提灌站、二级提灌站两部分组成,一级提灌站通长约800米;二级提灌站通长约330米。目前,一级提灌站整体保存较好。一级提灌站由蓄水池、红瓦顶机房供存放电机、柴油机所用)和提灌站三部分组成。目的是通过提灌站将东二干渠的水抬升引流到地势较高的北部地区,继而利用自然沟渠自北向南浇灌周边区域内的农田,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赵庄提灌站是20世纪70年代庙下公社动员全公社群众,花费3年多时间建造的水利设施,规模宏大,建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作为20世纪中后期建设的以增产增收为目的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赵庄提灌站保存完好,时代特征明显,且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社会价值。
汝州市原有的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中山寨遗址
2.大张遗址
3.前、后户遗址
4.妙水寺
5.汝州福音堂(马家大院)
6.万安西寨
7.来安寨
8.半扎桥
9.官庄故城
10.庆阳故城

来安寨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