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梅:德爱传家万事兴“十佳教师”背后的“最美家庭”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9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2-24

马冬梅:德爱传家万事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马冬梅为婆婆梳头发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米庙镇马冬梅家庭几十年来,用德、爱传家,诠释着幸福家庭的真谛。

马冬梅,1962年12月出生,家住米庙镇安庄村,1986年至今在安庄村委会工作。自1983年结婚后,她吃苦,尊老爱幼,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其家庭曾多次被市妇联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她本人被评选为“实诚谦和汝州人”。

在米庙镇,马冬梅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着一位非亲非故的老人,被乡亲们传为佳话。这位老人叫张青女,当年88岁,张青女27岁丈夫去世,含辛茹苦把两个女儿拉扯大。后来,老人的大女儿因患脑瘤反复发作治疗无效死亡,二女儿在40多岁时也因病去世。家里就剩老人孤零零地自己住,正常生活都成了问题。马冬梅和张青女是同村,两家之间相隔两条街,仅5分钟的路程。马冬梅几乎雷打不动地每天到张青女家中跑两趟。一到老人家里,马冬梅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提水、做饭、扫地、洗衣服,力所能及地帮张青女干活,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都及时给老人送去,到了换季的时候,她还专门进城给老人买衣服。马冬梅说,她从2000年开始照顾张青女老人,因为老人一人独居,平常种地干不动体力活,而马冬梅家中有三轮车,种地、收麦子等农活都是马冬梅和她丈夫一起帮助老人做的。如今,老人已经去世多年。提到老人,马冬梅十分感慨,“我们都是做人子女的,我知道父母一辈子的辛劳和不易,老人到了这个年龄,能为她多做一些也是应该的。”多年来,马冬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道,也印证着她的孝心,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淳朴真诚的坦荡胸怀。自结婚之日起,马冬梅就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当时二老均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马冬梅就像照料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伺候着公婆二人。后来公公患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所有的饮食起居都需要人照料。马冬梅忙完地里农活,就用三轮车拉着公公去看病。夏天,公公双腿浮肿,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一层小水泡,一脱落,就流出腥臭难闻的液体。每当这时马冬梅总是耐心地给老人擦洗并敷上药。冬天,为了不使老人吃凉饭,她用个小盆倒半盆热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温着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一做就是十几年,她无怨无悔。

公公去世后,马冬梅对婆婆的生活起居更加体贴入微,时常买吃的、买衣服,像哄小孩般地哄着她。2013年的一天,婆婆的双眼白内障,在住院治疗期间,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马冬梅一个人身上,她在婆婆的病榻前守候了整整四天四夜,每天喂饭、端屎、擦澡、按摩、守夜等忙活个不停。婆婆出院后,行动上不如以前灵便,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就让婆婆和他们夫妻俩同睡一个屋,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她就赶紧起来看看,有时一晚上要起来好多次。马冬梅勤俭持家,与丈夫同耕同种,养猪养鸡,合理安排家庭收入,从不铺张浪费,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冬梅自己做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好老师,正是有了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马冬梅的儿子、女儿都很优秀,考上不错的大学,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现在一双儿女均已成家,马冬梅家里更是关系融洽,一家人其乐融融。

马冬梅家里种着十几亩地,丈夫经常在外务工,还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作为村妇联主任,她总是见缝插针,早上起大早,中午抽空或晚上熬夜,村里、家里两不耽误。今年夏季疫情防控执勤期间,马冬梅不小心从台阶高处摔下来,造成胳膊扭伤,骨裂,她不听医生建议和同事劝阻,忍痛带病坚守在抗疫一线,充分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新时代女性风范。

在生活中,马冬梅也总替别人着想,每当左邻右舍遇到急事,她都会及时赶到,无偿帮忙。下雨了人家都往家里跑,但是她知道谁家的粮食还晒着,需要帮忙往屋里背;谁家盖房子缺少人手,她就主动去帮助做饭,总是跑前跑后尽自己全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邻里乡亲身患重疾,她都会及时去探望,伸出援助之手,镇上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加。群众的事情无小事,能给群众办的事情定办好。马冬梅在履职的过程中,有时候也遇到少部分群众不理解,她总是会很细致地听取不同的意见,给群众做好解释并积极向上反映,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好评。

马冬梅常说,“我就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温馨的家庭是和谐社会动力的源泉,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精神,也带动了更多身边人。

融媒体中心记者刚鑫雨

马冬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