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
图片来源网络
在老汝州,对女性有一种特别的称呼,未出阁的女子被称为绣女,已出阁的女性被称为绣子。这种称呼,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颇为罕见。
一般来说,绣女是一种职业的名称,指那些做针线活、刺绣的女子,不过绣女也有指未出阁的黄花闺女的意思,像“绣女出阁”就指的是黄花闺女出阁。另外,古时皇帝征选绣女,断然不是挑选刺绣的女工,所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绣女还应该指未出阁的女子。
绣子一般指老婆、媳妇,也有妇女的意思。说谁谁的媳妇就习惯说谁谁的“绣子”,主要是已婚妇女的意思。
在汝州,绣女和绣子除了上述说法以外,更多的,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汝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的主要产地和丝绸之路的主要供货地之一。
大约七千年前,伏羲、女娲来到中原,通过观天象察地理,发现汝水北岸特别是大峪地区,群山围湖,适合渔猎,他们率族来到这里,除了画八卦,制甲历,造六节,制嫁娶外,还教民造屋养畜,发明渔猎工具,并利用山中柞栗、栎、桑俱多的特点,试行养蚕。《皇图要览》说,“伏羲化蚕为丝”。《纲鉴易知录》称,“伏羲化桑为惠帛”。河南省博物院许顺湛先生等,近年在省《炎黄天地》《炎黄文化》等刊物上多次强调,伏羲女娲时期已开始养蚕缫丝。如今,汝州境内大峪镇天熊山上,还有伏羲女娲石人像、女娲泉、女娲养蚕坡和女娲庙等遗迹。
说到汝州的汝绣,可以追溯到汉代。历史上汝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丝织业非常发达,几乎家家有织机、人人会纺织。在近代,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汝州参展的丝织品畅销海内外。
伴随着汝绣的产生,勤劳善良的汝州绣女和绣子,也在汝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一
绿裙衣,红袖手,若梅之身映窗烛。你无意于抚琴弄影,无意于对月吟唱葬花词,愿守似水年华,抿口一笑绣春风。
丝如画,针似笔,手引千丝情,心牵万缕结,凝眉之处星若寒。尽如你密织的思念,拖曳,一幅梦中中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桑和蚕充满了神秘之感和崇拜之情,因为桑蚕使人们摆脱了树叶兽皮御寒的蒙昧,进而学会了纺织制衣取暖的本领,逐渐走进文明时代。人们把人祖女娲之名冠于能够饲蚕的桑树之前称为“女桑”“若木”“扶桑”“叒木”;把天皇伏羲之号冠于能够吐丝结茧的昆虫前面称为“天虫”、“天蚕”,充分表现出了桑蚕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也即人们对桑蚕的极为崇拜。
八千年前,女娲被伏羲皇分封于“汝水之阳(今汝州市)”,建立女娲国,后登上帝位(先秦时期著作《世本·氏姓篇》(张澍稡集补注):“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汝河因女娲氏族居此得名(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这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最早写为“女水”,后加水写为“汝水”。大约在秦汉之时,“汝水”又写为“若水”。“若”与“汝”相通,读音相同。“若水”就是“汝水”,即今天的汝河。
汝州的养蚕历史可谓悠久。起初养蚕应当是野养(即在树木上放养),后来发现野养时蚕虫容易产生病害或遭鸟类捕食,因此就改为室养。所用的饲养植物也在不断优化筛选。蚕虫能吃的植物很多,如桑叶、柘叶、槲叶、柞叶、榆叶、荆叶、柳叶、蓖麻叶、无花果叶、栗叶等等。桑树易于栽植,产叶量大。桑叶是养蚕的最佳饲料,所产蚕丝质量最高。因此,历来室内养蚕首选桑叶。不仅民间种桑养蚕,官方也有相当大数量的桑林。明代《正德汝州志·官民桑枣》记载纳税的桑树数量:汝州,官桑三千五百五十二株,民桑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五十八株;郏县,官桑五千八十七株,民桑一十七万七千八百一十九株;鲁山县,官桑六百六十四株,民桑九万三百五十二株;宝丰县,官桑五百三十二株,民桑九万八百零二株;伊阳县,官桑二千一百五十七株,民桑三万六千七百三十五株。另外,汝州(不包括它县)不起科(免税)的桑树还有六十三万五千五百零七株。清代《汝州全志·食货》载:汝州有“桑,有四种,山地多荆桑。柘,叶饲蚕作丝为琴弦最佳。”
汝州之地除了到处生长桑树(历史上大量植桑)之外,还有各种各样可以饲蚕的植物,诸如柘叶、槲叶、柞叶、榆叶、荆叶、栗叶、柳叶、木槿叶、蓖麻叶、无花果叶,等等等等。桑树易于栽植,产叶量大。桑叶是养蚕的最佳饲料,所产蚕丝质量最高,因此,历来室内养蚕首选桑叶。如今,大峪大熊山(大红寨山)及其周围山上还有数千亩柞桑林,“嫘祖养蚕坡”是其中最为有名的。据传说,这些柞桑林都是当年嫘祖带领妇女们栽植的。嫘祖还教会妇女们缫丝织帛的技术。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汝州还有大面积桑林,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几亩乃至几十亩桑园。当时的纸坊公社桑树最多,名闻遐迩。尤其是康街村、纸南村、料棍张村、姚楼村、车渠村、长阜村,村村都有上万株桑树,每年各村产出桑叉(农用工具)上万把,同时也从事集体养蚕业,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地方,一度成为汝州市的富裕村典型。
历史上汝州市的丝织业非常发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几乎每个成年妇女都有纺车而且熟练纺织技术。妇女是纺织大军,不懂纺织技术的女子则受到人们的鄙视。这是悠久的历史传统。解放后汝州市内还保留几家纺(丝)织厂和印染厂。
真可谓:花自芳菲燕自双,数枝烂漫暗浮香。
绣女绣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
敢谓金针能度世,莫言汝水日夜淌。
愿将天上云霞锦,织做人间锦绣装。
二
纤纤玉手巧轻柔,六彩交相丝线游。
正是由于汝州全方位具备了丝织业的这些必备条件,汝州的绣女和绣子才能名彻四方。
丝绸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特征之一。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各民族都会利用自然界的纤维材料制作衣物,有利用植物纤维的葛、麻与棉,有利用动物纤维的羊毛与兔毛等,唯有中国,竟发明出由蚕丝织成的丝绸,这在其他民族看来是十分神奇的事,无怪乎罗马人抚摸着晶莹光洁的丝绸,实在想不出它的由来,只能猜它是从一种神奇的树上长出来的树丝。
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丝绸技术传至中亚是在公元3世纪前后,此后在波斯、东罗马、西欧各国发展起来的桑蚕丝织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地,那就是中国。
那么,让西方人甚为困惑的这种东方神木什么样?在哪里?按照“女桑”即“河柳”而解,汝州柳树品种太多了,更有“素叶紫茎”的柳树。这种柳树适应性极强,耐水、耐旱、防风、固沙,易插扦成活。叶微苦,有辛凉解热祛暑之功效,嫩芽可制茶。叶可饲蚕,羊喜食之。如此说来,东方神木扶桑(若木)就可能出自包括汝州在内的中原大地。虽然今天所持有的资料没有女娲族种桑养蚕的明确信息,而后人把饲蚕的树木冠以“女”、“若(叒、扶),又称为“东方自然神木”,称桑木品质高贵,把小小的蚕虫称为“天虫”,则表明人们对人祖女娲的敬仰、崇拜和纪念。显而易见,“若木”“叒木”“扶桑”“女桑”都与“女娲”有密切的联系,当然与汝水、汝州也有密切的联系。
关于蚕桑丝织起源的时代,西汉《淮南子》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淮南王《蚕经》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盖黄帝制衣裳因此始也”。《世本》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汦水(按:即滍水,在今平顶山市),昌意降居若水(按:当代文史考论专家许顺湛、马是之论证,若水即汝水,在今汝州市)。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曰:“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这就是说,黄帝正妃嫘祖发明了桑蚕织丝技术。中国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轩辕黄帝在具茨山(新郑市大隗山)称帝建立有熊国,后又到大熊山(今大峪镇大红寨山)一带治山治水,造田农桑。如今,汝州仍然传颂着黄帝和嫘祖的光辉事迹。黄帝在天熊山(小红寨)顶安营扎寨,开凿蛛煞涧,开辟一条泄洪河,据其帝号取名黄水(俗名黄家河,现称黄涧河)。“打开白云关(《正德汝州志》记载),撤干大峪川(又称“水峪”)。”等待湖水消去之后,黄帝带领臣民耕地种田,冶铁炼铜,制车造船。黄帝妻子嫘祖带领妇女们在山坡上广植槲柞林木,采叶养蚕,缫丝织帛,使这里的人们告别了野蛮的渔猎时代,跨入了穿衣食粟的文明时期。黄帝随将其心爱的次子昌意“降居若(汝)水”,建立鄀国(今汝州市)。
明代《正德汝州志·风俗》引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云:(汝州)“士为道德性命之学,民有丝绢绸絁之富。”清代《汝州全志·风俗》载:汝州“士敦诗书,农务稼穑,女习纺织,亦知养蚕缫丝。惟工商贸易多流寓人为之。”可以看出,汝州桑蚕丝织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过去儒家礼教讲究女性的“三从四德”,女子出嫁之前都是“大门不出”,自己的闺房也是绣房,将美好寓意的图案绣在各种材质的布面上,或是成衣,或是妆奁,这种传统促成了刺绣高手辈出,诸多刺绣精品成为今天重要的文化遗产。
汝州地处黄淮之间,土质肥沃,暖温带气候,适于桑蚕生长,即使在两宋寒冷期,大体仍适宜喜温、耐寒旱的桑树生长;汝州有着悠久的桑蚕丝织传统,生产技术成熟精湛。长期以来,汝州的丝织业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副业,绢帛作为主要衣料,直至棉花全面推广以前,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正因汝州桑蚕丝织业植根很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历经破坏,仍可迅速恢复发展。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虽屡受战争破坏,但桑蚕业并未因之倒退或长期停滞。大历年间(766年-779年),张谓诗《别睢阳故人》已称其“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至贞元五年(789年)顾况写《宋州刺史厅壁记》时,这里更是“无土不殖,桑麦翳野。”说明这里的桑蚕业已经恢复。唐末、五代,华北地区虽再受战争破坏,但政局稍稳定后,这里的桑蚕丝绸业又迅速恢复、发展。总而言之,唐后期、五代、两宋,华北平原虽屡遭破坏,但桑蚕丝绸业作为传统手工业部门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迅速地恢复发展,始终在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古代讲“光耀门楣”,门楣是嫁妆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门楣绣样是否生动,细部是否精致,是婆婆评价媳妇女红的重要“标准”。
遥想当年,汝州遍地“机杼声”,家家织机忙。真可谓:双眉弯如月,皓手赛春雪。豆蔻谁家女,绣织勤不觉。
三
一棵圣树、一只天虫创造的汝州故事,如今仍在延续。
汝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于洛阳、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的中间。历史上,汝州曾归属过这些地区管辖,与这些城市的距离也相差不多。汝州的地理面貌也十分奇特,两山夹一川,东西走向的汝河川地则是天然的东西通道。汝州古称“地当孔道”,用现代说法就是“交通咽喉”“交通枢纽”。
这,就决定了汝州道路的通达,商贸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性。
至唐代,伏牛山区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已成为重要的丝绸产区。沿汝河这条大通道成了这些地区转运丝织品的最重要道路。汝州成了客商中途食宿休整的重要据点,是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同时,这里也成了各种商品交易的繁华商埠,尤其是明清之时这里也成了茶叶、瓷器、药材、布匹等的集散地和转运站,也成了东西南北各种风俗文化交流交融的中心。因此,汝州享有丝绸之路上的名郡之称。
正是汝州特殊的地理属性,造就了汝州丝织业的传承有序和蓬勃发展。历史上,汝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丝织业非常发达,几乎家家有织机、人人会纺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沿海纺织产业的发展,很多汝州人发扬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精神,到南方打工创业。其中,在浙江绍兴的柯桥镇,集聚有汝州籍电脑机绣企业近3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
种得梧桐树,引来凤还巢。为了让汝州籍企业家坚定回乡创业的决心,汝州市决定建设汝绣产业园,2015年9月开工,3个月就建成投用。经过认真摸底调查,汝州市还出台了鼓励机绣企业返乡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返乡企业购买新机器给予补贴;成立园区物流公司,前期亏损由财政给予部分补贴;为入驻企业提供厂房,前三年免房租;为企业融资提供贴息贷款;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有问题随时解决。
汝州市主要领导先后20多次到访柯桥。密集的联络和走访,让在外漂泊的汝州机绣人感受到了故乡浓浓的亲情和发展经济的诚意。
按照城市新区的标准,汝州规划建设了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前三年可以免费使用。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返乡发展的机绣企业,全额补贴搬迁费用,并在税收、水、电、气、物流、子女入学等方面实施一揽子扶持政策,降低创业初期成本,鼓励企业在汝州落地生根、做大做强。
汝绣产业园生产的汝绣产品以前大多出口到迪拜、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如今园区引导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条,生产的产品有中式嫁衣、工艺壁画、婚纱礼服、窗帘墙布等,产业链条也从单一的生产加工,延伸到原料采购、仓储物流等,已走向世界各地。
如今,汝州市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已经发展成为集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兴产业培育、转移就业扶贫等功能于一体的返乡创业平台、实体经济发展平台。2017年3月,园区被评为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018年7月,“汝绣”商标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功注册。2019年1月,与百度合作建设的汝绣产业园网站正式上线运营。2020年1月17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介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及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名单的通知,汝州市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被推介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如今,汝州的绣女和绣子,正在用纤巧的双手编织着崭新的故事,在“汝绣”产业的发展中展现着女性的尊严和价值,创造着高品质的生活,巧手绣出美好新生活。
这正是:绣女坐清风,金针动芳心。纤手蝶飞舞,汝水谱新韵。
汝绣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