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汝州“非遗”美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6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1-18

千年汝州“非遗”美

——我市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综述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先民的杰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神话、生活、艺术,凝结成“非遗”精华,传承与创新,都是对生活的美化。蜿蜒的历史,璀璨的智慧,回望是一种神秘,展望是一念辉煌。

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汝州是中国曲剧之乡、中国汝瓷文化之乡、中国女娲文化之乡、中国温泉文化之乡、河南省书法之乡,文化积淀丰厚。汝瓷、曲剧、剪纸、打铁梨花等民间传统文化,绽放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原生态之美。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统领、展示展演为抓手、搜集整理为措施、对外文化交流为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同时通过探索构建常态化、专业化、立体式的“非遗”传播体系,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地域文化、抒写新时代篇章、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非遗”保护利用工作多姿多彩、亮点纷呈,正在走出汝州、走出河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非遗”项目打铁梨花 周鹏彬 摄


01 走进生活,让“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是只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让“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是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各种“非遗”展示展演便是让人们领略汝州“非遗”文化的极好路径。

目前,我市“非遗”项目共6批10大类9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汝瓷烧制技艺和宋氏中医诊疗法);省级“非遗”项目5项(汝州曲剧、汝州八大碗、打“铁梨花”、孟诜的传说、于氏不孕不育专科)。我市共有各级各类传承人270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朱文立、孟玉松、李廷怀),省级“非遗”传承人6人,汝州市级“非遗”传承人261人。他们有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的荣登大雅之堂,熠熠生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汝瓷,作为汝州的“三宝”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古有“汝窑为魁”之说。它的烧制技艺在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瓷因产于汝州而得名。汝瓷从唐代中叶萌芽,至北宋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宋皇宫御用之瓷。后金兵入侵汝州,汝瓷烧制技艺隐埋民间。元、明、清,历代均有烧制。新中国成立后,汝瓷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老汝州的曲子———地道货”,这句在汝州城乡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汝州人对曲剧的自豪和挚爱。汝州是曲剧故里,“汝州曲剧”通过几代曲剧艺人的辛勤耕耘,从一个自娱自乐的民间小戏现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剧种。2015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犁花,也称打铁梨花,因打出去迸飞的铁水形似盛开的梨花而得名。汝州铁梨花也叫打犁花。始创于东汉,盛于明清。汝州市煤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坩埚,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打铁梨花素有“火树银花不夜天”之美,壮观景象,观赏性极强,深受群众喜爱。2015年10月,城隍庙铁梨花被列入汝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9年登上央视春晚河南分会场惊艳全国。

近年来,我市通过组织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连续多年组织“古韵汝州大美曲乡”“非遗”展演活动,展示汝州于家红锤、郭家武术、河南坠子、打铁梨花等优秀“非遗”项目,极大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加大展示传承,宣传传统文化。每年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汝瓷手工拉坯、曲剧、剪纸、糖画等优秀“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使更多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限魅力。

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顺利完成我市宋氏中医外科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前期申报工作,并积极向省文化厅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典型案例,汝州打铁梨花、汝州曲剧、女娲国文化等作为优秀典型案例上报省文化厅,目前正在组织专家评审。

整理归档,加大保护力度。为做好汝瓷和曲剧这两个项目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组织开展了“汝州曲剧”曲牌老剧本收集和老艺人传记资料的深度调查工作。共收集到老剧本156本,累计字数100万字左右;整理曲剧人物传记78人,累计字数3万字左右;整理曲剧人物28人,累计字数1万字左右。采访汝瓷老艺人和曲剧老艺人,录制时长包括录音50小时和录像100小时的音像和声像资料,全面录入汝瓷、汝州曲剧曲牌的传承发展史、重要价值、代表性传承人等资料。编辑《古代汝州汝窑遗址及工艺集成》《汝州曲剧曲牌汇集》《曲剧历史文史传记》《朱万明传》等书籍。

参与活动,探索文旅融合切入点。组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剪纸、吹糖人等项目等参与中大街庙会、旅游宣传周等活动,逐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项目与旅游的切入点。

同时通过拍摄《非遗·汝州》纪录片,梳理汝州本土“非遗”的内容构成,分析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情况,从而揭示“非遗”纪录片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02 守正创新,让“非遗”“火”起来


如何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我市坚持守正创新,在“非遗”研究成果转化、“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米庙镇于庄村历史上就是远近闻名的教师窝,习武者众多。时至清雍正年间,壬子科举人于殿一(于谦益)武艺高强,在祖传拳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练拳的体会创编出了具有于家独特风格的于家红锤。此后,于殿一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形成了完整的于家红锤拳系。至此,于家辈辈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至今,已传至第九代,近300年历史。

于家红锤传承下来有拳术套路(老红锤、老红锤二路、关东锤、提手炮、小红撅等),拳术对练(对打六合拳),器械擅长青龙偃月刀、月牙斧、猿手鞭、杆子、捎子棍、青子等,器械对练有梢子棍进枪,功法有抓功,龙虎功等,精于手把散手。

于家红锤套路短小精悍,动作朴实无华、易练实用、攻防自如、注重实战。攻中有防、防中带攻、拳出自如、招招制敌。要求练武者藏而不露、内静外猛、声东击西、刚柔相济。如今,习练于家红锤之人众多,豪杰辈出,传承有序,被列入汝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汝州八大碗,原指旧时汝州民间待客八个主要菜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老汝州的美食品牌。代表性的八大碗菜谱是:大拌菜、海带豆腐菜、合菜、粉蒸肉、八宝饭、五香条子肉、酥肉、丸子汤。被收入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汝州市传统宴席制作技艺(汝州八大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榜。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以“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建设先进文化”为根本任务,通过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扎实推进。经过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我市“非遗”项目内容,其中涵盖民间文学类5项(孟诜的传说、巢父许由避让的传说、颛顼帝故里传说、女娲国传说、皇帝问道广成子的传说)、传统美术类6项(剪纸、石雕、泥塑、汝州木雕、手工糖画技艺、‘上水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艺)、传统音乐类1项(李氏唢呐)、传统舞蹈类2项(肉疙瘩舞、踩高跷)、传统戏剧类2项(曲剧、吴岭提线木偶)、传统技艺类7项(汝瓷烧制技艺、手工绿豆粉皮制作技艺、萝卜干腌制技艺、刺绣、锅盔馍制作技艺、马氏天泰号油布伞制作技艺、马氏永和号六合帽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类7项(王家白口腔抑菌散炮制技艺、宋氏溃疡散炮制技艺、宋氏键骨散炮制技艺、天血通络散炮制技艺、宋氏中医外科、刘家膏药、于氏不孕不育专科)、民俗类2项(打“铁梨花”、大奉盅)等。

为更好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汝州市“非遗”项目,2016年汝州市“非遗”中心先后开展古村落调查活动、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编辑出版《河南省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项目图录》一书,完成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编辑出版《河南省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项目图录》一书,举办了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通过一系列活动使“非遗”保护工作机构、个人提高对“非遗”申报及保护工作的认识,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03 久久为功,让“非遗”“强”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老汝州”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汝河儿女血脉的传承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流变的,它以人为载体,以人的观念、人的知识、人的技能、人的行为作为其表现形态。它是过程中的文化,每一次现实的精彩呈现,都是其无限的生命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高速运转、人们的文化素养还没有达到应有高度的今天,对于新生活渴望、对于现代化追求,往往使我们有意无意地淡忘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因此,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宣传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我市将借助科技手段,大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让“非遗”更便捷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更好地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我市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2018年10月26日,市“非遗”中心组织“汝瓷烧制技艺”“剪纸”“手工糖画”走进汝州市向阳小学,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实践课。当天,郭少峰、闫晓波、淡广杰、王红娃、刘品、王荣珍、姚秋霞等八位“非遗”传承人为向阳小学500余名学生进行了汝瓷手拉坯、剪纸、手工糖画的讲解,并现场教学生们体验制作。

2019年3月29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來青苑学校共同组织开展了“‘非遗’进校园”———來青苑学校专场活动,安排了汝瓷知识讲座、汝瓷生产技艺(手拉坯)展示、剪纸技艺展示、糖画技艺展示等传统技艺知识讲座和现场演示项目。汝州市十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技艺能手参与了知识讲座或技艺展示活动,來青苑学校全校师生聆听了讲座、观看了项目展示。

2020年6月15日,市文联带领所属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艺术家们走进米庙镇金沟村小学,开展“助力乡村教育———剪纸艺术进校园”传承活动,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委会主任、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姚秋霞为学生们带来了生动的剪纸体验。

2019年12月6日,“‘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东大小学,为孩子们展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次视觉的盛宴。

为弘扬传统文化,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2021年3月31日,汝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江水、黄秀荣、张新萍、姚秋霞等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了空竹、棕编、剪纸等“非遗”项目,在讲述“非遗”项目起源和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基础操作示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除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外,我市还经常性开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形式,反映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关怀。连续多年集中宣传“非遗法”和“非遗”相关知识,宣传展示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成果,交流保护经验和保护措施,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坊获得收益,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同时,我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深入、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创新保护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声有色”的保护。通过建立传承档案,及时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项目和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进行真实记录。此外利用大型文化活动、文化交流、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平台,重点推出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

保护“非遗”,就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我市结合“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一年度主题,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新意、又接地气的“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活动,重点打造“非遗”传习基地,弘扬淮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将“非遗”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接通“非遗”,就是接通历史;重温旧梦,就是感恩祖先;沿着“非遗”,让我们找回远古的家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