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行吟父亲的“粮食档案”我家的家风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6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1-15

赊店行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伟

一场赊店古镇的浅游,其实有点意外,行程中并没有在此停留的打算,因为恰好路过,那就去吧。

走进古镇,踏着十八斤古青砖砌就的巷道,看层层递进的徽派马头墙,木质阁楼屋脊上的瓦松、蕨草,林立的石牌坊、木雕柱,让古镇显得素朴、沉实、厚重。

镇里的庙宇很多,关帝庙、火神庙、马神庙、三皇庙、姥母庙,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即使如今遗迹亦不全。也有很多老旧的巷子。而一个古镇历史的墨痕,也往往写在巷子的深处。

这些巷子的入口处,大多有用青砖砌出的拱形门洞,走进去,便是窄窄的,或曲或斜的巷道,而且巷子愈深愈有味道。现代人走进去,即刻有种安宁、静好、温暖如同贴近老家的感觉。

赊店古镇,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曾因为汉光武帝刘秀赊旗为帅终成霸业,御封赊旗店,修建城墙,仿皇城的样子建九座城门,而成为辉煌的开始。

赊旗店现称社旗。县城所在地称赊店镇,也称“九门赊店”,说的是城有九门,分别是庆裕门,承恩门,乾维门,迎旭门,文明门,炳文门,挹爽门,扬武门,源流门。而城有九门,是皇家才有的气派。

“赊旗店”的由来,是说当年刘秀起义时,赊了酒馆一面旗帜而得名。而“社旗”,是当年建县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取名,意为“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小城没有巍峨的名山大川,也没有柔美的长水黛烟。但像其他古镇一样,一年四季,盛开着自己独有的风景。

据历史资料记述:清代乾嘉年间,赊店经济最为繁荣,南船北马,总集百货,镇内72条街,36条胡同,仿皇城建筑九座城门。这里有九大特色:一馆俩河三街隔,四别五阁六个场,七坑八洞(同)九门开。

这“一馆”,就是赊店镇的山陕会馆,“俩河”,指潘河赵河。所谓三街隔,指的是老街、西小街、河南街三条街道,中间不仅隔有河流,而且又隔有寨墙。

山陕会馆,则是小镇最为独特的一张名片,单是那高大雄伟而又雕饰繁琐的琉璃照壁,几乎自成一景。

山陕会馆是明清时代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第一会馆”之称。

据记载,当年建造北京故宫用时十四年,而故宫的规模是山陕会馆无法相比的。但山陕会馆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开工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共六朝,历时136年。

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保持着中国传统古建筑风格,左右对称,前窄后宽。整座建筑以石雕、木雕为主,尽显古朴、浑厚之美,有些工艺,故宫亦不及。

唐河发源于方城县境内伏牛山脉的七峰山,其源头的潘河、赵河在赊店镇交汇南流,使得当年的赊店镇成为“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清代中原四大商埠之一,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店”。赊店镇成为当时南北交通要道,水旱码头总集百货,商贾云集,经济繁华。

明末清初,山西的茶商驰名中外。据清人衷干《茶叶杂咏》一书记述:“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西客也,山西商人也。”这里的“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江西省铅山县)运至河南赊店,再由此运往关外。当时山西茶商还大量采买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湖北蒲圻等地的茶叶,形成批量后大都由水路运抵汉口,由汉水至襄阳,转泗水(今唐河)北上达赊店,再由赊店改陆路,用马匹、骆驼驮运北上,入太行,穿过晋城,出祁县,再经太原、大同分别到张家口或归化(今呼和浩特),然后换乘骆驼,穿越戈壁大漠和外蒙直至俄蒙边界的恰克图或库伦,与俄蒙商人进行面对面的贸易。

当然,经唐河北运的不只是茶叶。作为南方水路交通和北方陆路交通对接的地方,唐河一带的城镇成为盐、药材、棉花、布匹、木材等很多重要物资的中转站,而在这一区域,赊店镇无疑是运作最为成功的水陆码头。两河流域,造就了天下第一店。

一座城镇是有记忆的,文化的印痕、商业的繁荣就镌刻在那些留存下来的旧物风貌里。在赊店镇的老街旧巷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遍布小城。保存得最完好的是瓷器街沿街两旁的建筑,虽历经沧桑,仍保留下来了。七十二道街分行划市经营,铺面相连。现如今,赊店清代一条街、火神庙、广盛镖局、厘金局、蔚盛长票号、福建会馆等古建筑排列有序,七十二条街道、三十六条胡同呈严格的对称布局,至今保存完好,风韵犹存。

赊店镇繁荣的市场吸引了全国十几个省的商人来此经商,各地客商为加强同乡联谊并发展贸易、占领市场,相继成立了许多同乡会馆。其中山陕商贾较为众多,山陕商人于1756年“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率先兴建了山陕同乡会馆。如今,穿行在这个古色古香的百年小镇上,依旧能够被一种浓厚的文化积淀感动和震撼,位于镇中心的山陕会馆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记载着古镇昔日辉煌的历史,见证着中国商业史的变迁,又承载着古镇今朝华丽转身的见证。

山陕会馆坐北向南,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南对当年最繁华的瓷器街,北靠五魁场街,东邻永庆街,西伴绿布场街。三组建筑,三进院落,层层叠叠,蔚为壮观。

山陕会馆文化底蕴丰厚,每座建筑上都有木刻石雕等精美图案,故事内涵深刻,人物栩栩如生,建筑设计追求诗情画意。只是很多雕塑,都留下了“文革”时期被破坏的痕迹。

从高大的戏楼下穿入,山陕会馆里,给人留下最深记忆的,是悬鉴楼两边的钟鼓楼。在悬鉴楼南面凌空设立的一对铁旗杆,上面铸造盘绕的巨龙和张翅欲飞的仙鹤。在旗杆的南面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塑铸的对联壁画,十分精美。

穿过会馆中心大院的青石条铺成的凹凸不平的中心大道,瞻仰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拜殿。大拜殿内塑有美髯公的雕像。殿前石阶两旁光光的青石条,被光阴打磨得非常光滑。大殿内外那精美的石雕、石碑,以及檐下两侧墙壁上嵌慈禧太后手书“龙”“虎”二字,都留下沧海桑田的打磨。让游客以一颗虔诚的心,感受那种文化背后所带来的震撼。

大殿前的两侧厢房里,供奉着七十二行的祖师爷,虽是现代工艺制作,但也文化满满,相得益彰。

穿过大拜殿,是会馆的后院。这里原有春秋楼,楼内塑有关公夜读《春秋》的大型塑像。然而,捻军起义,一场大火,春秋楼不复存在。如今,在大拜殿后面的春秋楼遗址上,矗立着一尊关公夜读《春秋》的铜像,成为会馆的重要景观。

山陕会馆,承载着赊店古镇的历史沧桑,见证了古镇商业繁荣和没落,一座会馆,

一段沧桑的历史,一部厚重而深沉的文化古书。

曾经的山陕会馆,从大码头来的南北客商,云集于此,高朋满座。他们品茶论道,谈商言信,谈笑风生间,南船北马,万千繁华。

而今的山陕会馆,除去商贾的风尘,更显得卓尔不凡。

行色匆匆,脚步匆匆。可那匆匆的脚步,总想让人停下来,在古镇细细感悟那份历史的沧桑,那份凝重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