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里话记者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5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1-08

记者节里话记者

关键字:记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11月8日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这是属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节日。喜迎记者节,我们想换一种方式谈谈自己的工作感悟。特推出记者节特别策划———《记者节里话记者》。

致敬每个不忘初心、执着坚守的媒体人,也祝广大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

守护最晚的那盏灯

不知什么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当我写完最后一篇稿子,抬起头,从九楼的窗户望出去,远处的住宅小区高楼里,一盏一盏的灯,恍如天上的星星,密密麻麻,闪闪烁烁。而我头顶的那盏灯,默默陪伴着我,独自一人。我听了听外面的楼道,同样静悄悄的,只听得到从楼道尽头的玻璃门缝吹进来的风儿的声音。

在这寂静的夜色中,这细微的声响,或许有点惊悚的味道,但对于此时的我来说,确是最生动的陪伴。就是这细微的声响,让沉浸在稿子中的我,忽然清醒起来。

多年的记者职业使然,我养成了当天采访的稿子不过夜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也在减退,更想着趁当天采访印象最深刻的劲儿,赶紧把稿子写出来,就不会遗漏相关的细节,同时通过强化练笔,其实也是在强化自己的记忆力。

我写作的速度是很快的,只要静下心来,常常会有文思泉涌的感觉,对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写作,其实是对当天采访的新闻事件的整理回顾,也是对自己写作手法的创新性体验。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有不可预见的突然而至的灵感袭来,对稿子段落安排的新想法,例如,一个好的词语的产生,一个好的句子的袭来,一个好的标题的爆发,这些都是我写作时最大的快乐。

就像作家贾平凹说的那样,写作是一种快乐。因为这样的快乐,我常常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单位最后留守的那个人。

我常常在这样的时刻,环顾办公桌四周,在头顶明亮的灯光的照耀下,绿萝吐出长藤,掩盖了我的青花瓷小口杯。花瓶里的富贵竹吸足了水分,把窄窄长长、刻着一道道花纹的叶子,悄悄伸出了我的玻璃格子。有着肥嘟嘟叶子的海南菜豆树,早已高过了我的头顶,却依旧在顶端萌发了两三枝的嫩条,在一片深绿中现出清晰的浅绿色,似乎忘记了冬天的到来。桌子上没有绿色的地方,是一摞摞书籍,仿佛一位位“颜如玉”,仿佛一群群文友,在默默陪伴着我。

它们像一束束灯光,让我的心里暖乎乎的。我忽然觉得,我应该为守护这最晚的灯光而充实和骄傲。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

走在收获的路上这条路,越走越从容

人生的道路,很少有固定不变的,往往会因一个机缘、一项选择、一次旅行、一场偶遇,或者是一种追求而发生改变。从业以来,我报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采访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新闻当事人,也有一些新闻作品获得了各种不同级别的奖项。细想一下,获奖的那些新闻作品,如《中华民族一家亲———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救治新疆脑瘫患儿掠影》《乔利涛:带着父亲去上课》《免费爱心粥现身汝州街头》《汝州公益顺风车,你搭过吗?》等等,报道的大多都是我们身边的善行义举和美德故事,感天动地谈不上,正能量绝对是满满的,一定程度上也为“讲好汝州故事,传播好汝州声音”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如今,从青春年少到油腻大叔,转眼间自己已在新闻宣传战线上奋战了10多年。回首过去,一幕幕酸甜苦辣涌上心头,然而更多的是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10多年来,我尤记得,新闻前辈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地给我讲解新闻采访的注意事项和采访技巧,一字一句地帮我修改润色稿件,诸如“的、地、得”的用法,标点符号的用法,如何提炼标题才能紧扣主题、引人关注等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使我从一个新闻门外汉,逐渐成为有一定采访撰稿能力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这与新闻前辈们的引领和关怀密不可分。

我尤记得,曾经的采访对象在大街上偶遇,与我紧紧地握手寒暄时,那种感觉是无限的亲切;逢年过节时,他们通过手机短信或者微信发过来的诚挚问候,更是无比的暖心;他们又获得了新的荣誉,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生活又有了新的变化,总是第一时间和我分享喜悦时,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信赖,更会从心底为他们祝福。

又是一年记者节,想说的话有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每一次采访对于我而言,都是一次思想感悟、一次心灵洗礼、一次人生历练、一次自我提升,都会使我被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所感动。他们自觉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汝州精神,弘扬着社会主旋律,传递着道德正能量,引领着文明新风尚,如春雨润物,无声地滋养、充实着我的心灵,也激励我在新闻采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

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浩然

致敬每一份理想与担当

11月8日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是我经历的第五个记者节,也是第二次踏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个节日。

一年365天总在写别人,今天,也来说说自己。

在我的感受中,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长年没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绷紧的神经,睡眠不足,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节假日加班、晚上加点对记者来说都是“家常便饭”。忙乎一整天浑身乏力,本想睡个好觉,可躺在床上脑子里却总是转来转去,还是稿子的内容和写法,有时夜里还做梦惊醒。总是长时间趴在电脑边视力越来越差,不规律的生活、不规律的饮食、工作高负荷运转,也时常感到“压力山大”。

但是当一行行文字呈现在受众面前并得到认可的时候,我能切身感受到,我们经历的所有艰辛与痛苦,都会化作那份收获的自豪感,这是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

五年,我见证了汝州从很好变得更好。回头看,告别青涩,告别马虎,渐渐成长,渐渐稳重,以后我还会到现场去报道,去见证。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风里雨里节日里,城里乡里山间里,记者是一个永远的行路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即使工作很累,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融媒体中心记者刚鑫雨

我与记者的不解之缘

第22个记者节来临,一切如旧。在这个没有休息的节日里,即使没有鲜花,没有掌声,记者们依然在坚持工作,依旧奔波在采访路上,带着对新闻宣传的热爱和敬畏,用文字记录着城市点点滴滴的发展和变化。

成为一名记者前,我向往它的神圣和崇高;成为一名记者后,我体会到了它背后的汗水与艰辛,并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发现自己欠缺的还有很多,也更明白做好工作要每时每刻保持严谨的态度,更需要永不停歇的学习进取。

每逢记者节就会忆往昔。愿意回忆,至少说明还有过值得回忆的过往。比如,我当记者几年了,就已经适应了这个工作性质,但遭不住家人、小伙伴对我的“吐槽”。用我奶奶的一句话形容我的工作,那就是“整天不着家”;我姐妹还说我总是忙到太晚,耽误她们吃饭,害她们错过饭点;小伙伴说我是临时爽约的惯犯,还总是灰头土脸的,丢他们年轻人的脸。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报了会计证的班,因为疫情线下班改成了线上班,等疫情稳定了换回线下,直到今年4月初,老师实在忍不了,对我吐槽道:“亚萍,你赶紧来上课吧,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成天不见你人,从去年开班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哩!”说真的,不是我不尊重老师不去上课,而是每次老师一开课,我的工作就开始了它的“挽留”。

今年是我的第四个记者节。在此期间,我采访了许多事、许多人,也经历了疫情、洪灾等自然灾害,这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记者,没有理由不冲锋在前。也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记者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因为自己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新闻。正是这份“新”,让我们总是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正是这份“新”,让我们永远向阳而生、朝气蓬勃。希望未来的自己脚步能够慢一点、沉一点、深一点,多阅读、多思考、多努力,等到第N个记者节时,我依旧能骄傲地告诉别人,对于记者这个岗位,我从未辜负过。

融媒体中心记者张亚萍

怀着第一天上班的心情做好有价值的工作

11月8日,是记者节。自2012年12月来到报社工作以来,不知不觉中已经从事记者这个职业9个年头。9年来,我从一个新人成长为一名报社老记者,这其中有领导的关怀指导,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对新闻工作的执着。要说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我想说:责任担当是记者的第一素养。匈牙利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是的,记者总是冲在“炮火”的最前沿,为了记录真实和感动,不顾危险地走在一线,这是记者的责任。

7月18日至20日,我市连续的强降雨造成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市区多处出现严重积水,寄料镇、大峪镇道路冲毁、房屋受损受灾较为严重。市委、市政府提倡广大市民、村民尽量居家减少外出,临河、低洼村庄的群众尽快转移到安全地点安置。为了能近距离、第一时间了解这次强降雨的受灾情况和政府采取的有效施救措施,让广大群众了解实情从而保证社会稳定,我临危请命,决定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采访报道实况。

7月19日晚上9时许,本是下班时间,天依然下着雨,连续的降雨让市区道路积水,存在汽车抛锚、人员触电的危险。为了收集市区灾情的第一手资料,我毅然决定让妻子驾车载我到市区最严重的积水处采访、拍摄现场实况。我蹚着淹没小腿的积水,一手打伞、一手拿相机,腋窝下夹着采访本进行现场记录采访,真实拍摄记录了雨夜汝州市区的积水状况和政府工作人员冒雨坚守、排水的感人画面。7月20日下午,我市多地报出洪水肆虐的汛情,我再次主动请命前往受灾最为严重的寄料镇一线采访。在途经王寨乡一处河道时看到,几个村民正在洪水中抢救羊群。为了能近距离拍摄施救画面,我把相机挂在脖子上,一手撑着伞,一手抓着路边的树枝下到河道中,面对面与施救的群众对话,近距离拍摄了在洪水中干群一手抱羊一手拉绳蹚水救羊的影像资料。

每一次平凡的采访,给我带来的都是无尽的乐趣,给我留下的都是深刻的回想。还记得拍摄《大山里的爱》这幅作品时,年迈的老人带着孙子在健身广场上玩耍时的开心流露;还记得军队训练场上,战士们严格训练时不怕苦不拍累的坚毅英勇;还记得采访脱贫攻坚时,易地搬迁群众住进新家的欢笑喜悦……一幕幕的场景再现,让我心头暖流涌动,这都是记者这个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

“明早八点,市委后院,乡镇调研”“中午2点,政府院内,考察团”“晚上9点,市委7楼会议”……每天24小时,每年365天,不管是下班时间,还是星期天以及法定假期,一声电话铃声、一条简短的信息,10至15分钟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已成了我工作的常态。

从2017年至今,58个月里,我每天都怀着第一天上班时对待工作严谨、负责的态度,确保每一篇新闻报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编写,会议、调研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表达、传达,新鲜的、民生的消息能够及时地传播,自己负责的采访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可以说,每天都在做着重复但很有价值的事情。

“你的手机咋是个哑巴……”在家中,家人们总是说听不见我的手机响,但却见我比谁都忙。确实,我的手机大部分时间是静音状态,因为随时我都有可能接到采访的通知,也随时会到达采访的现场,怕因为忘记关掉手机声音影响采访现场的秩序,手机静音是常态,又担心因为静音错过工作的重要通知,就将手机设置为震动模式,装在紧贴身体的口袋里。手机虽然是“哑巴”,但却起了大作用。

从事新闻行业,作为一名一线记者,是一件很辛苦但却很有意义的事情。可能别人在办公室里乘凉,我们却要冒着严寒,顶着酷暑跑到城市街头、乡村田野;也可能别人在享受着假期,我们却要和时间赛跑,记录各行业值班值守的工作人员;也可能别人早已进入梦乡,我们却依然抓耳挠腮地正在电脑旁写稿子。但,那又怎样呢?正是记者这个身份,让我们能够将视角从身边的鸡毛蒜皮转到时政热点、民生实事;让我们体会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工作生活,拥有更加丰富的阅历;让我们感受不同人群相似的幸福、迥异的不幸,对这个世界更加的理解和包容。

记者,只有在路上,永远在路上。融媒体中心记者宋小亚

我庆幸自己是一名记者

五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从学校毕业后就成为一名记者。在每一个记者节到来之时,我都会进行一次审视,也不由生发出些许新的认识和感触。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识,那就是,“作为一名记者,你永远都在路上,苦乐共尝、艰辛与喜悦同在,每一天都有收获”。

不知从何时起,只要一参加活动,拿起纸笔记录,举起相机拍摄的习惯早已养成。每次活动结束后,也会及时写完新闻稿。因为我深知做一名记者的责任,以及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每每看到自己写的新闻稿刊登出来时的那种喜悦和满足,让我更加有前进的动力。

五年间,家人总是说,出门工作时的我就像被打了鸡血般激情满满,当回到家的我又如同被抽了筋一般瘫软疲累。那是2021年2月的一天,早上7点,在市工人文化宫游园采访普法宣传活动。结束后在路边买了2个包子,一边吃一边赶往市政府,采访考察政务新闻。下午1点,刚刚吃过午餐,又马不停蹄赶往市委采访。返回家后,晚餐仅吃了一个烧饼,就开始紧张写稿……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也许写出的新闻报道本身不够强大,但是只要用心去做,总有一些人会触动你的灵魂,也总有一些人会因你而改变,这就是这份职业的神圣和光荣。在采访现场遇到的那些感动,成为我五年职业生涯里弥足珍贵的“版面”:是采访时后退拍照快踩空紧急关头伸出的一只手,使我避免摔倒时的感动;是时间紧迫,需要匆匆忙忙赶到采访现场时,部室主任的一句“路上慢点”带来的温暖;是忙碌中,打开手机,曾经的采访对象发来的“陈记者,节日快乐”的微信……这些记忆,让我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依然激情饱满,心态阳光。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奔波的身影;哪里有风景,哪里就有记者聚焦的镜头。我庆幸自己是一名记者,我深深地热爱着这个职业……

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晶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