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完的张村戏品不尽的古民居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4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0-15

看不完的张村戏品不尽的古民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走进焦村镇张村,一不小心就沉醉在土墙灰瓦、雕梁画栋与婉转悠长的曲子声中,让人穿越时空,徜徉在古老文化街区而不愿回到现实。

从曲剧渊薮看张村

张村为曲剧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吟唱不绝的曲剧也成就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张村。

有历史资料考证,张村曲剧戏发端很早,它是汝州曲剧源头主脉之一。汝州曲剧,历经沧桑,老而弥坚,历久弥新,久唱不衰,传承创新,从几百年前的竹马旱船、高跷曲演变成独弦地台戏,又从独弦地台戏转化到民族乐的上台曲,从民族乐的上台曲又转到民族乐和西洋乐合奏的舞台戏。经历沧桑世变、道路曲折坎坷,一代又一代曲剧艺人,顶着“戏子死后不入老坟”世俗的压力,逐渐走出汝州,传播到豫西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从而使曲剧名声大震。

据张村的张海昆、张松亭老人回忆说:“嘉庆进士张松茂的父辈张锦章(又称张四鸿)是孝道楷模,专门为母亲建筑戏楼,供养几台大戏,在戏楼演出让母亲观看。那时的张村就是‘戏窝',有很多村民爱听戏、爱唱戏。张村那高大耸立、庄严肃穆、远近闻名的石牌坊,上面的雕梁画栋,雕刻的就是几部大戏。张家祖宗把戏中楷模典范人和事作为一面镜子经常警示自己和后人。”这从一方面说明地台曲源于清代的张村。

1925年民国中期时,张村曲剧创始人毕怀与蓝集五、朱万明一同去登封颍河演出,恰遇天下大雨,路面泥泞,地台曲演不成,但群众看戏心切,强烈要求能够继续演出。因为当时有“王八戏子鳖吹手,八辈子不得入老坟”的民俗,而雨天乡民又赋闲在家,戏瘾大发,一直要求演员们脱下高跷,登台演出。当时有高跷不属戏子之列的说法,但脱下高跷唱戏就成了戏子,无奈之下,众人在颍河南山小庙里跪地起誓:“咱仨回去谁也不准外说,谁说谁就不是兄弟们。”后让群众用门板搭建平台,演出了地台戏《阴阳河担水》《周老汉送闺女》。演出回来后因风俗习惯,唱戏门头低,他们又很热爱唱戏,又怕街邻说闲话,于是分成三个戏班子去外地各唱一方。

毕怀带领耿更辰、李金坡、李玉林、张花成、南花池、张进才、侯保才等演员在信阳一带演出。蓝集五带领一班子在洛阳一带演出。朱万明带领一班子在漯河一带演出。由此,曲剧艺术在豫中、豫西越传越广。

后来张村曲剧团又在陕西西安演出,主要演员有毕怀、耿更辰、李金坡、张保善、李玉林、张进才、侯保才、李书法、张花成、南花池、张海友、刘成等人。此次在西安演出时,毕怀请示京剧团大师教练,把小铜器搬到舞台上合奏,为曲剧发展锦上添花。在西安石吼剧院演出时,一天晚上有个军官想看《天河记》。主演小燕的张花成跟随剧团出来演出多天,由于当时年龄小,外出演出半年有余,闹情绪想回家,不想参加演出,团长毕怀一个耳光打下去,张花成眼噙泪水,又不敢哭出声。那一晚舞台演出《牛郎织女》,他扮演小燕的角色。演到“小燕放牛”选段时,随着剧情发展,张花成边哭边唱,声情并茂,越哭越痛,泪水顺脸而下,直至腮边,舞台下观众看到小演员如此投入,顿时台下哭声一片、掌声不绝。毕怀在演唱《大祭桩》时主演林家老汉,在演到林家老汉掂饭罐选段时,惟妙惟肖的表演,底下的观众鼓掌一片。

张村曲剧团在返回汝州的路上,路过灵宝、陕州,群众诚邀售票出演,名扬豫陕。在剧团回来的前一星期,临汝戏院把票提前给卖完,连贴三天海报进行预告,最后一天的海报上写着“今天下午四点半一定准时到县演出”,观众硬是等着看到了自家的曲剧戏。张村“曲剧三秀”曾名扬汝州,坊间有个顺口溜:“张村有个挖斗汉(张花成),扮演武生把桌翻;南花池演奸脸,神鬼见了也胆寒;张村戏丑赵帮演,小寡妇上坟笑破天”。

1937年冬季,张村曲剧团到南阳与越调对戏,决赛三天三夜,演员嗓哑力乏,两团分不出胜败。第四天时演员赵帮说:“今天叫我出一场行不行?”团长说:“你行吗?”赵帮说:“试一试。”赵帮扮演丑旦出演《小寡妇上坟》。他一出场,一个圆场没走完,台下观众笑开花,拍手叫好,离舞台近的观众一拥而来,围着赵帮赞不绝口,有的向舞台上扔蒸馍和锅贴馍,这一下把越调戏台下的观众扯来一半多,张村曲剧团最终荣获决赛第一名。

在1951年纸坊公社成立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时,张村曲剧团又拿出七台戏和参演剧团对戏,纸坊东门里有临汝县豫剧团演出,张村曲剧团在东门外出演《鸡鸣山》。张村曲剧团出色的演出使得豫剧团停演,最后张村曲剧团名列榜首。

1961年泌阳曲剧团在临汝县演出,经耿更辰介绍,要求张村曲剧团演员到舞台参演,演后泌阳曲剧团曾准备吸收张村主要演员———张花成、南花池、张长书、付转运为职员,后因为演员生活待遇问题招聘协议未达成。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非常时期,张村曲剧表演也从未间断,排练的有现代戏《扒瓜园》《掩护》《划线》等十余种剧目,并自编自导自演了不少剧目,大大丰富了周边村庄的群众文化生活。

1976年至1985年,张村曲剧进入鼎盛阶段,一批新秀应运而生,南占青、南龙江、刘贵恒、南正、何小环、付苗、尚小珍等演员红遍周边村,张村曲剧团声名鹊起,先后到大峪、小屯、纸坊、蟒川等乡镇义演。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张村曲剧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状态,演员团队以年过半百的演员居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00年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大力支持,焦村曲剧团重新恢复并日益繁荣。

在焦村乡成立时文艺贺演期间,张村曲剧团又参加了8台戏决赛,演出《武汉杀妻》《刘全进瓜》,摘得桂冠。之后连续三年与郏县豫剧团在上丁村对戏,张村曲剧团演出《云罗山》《鸡鸣山》等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农历九月九安沟神德宫庙会,张村曲剧团连续两年与武窑、焦村对戏连续两年得冠。在2002年汝州市春节汇演参赛时,张村曲剧团荣获第二名。2004年焦村乡代表团在马抒怀带领下,张村曲剧团到汝州市参演“计划生育戏曲”演出,荣获第一名,奖励1000元。2007年汝州市在汝州剧院举行春节戏曲汇演,由张村曲剧团张海昆主演的《三子争父》荣获第二名,奖励了一套戏箱。张村曲剧团对弘扬传承曲剧艺术作出了较大贡献。

今年9月14日下午,张村曲剧团在村文化舞台进行汇报表演,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紫晨、河南师范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曲剧研究课题组教授刘俊娜等知名曲剧研究专家前来观摩调研。

“没想到张村的曲剧表演历史这么悠久,今天看了村里曲剧团的演出,觉得既原汁原味又表演专业,下一步将重点关注这些来自民间的、本土的曲剧表演艺术,搜集整理他们的原创艺术素材,弘扬传承曲剧艺术,用优质文化艺术产品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刘俊娜对张村曲剧团原汁原味的本土曲剧表演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爱看戏的张村村民

演出

《大奉盅》等节目重振民间文艺

汝州市非遗节目《大奉盅》,一场看下来,二十多分钟,生动再现了近代以来汝州乃至豫西地区结婚家宴开始之前主家迎接亲家进门落座以及拜谢天地、父母的一整套礼仪过程,表演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汝州方言更让人倍感亲切,具有很高的中原地区传统风俗研究价值。

张村因清代嘉庆年间出了一位进士而闻名远近。清代进士张松茂受祖辈礼教熏陶,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独住书房,寒窗苦读、聚精应试、从不接见外朋和从事杂务劳动。在张村流传有“送亲思书碰木杆、头皮浸血娘心安”的坊间传说。传说有一次,张松茂的亲戚来看他,在他送客回来的路上,由于他沉浸在四书五经之中,不小心碰在路边的木杆子上,抬头一看路旁边还有几根木杆子在地上放着,一位老人告诉他,这是年节咱村地台曲在此表演留下的木杆,让他走路小心。张松茂回到家中,其母亲问清缘由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他发奋读书。

张松茂考中进士后,使原本就重视耕读传家的张村更加文风大振,亦耕亦读的家风民风一直传承至今。据原籍张村的汝州市委政法委原副书记张万杰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张村先后走出了近300名大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有7人,其中有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南俊民、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亚辉等杰出代表。

以《大奉盅》为代表,《小奉盅》《三顶轿迎亲仪式》等再现豫西传统民俗的表演类节目在张村逐步得到恢复和传承。

张村进士府铜器社在清代中晚期已很有名,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沉浮。1992年焦村乡成立时,在时任张村村主任刘学友的张罗下,村委会投资4000余元购买铜器,组建村民表演队伍,曾多次代表该乡参加汝州市组织的各类比赛。2020年,刘学友又发动村民个人集资1.7万余元,购买大鼓5个、铙10对、镲30对、传统服装60套,进一步使张村铜器社升级换代、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焦村镇的知名民间文艺表演团队。

其他民间文艺表演节目如《老四官骑龙棍》《竹马旱船》《挑花篮》等逐步得到恢复,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张村记忆名片:进士府为代表的古民居

走进张村,随处可见的明清时期古民宅,明代的石桥,清代嘉庆年间的私人戏楼,残缺的一段土寨,曲径通幽的小巷,构成了一幅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2016年,张村被评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张村的明清时期老宅子随处可见,尤以保存较完整的张进士府为代表。

张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相传明初洪武年间,山西张姓移民被分配到这里垦荒,后定居于此,繁衍生息,渐成村落。

清张进士府,由五个相连的宅院组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解放后分给不同姓氏的村民居住,除部分危房改造成现代建筑,仍保留了大部分原来的建筑。这些古建上的明清雕刻,不论是木雕、砖雕、石雕皆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在村民张新海家,仍保存着一处完整的清代戏楼。戏楼坐南朝北,台前上部板垂饰雕刻精美,房项垂脊厢脊保存完整,屋顶至今不漏雨,堪称古建之杰作。相传该戏楼系嘉庆进士张松茂的父辈张锦章,专门为母亲所建。张锦章是当时的孝道楷模,为了方便母亲看戏,就建了这个私人戏楼,供养几台大戏,对母亲是有求必应。

对于这座戏楼,在焦村镇一中任教的张新海情有独钟,倍加珍爱,因而戏楼保存十分完好。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酷爱收藏民间传统老物件。在他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各种石雕,如古代染布的踩布石、房屋的柱石、拴马石等。在戏楼的一层房间里,收藏的八仙桌、太师椅、雕花衣柜等老物件摆得满满当当。

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时局不稳,在张家的带领下,张村修建了张村土寨,环村的河成了护寨河,村民传说寨子下面还修有地道,使寨子可守可退。

张村还有3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单孔石拱桥,历经数百年仍在供车辆和行人通行,桥头立有石狮,雕刻精美,为研究古代桥梁设计艺术提供了最好的参考实物。

为了保护传统古村落,2019年,汝州市经过公开招投标,由武汉冠雅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启动对张村原村部一处三进深的古民居进行修复。该工程于2019年4月开工,先后投资178万元,对该民居的屋顶、门窗等受损部分进行修复。目前,该民居的第一、第二进深院落已基本修复完毕。

9月29日上午,连绵秋雨之后的初晴,新日明媚,秋高气爽。在张村东部通向村外的明代石桥上,行人和车辆匆匆而过,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这座石桥依然担负着张村人进出通道的重要作用,桥头的两个石狮几乎毫发无损,似乎在静静诉说着张村的历史变迁。

而在张村新村部西侧的文化舞台上,由村剧团表演的曲剧《三子争父》正在上演,村民们蹲着站着坐着看得津津有味。走进新时代的张村,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焕发出亮丽的新彩。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