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元话费背后的故事晚归忽略了儿子 加班服务了患者妙手回春除病痛 书画送给好医生于爱莹:不是亲闺女胜似亲闺女“儿童主任”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保护伞”图片新闻小屯镇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夏店镇:精准服务解决夏店矿住宿难要闻简报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941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0-13

于爱莹:不是亲闺女胜似亲闺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明孝道,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紫云路街道郭林山庄村29岁的于爱莹,3个月前特意辞去工作,照顾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日前,她的善举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虽说于爱莹是收养的,但在照顾老人这方面那可是非常实在,‘不是亲闺女,胜似亲闺女’!”10月12日下午,带记者采访的紫云路街道郭林山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伟东,提到于爱莹时由衷地称赞。

据了解,于爱莹的父亲于心献今年76岁,母亲马珍66岁。1992年,于心献、马珍夫妇俩收养了于爱莹,含辛茹苦把她抚养长大。2014年,于爱莹结婚后在米庙镇一家药店工作,丈夫在附近干活,先后生育一儿一女,一家人过着平淡温馨的生活。

近年来,父母日渐衰老,疾病缠身,生活艰难,于爱莹经常回来探望。今年7月,于心献突发脑梗。住院期间,于爱莹整天守护在父亲病床前,端茶倒水、擦屎刮尿,伺候得十分周到。病区里的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得知于爱莹是于心献收养的,都纷纷称赞她“比亲闺女伺候得还好”。

半个月后,病情稳定的于心献出院回家了。但由于有脑梗后遗症,于心献仍卧床不起,需要人照顾。可马珍之前因病半身瘫痪,自己行动还不灵便,更别说照顾丈夫了。看着把自己抚养成人的父母处境艰难,于爱莹毅然决定辞去药店的工作,专职照顾两位老人。

就这样,不论刮风下雨,于爱莹每天早上都骑着电动车,从米庙赶到郭林山庄村,为父母做饭,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与同龄人每天轻松欢快的生活相比,于爱莹每天的生活显得枯燥乏味,但她仍然坚持了下来。

上个月,经过慎重考虑,于爱莹将母亲马珍送往城区养老院,这样既能给母亲一个安心生活的环境,又便于自己更好地照顾父亲。父亲每天躺在床上,情绪时好时坏,于爱莹就陪父亲说话,帮助父亲放松心情。在床上躺的时间长了,于爱莹还要把父亲从床上挪到椅子上。父亲体重160多斤,每次挪的时候,于爱莹都要先把椅子放在床边,然后把父亲扶起来,将父亲的手搭在自己的肩膀上,再抱着父亲一点一点从床上往椅子上挪,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她从不放弃。天气晴朗的时候,于爱莹还会给父亲理发、刮胡子,她也想让久病的父亲看上去精神一点。伺候父亲的吃喝拉撒,一天下来于爱莹也非常累,能够适当的休息才能在第二天更好地照顾父亲。因此到了晚上,她总是为父亲穿好纸尿裤,在床上垫上尿不湿,把父亲安顿好后,才骑着电动车从郭林山庄村返回米庙,每次到家都是晚上八九点钟。

母亲在养老院,于爱莹也十分牵挂,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打电话问母亲想吃什么零食,然后买好了送去,顺便把母亲的药、换季衣服也带过去,还对母亲说自己能把父亲照顾好,叮嘱母亲不要牵挂,要在养老院安心生活。

于爱莹辞掉工作,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照顾父母上,丈夫既要赚钱养家,还要料理家务和照看两个年幼的孩子,难免心生不快。但孝敬老人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结婚以来于爱莹为这个家也付出了许多努力,对公公婆婆也很尊敬孝顺,丈夫其实也很理解于爱莹的不容易。于是,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自己去外地打工,他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多赚点钱,减轻家里的负担,让妻子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意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

郭林山庄村两委会得知于爱莹家里的情况后,一直十分关注,为两位老人办理了低保,并且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目前,于爱莹仍在米庙和郭林山庄村风雨无阻地来往奔波,用自己的真情照顾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养育之恩大于天!是他把我养大了,没有他就没有我,照顾他即使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下去。”10月12日下午,面对记者的采访,于爱莹真诚地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浩然 通讯员于俊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