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城市
近年来,汝州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步发展。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县推进试点县和河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等试点荣誉;焦村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焦村镇水沟村和纸坊镇中王村入选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被列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汝州市同富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典型案例遴选推荐名单”;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各位央视新闻的网友,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位于河南省汝州市的水沟村,今天请随着我们的镜头逛逛水沟村的石榴园……”9月12日,中央电视台“走透宝藏村庄”栏目组在焦村镇水沟村生态石榴园进行了专题直播报道。
水沟村产的“拾榴花果山牌”软籽石榴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是全国首家生态石榴品牌,具有粒大多汁、晶莹剔透、脆甜爽口等特点,在全国农洽会、农博会等大型名优农产品展上备受客商好评,每年这个时候全国各地订单纷至沓来,也是石榴园内工人们一年最忙的时候。
大峪镇古寨群落———袁窑古寨风光 陈克彦 摄
“别看现在我们种了这么多生态石榴,也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了。但以前我们发展产业没有思路,有资源却白白浪费,要不是市里出台政策支持各村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农业专家给我们指导,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一片石榴园。”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进保说道。
水沟村生态石榴园所在的地方,以前因为土层薄、石头多还没法浇,种庄稼望天收。2014年,水沟村利用这里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石榴产业,同时开展林下养殖。经过7年多的发展,种植生态软籽石榴20余万株,在林下养殖乌鸡9万余只、朗德雁6000余只,年产值近400万元,形成了生态循环种养的发展模式,园区承包大户达到118户,从业人员达到800多人。2021年,有400多亩石榴进入盛果期,预计销售收入约800万元,未来五年内进入盛果期的石榴将达到1200亩,年产值将超3000万元。因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水沟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汝州市乡村特色民宿———云堡妙境
“我们立足该市农业资源优势,明确以富硒产业为引领,以优质小麦、花生、石榴、甘薯、蚕桑等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布局,鼓励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支持政策上予以适度倾斜。发展特色产业的经营主体,可以获得土地流转一次性奖补;政府出资担保低息贷款,益农信息社免费推广,优先享受申报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如我们以焦村镇的软籽石榴和蚕桑产业为基础,帮助焦村镇申报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为水沟村规划建设2000立方米的冷库等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可以延长石榴保鲜期,实现‘错峰销售’,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我们还利用‘田园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积极培养农业特色产业人才。”市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宋振平介绍道。
国家级特色小镇———汝瓷小镇内刚落成的汝瓷博物馆
汝州市守住“米袋子”、稳住“菜篮子”,完成了5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4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46万吨以上,蔬菜年产量稳定在33万吨以上。在扛稳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汝州市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依托每个乡镇、行政村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凤凰山”蟠桃、“汝青源”桃、“拾榴花果山”石榴、“汝良”杏等10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中王农牧”富硒鸡蛋等5个特色农产品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市农业总产值达73亿元。
下一步,汝州市将持续把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富硒农业、畜牧养殖、林果种植、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生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眼下正值甘薯收获时节,在庙下镇小寨村,随着专业机械缓缓行驶,一垄垄红薯破土而出,除蔓、捡拾、装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站在地头看去,翻犁的红薯出土成行,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艳。
“去年,我们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与河南科技大学签订种苗种植协议,订单种植种薯200余亩,每亩实现收益近4000元。在尝到甘薯种植收益甜头后,今年,我在咱们育苗基地购买脱毒薯苗300万株,发展甘薯种植900亩。”汝州市冰倩家庭农场负责人吴会强说。
汝州市小屯镇河张村的猕猴桃迎来丰收 杨远高 摄
“产业园项目在小寨村落地实施,目前已有70个脱毒育苗大棚投入使用,仅育苗一项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0万元,每年可带动村民务工5000人次,每人次一天可获得80~100元的收入。”小寨村党支部书记陈爱国说。
“东都实业目前安排就业农民420人,其中本地农村家庭妇女350人,就业人员月均工资在3500元以上。乡亲们在家门口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增收致富、家庭稳定。”位于庙下镇的河南东都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华素娥介绍。
汝州市士博生态园内,员工正在将刚摘下的软籽石榴逐个分级。杨远高 摄
庙下镇的甘薯喜获丰收 宋乐义 摄
汝州市以庙下镇甘薯加工基地为依托,整合甘薯产业资源,2019年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包括庙下镇、陵头镇、夏店镇3个镇,现有甘薯加工专业村9个,加工企业73家,其中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6家,家庭农场20个,带动就业人数达9000人以上,经过近三年来的集中创建,园区内新增固定资产4.5亿元,发展甘薯种植10万亩,实现年产值达40亿元,年效益达10亿元。2020年,汝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7.7元,在10个省直管县(市)中排名第三,增幅为5.8%,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以上。汝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初步成为产业链条完整、建设水平领先、带农作用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河南省东都实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
“汝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根本宗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我们创新联农带农方式,让农民不仅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等方式获得收益,更以创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为契机,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等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与农户建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汝州市有关领导介绍说。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走进纸坊镇石桥村,道路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游园广场上石碾、石桌、磨盘、牛槽、牛车、织布机等摆放其中,“乡愁韵味”十足,被闲置的民居重新焕发光彩,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来参观游玩。
“这个游园,原来是几处连片的废弃民宅,破败不堪,垃圾成堆,经过整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光我们有休闲、游玩的地方,星期天、节假日不少城里人也来玩。”正在游园里玩耍的石桥村一位村民说道。
“我们村之前底子不好,刚开始搞人居环境整治,要提升的方面太多了,无从下手。”石桥村党支部书记陈万杰说道。
王湾民俗村内游人如织
2017年,石桥村“两委”成员在村党支部书记陈万杰的带领下,到周边县、市参观学习,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以空心院落整治为抓手,对老旧房屋进行保护性修葺和环境整治,筹划建设民俗园,打造带有“乡愁韵味”的原生态人文景观。
确定了整治思路后,石桥村对9处空心宅院进行改造,同时大量收集石磨、石碾、牛车、犁耙、织布机、纺花车等老旧生产生活工具存放其间,并以留住乡愁为方向,在村内修建多处文化墙,构筑起一道反映石桥特色农耕文化的亮丽风景。
“石桥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很有特色,是省级农村人居环境‘四美乡村’。石桥村不光在村容村貌提升上下了大功夫,还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先后建立了垃圾分类兑换点,垃圾分类宣传墙、垃圾分类堆放处等多处设施,按照每户两个垃圾(一个是可腐烂的,一个是不可腐烂的)分类桶的标准配发垃圾分类桶596个,率先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还建设可腐烂垃圾阳光堆肥房一座,年可产有机肥料1000余立方米,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汝州市委农办副主任王志伟说道。
省级田园综合体硕平花海内的芝樱花连片似海 郭亚伟 摄
汝州市聚焦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全市累计创成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235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31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四美乡村”(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32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2个,各类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总数达377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84.9%。建成无动力三级沉淀污水处理设施231座,完成387个村庄主村污水管网铺设,村庄污水排放得到有效管控;大力实施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农村卫生厕所达到14.69万户,卫生化厕所普及率达85.26%。
“下一步,汝州市将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健全城乡一体化卫生保洁机制,持续开展清田、清路、清河‘三清’行动,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推动农村垃圾进处理厂,力争实现垃圾治理建制村覆盖率达96%以上,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普及率达85%以上。”王志伟说。
转自9月23日《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