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楼资料图
何日相聚大阅楼?遥望今昨两消瘦。
从明代建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汝州大阅楼存续了数百年。虽然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幸存下来的那个名字和那个端庄古朴的影姿,仍然横亘在老汝州人的心头,诉说着老汝州曾经的沧桑与辉煌,成为老汝州人一个打不开的结。
大阅楼、滕公祠、古城门、古城墙、护城河……这些消失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大量的人文历史信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特征,可惜它只能定格在美好的记忆里,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失去了这笔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宝贵财富。
如今,每次走过望嵩中路,大阅楼引发的怀旧情绪仍然使我历历在目、难以释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汝州人,我无法说清这种特殊的感情,是痛苦、无奈,还是愤懑、怀念?
一
汝州是一座古城,城里留存的古建筑屈指可数,明代建筑大阅楼算一个标志。
我出生在老城的中大街,距离大阅楼也不算远,可以说整个童年、少年乃至中年时光,都在古城的陪伴下度过。
记忆中的大阅楼,挑檐飞脊,高耸秀丽,造型生动,古朴典雅,大方美观,颇为壮观,就伫立在汝州剧院广场北端望嵩路正中央。人们每次经过,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瞄上几眼。
少年时代,我就在如今的望嵩南路上初中,每天放学回家,本可以从中大街原路返回,我和我的同学们却最爱绕着走,从电影院走到汝州剧院广场,再顺路看看大阅楼。一方面,电影院附近各种小人书摊总能吸引我;另一方面,大阅楼附近的各种小吃着实吸引人。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似乎从小我就很喜欢古建筑,所以喜欢在大阅楼下玩耍的感觉。
史料记载,大阅楼为明代所建,楼顶为后人重修时改建但楼基与梁架均属明代原来结构。大阅楼建于高3米的楼基之上,楼基呈长方形,长约10米,宽约5米,高约3米,基上四边有女墙,东西两边各有南北向梯形台阶,台阶外边有砖砌护栏。阅楼面阔3间,进深2间,高约4米,飞檐挑角,基本上为歇山顶建筑,下设檐柱4根,柱与基边间相距约1.5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阅楼很破旧,门洞开在楼台下正中。整体建筑为青砖所砌,正中有一南北可穿越的拱眉形门洞。上面是两层飞檐翘角的建筑,黑乎乎的瓦最前面有一个白色的瓦当,印象中瓦当上并没有花纹。主体都是由青灰色的老砖建造,一眼望去灰黑矗立,砖头瓦块上都是瓦松、青苔和各种野草,木制的部分残破不堪。小时候读武侠小人书,一看到破庙藏身,我就能想起这个大阅楼。
大阅楼自然可以攀登的,爬上楼台,是几个不大的房间,那时候一到黄昏,这里阴暗潮湿,一股霉馊味儿,让人不敢长待。
据传,上世纪六十年代,城隍庙作为“四旧”被拆除了,只留得这个庙门作戏楼使用,后来又辟为县文化馆的阅览室,因此得名为“阅楼”,再后来又被临汝县广播站所用。
大阅楼是明代留下的古建筑,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座饱经沧桑的大阅楼,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很多人说想念大阅楼存在那个时候的汝州,时光很慢,不急不缓,可是,城市的发展和更迭就是这样,总会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和挑战。所以,在怀念老汝州的同时,让我们继续为行进中的新汝州奋斗吧。
只是,如今的汝州人都知道,城里有个地方叫大阅楼,可是,大阅楼究竟在哪里呀?
二
千年古城几度兴废,一座大阅楼阅尽盛世繁华,看遍岁月沧桑。
汝州是历代郡州治所。从公元606年的隋朝设立汝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汝州现存的城墙修于明洪武年间,按全国的统一规格修筑的。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上宽一丈二尺,有城门三个,东为仰景,西为瞻洛,北为望嵩,弘治年间又辟南门曰遵汝。城墙原为土墙,明万历年间,汝州知州刘觐文以砖包城,才改土墙为砖墙。
汝州的隍(城壕),深一丈八尺,宽一丈二尺,原为起土筑城时留下的深沟,战时贮水以挡敌人攻城。城隍和地方官一样,有府、州、县之分,全国城隍庙的建筑式样是统一的,但因级别不同而规模大小也不相同。城隍是皇帝为了统治人民思想而设的阴间官员,对辖区内的人民有保护之责,也有监督之权。本地官员祈雨、禳灾,群众求子、拜药,甚至财产纠纷,有了疑难问题也都前来找他。由于他的“神力无边”,所以人们代代相传都称呼他为“城隍爷”。
汝州城隍庙的大门在今中大街与望嵩路交叉口,是一座面阔三丈、进深两丈多的过厅式建筑,厅前有墙八字形分开,厅内塑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像。解放前厅内设有茶馆,门外饮食小吃栉比,熙熙攘攘,被称为“城隍庙门”。进门是一条宽甬路,甬路两旁每天下午有说评词的、唱坠子书的多起,成为一个游乐场。甬路尽头今新华书店门口处有过街石牌坊一座,是为纪念明朝兵科给事中,汝州人张维新而立的。牌坊北两侧为东西阅楼,再往北正中为大阅楼,楼基高三米,中有拱眉形门洞一个,可南北穿越,上为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城隍庙会人山人海,玩把戏、拉洋片、卖当、念善书(宣传佛家因果报应)的,加上饮食、百货等摊贩以及玩会逛庙的人群,真是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东西阅楼上两台大戏对着唱,城隍爷则坐在大阅楼上看戏。
大阅楼东为纪念明代兵部侍郎汝州人滕昭而建的滕公祠,祠东为火神庙。大阅楼北为东西廊房,内有牛头马面、小鬼判官及十殿阎君的塑像,还有上刀山、下油锅、锯解分尸、拔舌炮烙等十八层地狱的雕塑,一个个面目狰狞,神色恐怖。据说一踏上某处的门槛,泥塑的判官便会把他手中的铁索套上来人的脖子。廊房尽处,原城建局门口才是巍峨的大殿,城隍爷粉面长须,乌纱红袍,端坐在大殿正中,其膝盖处藏有“消息儿”,参拜的人无意中按住膝盖,神像便会蓦然起立,手一松又会坐归原处。因为吓死过人,后来把“消息儿”去掉。大殿内靠东墙还有一尊木雕城隍爷像,分量较轻,是“出巡”时抬着用的。
城隍第一次出巡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目的是查看庄稼好坏并把野鬼集中收留起来,不让他们在秋收农忙季节扰乱滋事,第二次出巡是十月初一,主要是看收成如何,好向上天回报,同时把野鬼放出,令其自由谋生。当然,这一切想法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制造出来并加给城隍的。
城隍出巡比之正月十五的百伎杂陈也毫无逊色,全城如疯似狂,万人空巷。先是旗幡对对,炉香袅袅,以几路铜器开道,那惊天动地的排鼓铙钹声,使人心情激荡,兴趣盎然。继之以竹马、旱船、舞狮、龙灯、高跷、二鬼扳跌、老四官骑柳棍、大头和尚渡柳翠等民间杂耍,然后几盘细乐和着鞭炮,在硝烟弥漫中簇拥着城隍爷的八抬大轿缓缓而行,任人仰拜。神像后面跟着上百的善男信女,他们手捧信香,口宣神号,表情严肃,心禀虔诚。再往后是一些身穿罪(红)衣罪裙、披枷带锁的人,他们企图用自己的苦行为死去的父母赎罪消灾,而自己也可落个孝子的美名。
这支庞大的队伍迤迤逦逦,于下午一点左右出北门,大部分人员暂时散去,护送城隍的人群在城北集中进餐并稍事休息。傍晚动身,绕过城角,由段家场东的高家拐进入东关大街,上午送行的杂耍人等则在高家拐南口迎接。这时家家放鞭,户户挂灯,夜里人多,道路为之阻塞,使出巡进入高潮。队伍由东城门顺街西行回到城隍庙,直到后半夜把城隍爷放在大殿东墙角下,出巡才告结束。
正所谓:话古今汝州,看风雨阅楼。
三
晨曦微熹,古城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坐落在城中央的大阅楼,以他挺拔的身姿,引领古城开始了喧哗的一天。
这是我曾经历过的一幅美轮美奂的人间风情画卷,这曾是汝州古城远去的、超凡脱俗的神秘身影。我一直想写一篇怀念大阅楼的文章,只是有一种因触及伤痛而回避的本能,让我不敢于细微处还原于残酷的事实,只得将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尘封于心的最深处。
大阅楼周围是当时临汝县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
据传,清光绪三年豫西大灾,难民纷至,州民席天倬在此设粥棚丞救难民,得敕封。民国期间,凡经过或占领或领地的军阀、匪徒、政客都要在此发布安民告,施政演说。当时学生毕业合影以到此留像为荣。
史料记载:临汝解放时,县长辛国良在此贴安民告示,匆匆离去。县长王武烈在此多次安民,发布各地解放喜讯,宣布罪行枪决黄万益。直到青年广场的开辟,才结束这里的政治活动。再说文化,到汝州的说书卖艺人不到这里便无观众,形成多年的艺乐市场,又有民众群艺馆的推助,艺人们蜂拥而至。抗日胜利后,又有通山窑豫剧团在东面火神庙开剧院,更是把这里的文化活动推向高潮。最后说商贸,是当时临汝县商贸最密集的地方,一步一摊位,半步一叫卖。这里集豫西小吃之大全,酒肆茶楼俱全,商铺贾店鳞次栉比,每天下午人们都从老远向这里涌来。
1925年,冯玉祥部下陈希荣旅驻扎城内,为了破除迷信,用大纱绳攀在城隍爷的脖子上,几个人用力拉倒,其余神像也都打得粉碎,庙产数顷入公办教育。1929年11月,天下大雪,城内驻军孙殿英部因县内供给燃料不足,便把东西廊房、东西阅楼、大阅楼全部拆除,将木料生火取暖。大阅楼只剩下一个平台,扒下的土石堆在大殿前右侧成了一座假山。
1933年春,汝河南种大烟很多,省长刘峙下令全部拔掉,但县长崔友韩和城防司令王景元等互相勾结,阳奉阴违,只拔去紧靠路边的大烟以防检查,绝大部分保留下来。那年大烟丰收,县内每亩大烟征收税款两元,这笔巨款被崔友韩、王景元、张百样分去大部,各区长、联保主任也都有所染指。后来,这事被河南大学临汝籍学生李尚周等告发,刘峙亲来临汝逮捕了胡紫庭、王子卓等有关人员。县内研究,把剩下的小部分大烟税款修建了如今的大阅楼和钟楼后面的舞台。
大阅楼修成后,运进很多古今图书,成为县图书馆。楼前辟一荷花池,楼后广种花草树木,成为供人游览的中山公园,后又改为民众教育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火神庙内建一舞台,成为全县最早的剧院,这时的城隍庙,阅楼南仍为城内最大的集市,阅楼北则为城内文化娱乐场所。城隍庙的大门于1971年修建百货大楼时扒掉,后大殿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打通望嵩路时扒掉,滕公祠的大门于1990年扩建公园时扒掉。
这,就是大阅楼的前世今生。作为汝州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单体古代建筑之一,作为1983年被临汝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不复存在。
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们常说,城市是有记忆的,而记忆的载体自然是街道和建筑,就是关于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有些东西慢慢消失不见,我们只能偶尔忆及,偶尔怀念……
今虽已失去踪影,只留地名,但大阅楼依然固执地存留在汝州人的脑海里,存留在汝州的忆念中。它有着挺拔端庄的身躯,和与尘世隔绝的神秘,但却带着深深的岁月的忧伤。
人老了容易怀旧,就连现在住在钢筋、水泥、瓷砖的楼房里的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当年住的那砖瓦、泥坯的老房子来。进而又想到汝州的老城墙、老城门、老城河和一些已经消失的老建筑。因为那些古老建筑既无钢筋、水泥,又没有一根铁钉,全是砖木、泥瓦结构,何况那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画,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深深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和魅力。
恢复大阅楼,扮靓老汝州。近来有群众呼吁:如果在原大阅楼位置重新建成一座高三层、底座为三门四车道过街式仿古建筑,将使汝州中心大广场锦上添花。届时它将同汝州学宫、滕公祠形成汝州中心广场旅游区,真正形成老汝州的文化中心。
车流涌动,此楼已逝。这静与动给人一种幻觉,就像是这座楼是穿越了时间站在这里,任周围瞬息万变,而它只停息在这城中心岿然不动的气势,才是汝州这座古城真实的性格。它绝对不是一个旅游景点,更不是一个沉默朽坏的古迹,它活着。静守的精神曾在汝州历史的木史册上写过,现在又分明写在砖瓦的缝隙里,而且这看不见的文字,只要有人绕着大阅楼在走动,生活,那么,这静守包容的精神就会一直写下去。
提起大阅楼,汝州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无不摇首慨叹,许多人从空荡荡的大阅楼旧址走过,都会浮想联翩。寻找大阅楼的英姿,也成了汝州百姓的一件心事……
大阅楼,望嵩中路的大阅楼,那么多年,似乎还是岿然不动地在那儿伫立,稳重庄严。我一直都有探究它的兴趣,都有走近它的冲动,都有想为它写一点儿什么的情怀。
今来书梦托汝城,大阅楼上风雨声。一度凭栏秋色远,澹白斜日总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