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9月14日下午3时许,秋老虎晒得乡野间烤火一般,焦村镇张村的父老乡亲们头顶烈日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舞台上的曲剧大戏《三子争父》。原汁原味的汝州本土知名演员的表演,也吸引了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紫晨、河南师范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曲剧研究课题组刘俊娜教授等知名曲剧研究专家前来观摩调研。
据张村村志记载,张村的曲剧发展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张村进士张松茂的父辈张锦章是孝道楷模,专门为母亲建筑戏楼(张村戏楼至今保存完整,为现今汝州最古戏楼),供养几台大戏,在戏楼演出让母亲观看。那时的张村就是“戏子窝”,有很多村民爱听戏、爱唱戏。1925年曲剧创始人之一的毕怀,在妹夫张进才(张村人)家与朱万明等人去登封颍阳演出,遇上天下大雨,路面泥泞,地台曲演不成。但群众看戏心切,要求强烈。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让群众用门板搭建平台,演出了地台戏《阴阳河担水》《周老汉送闺女》。之后,毕怀带领耿更辰、李金坡、李玉林、张花成、南花池、张进才、侯保才等演员在信阳一带演出。1937年冬季,张村曲剧团曾到南阳与越调对戏。1951年纸坊公社成立物资交流大会时,张村曲剧团又受邀演出。之后不断发展壮大,排练有《扒瓜园》《掩护》《划线》等10余个剧目,演员达30余人,先后在2002年汝州市春节汇演、2004年全市“计划生育戏曲”演出、2007年春节汇演等多次获奖。
当天下午,从该村成长走出去的曲剧演员南龙江、南正等表演了《三子争父》选场。该村的汝州市“非遗”项目《大奉盅》、铜器、竹马旱船等传统民间文艺节目,也纷纷演出助兴,喜闻乐见的本土文艺节目让村民们大饱眼福。
“没想到张村的曲剧表演历史这么悠久,今天看了村里曲剧团的演出,觉得既原汁原味又表演专业,下一步将重点关注这些来自民间的、本土的曲剧表演艺术,搜集整理他们的原创艺术素材,弘扬传承曲剧艺术,用优质文化艺术产品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刘俊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