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汝州有这样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六人投身教育事业,被授予“汝州市教育世家”的称号。
9月9日上午,记者见到了今年48岁的煤山街道望嵩小学教师王志军。开学在即,王志军既要忙于教学准备工作,又要处理学校各种事务,但他有条不紊地把每件事都安排妥当。“踏实、严谨地教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秉承着这一家风传承,这个家庭里的教师们坚守在教育一线,诠释着他们的责任与信念。
王志军一家的从教之路,要从他的父亲王松说起,“我的父亲是教师出身,我的妻子和女儿都是教师,哥哥和侄女也在中小学任教。我们一家三代6个人,70多年来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志军一家
王松出生于1934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王松刚满16岁就站上了讲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当时王松白天在教室上课,中午为学生们做饭,晚上给住校的学生守夜,在临汝镇工作了整整10年。在王志军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每周从学校回家一次,在难得的相聚时光里,父亲最关心的就是他们兄弟姐妹的学习情况。随后,王松在庙下湾子小学、春店小学、城关镇望嵩小学、街道中学(市二中前身)工作,担任教导主任15年,后20年历任副校长、校长、教育办主任等职务。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待人和善,治学有方,深受老师敬重和学生爱戴。”王志军说,当年王松在庙下湾子工作时,听说一个学生为减轻父母经济压力打算辍学,就找到这个学生谈心,“学费我先垫上,你要安心读书,把书念好。”经过王松的坚持和开导,这个学生后来读到了大学毕业。时隔多年,很多学生还记着王松的恩情,逢年过节都有学生前来探望,与他谈心聊天。
因为教学专业能力突出,王松1995年退休后被特色园小学聘请为校长,在公办、民办两类学校连续从教了50个春秋。2019年,王松与世长辞,为儿女后代留下了记录着他辛勤教学生涯的一摞摞荣誉证书,也留下他热爱教育、上下求索的工作态度。

王志军在课堂上
“我们记住父亲的不只是诗书传世,还有父亲言传身教的做人道理。”王志军的二哥王志超说。业精于勤,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王松的影响下,王志超和王志军兄弟俩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王志超1985年从教,在西街小学工作15年,在南关小学工作21年,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先后荣获“平顶山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汝州市先进工作者”“汝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1991年,王志军从汝州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望嵩小学工作,他和妻子闵云侠既是同学也是同事,两人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30年一心一意的坚守,30年一点一滴的付出,他们没有困惑、烦恼,也没有迷茫,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教书育人的感召、家风传承的滋养,也有平安生活的保障、尊师重教的环境。“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与日俱增的是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闵云侠说。
在教育氛围影响下长大的孩子,很早就立下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如今,这一家的“90后”教师也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有了出色的表现。
王志超的女儿王冬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全部的志愿都填写了师范类院校师范专业,立志成为一个像父亲、像爷爷一样优秀的人民教师。她2016年7月大学毕业后,在陵头镇第一初级中学任教至今。王志军的女儿王薇媛,2020年7月从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顺利通过招教考试,在纸坊镇纸西小学工作,姐妹俩接力演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故事。

王冬和王薇媛交流教学工作
“两个孩子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她们年轻,教学理念新,除了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经常自费为学生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从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全方位呵护学生成长。”王志军说,他们家的家庭聚会聊的全是有关教育的话题。大家会互相交流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成功、失败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中的乐趣。
从王松开始,这个家庭的71年教育时光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里流转,片刻没有间断。“我们会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教育热忱接续传承下去,我相信,有传承的教育事业将永远充满朝气。”王志军的话语中透露着满满的自豪。
●融媒体中心记者 刚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