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无言,扎根于汝州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线条无语,但中华传统的书法艺术却薪火相传。
近千年的风雨沧桑,屡经兵燹(xiǎn)天灾,《汝帖》原石历劫不灭,被誉为“宋石之鸿宝”,在中国碑帖艺术的长廊里熠熠生辉,为华夏文明、为汝州地域文化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成为古老汝州厚重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汝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瑰宝,在我国书法史上地位显赫,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汝帖》的刻制和存延不但体现了我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历史,对宋元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后人从事书法研究及历史考察提供了珍贵翔实的资料。900多年前,宋代王寀(cài)主编《汝帖》;900多年后,汝州贤者深情《续汝帖》。
碑宴流芳,大美《汝帖》。
文庙碑帖
一
说起《续汝帖》,就要先说《汝帖》。900多年前,一位州官主修了《汝帖》。
“自六朝迄今,皇家、书家、文人、收藏家乃至商贾所刻的丛帖和单帖有千种以上,仅宋代,历史记载的就有五六十种。在这么多法帖中间,《汝帖》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编纂《续汝帖》的李志军博士自豪地说。据他研究,“四大名帖”里面的其他三帖实质上是一部帖。《泉州帖》《绛州帖》都是《淳化阁帖》的翻刻和复制,《汝帖》就不一样。
《汝帖》是汝州知州王寀刻于宋大观三年(1109年),其中充满了他的文化理想。《淳化阁帖》主要以教学书法为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基本上占了内容的一半。王寀把《汝帖》称为“笔史”。他要像孔子写《春秋》一样,用书法史来“正名于治乱之际,明君子小人之分”,用艺术来“成教化,助人伦”。在《汝帖》里面,《淳化阁帖》仅选入了三分之一,“二王”父子不到十分之一,而增加了诸如诸葛亮、“竹林七贤”那样的名臣雅士。在艺术成就上,不像翻刻帖那样谨小慎微,充斥着单调平庸的“枣木板气”,而是内力充沛,神采飞动。明清之际的大书法家王铎说:“再观此帖,喜意发扬。真乃稀世之宝,超迈无伦。”
在宋代,汝州是一片文化热土。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政治家范仲淹、富弼、张商英,诗人叶梦得,书法家黄庭坚,著名的苏氏兄弟,都在这里工作、生活、游历过。
王寀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官,他的父亲王韶是北宋一代名将,曾任枢密院副使,其兄为镇守西陲的边关元帅。王寀七八岁时受封“从八品”,后任兵部侍郎,最终遭人陷害,以“莫须有”的谋反罪被处死。王寀不仅是精通儒释道的学者,还是名动一时的书法家、出口成章的诗人。他主编的《汝帖》,不仅诸体兼备,多姿多彩,而且正气凛然,文采斐然,为汝州子弟乃至天下士子临习书法、识字读书、明经达理、修身养性的上佳工具。
据史料记载,《汝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并不十分高。宋太宗刻的《淳化阁帖》(992年)比它早了一百多年,同时期刻的《大观帖》刻工比它精良。但这些帖,包括历代刻帖都是以书法为主。评论家的批评标准也是以作品的真伪、摹刻的精准为唯一的标准,而这恰恰忽视了王寀刻帖的目的。
即便如此,王寀应该是宋代以后对普通中国老百姓生活影响最大的人。
和“司马光砸缸”“文彦博灌穴浮球”一样,“南陔脱帽”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神童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王寀。《二刻拍案惊奇》里面的“十三郎五岁朝天”讲的也是王寀。王寀七八岁的时候就被奉为承务郎,是八品官。长大后中进士,任汝州知州,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大儒。后遭奸人陷害,以“谋反罪”斩首。他的孙子和岳飞的孙子岳珂是好朋友,王寀的故事最早见于岳珂的《桯史》。两人都为爷爷鸣冤。岳飞平了反,王寀却没有。
王寀的《汝帖》后面有一段跋文。“来汝逾年,吏民习其疏拙,不堪委以事。闭阁萧然,奉亲之外,独念弃日偶得三代而下讫于五季字书百家,冠以仓颉,奇古、篆籀、隶草、真行之法略真,用十二石刻置坐啸堂壁。其论世正名于治乱之际,君子小人之分,每致意焉。识者谓之‘笔史’,盖使小学家流固以博古知义,不特区区近笔砚而已。大观三年八月上丁敷阳王寀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汝帖》不仅仅是为了学写毛笔字而刻的,而是一部“笔史”。
王寀编《汝帖》,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样,用的正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目的是“论世正名于治乱之际,致意于君子小人之分”。《汝帖》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内容上按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全面而均衡。商、周铭文、秦、汉刻石、魏、晋手札、北朝碑刻,几乎应有尽有。第二是寄托了王寀的道德理想。《淳化阁帖》十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共占五卷。而《汝帖》十二卷,二王父子仅有一卷。而增加了诸如梁鹄、诸葛亮、“竹林七贤”、颜真卿等忠臣、高士、烈士书法。
二
让我们将目光回溯到900多年前。
那是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好大喜功的赵佶不顾宋辽已百年和平相处,于宣和二年(1120年)与金国结成“海上之盟”。联合灭辽的前期,金兵的铁骑尚未踏进中原,他正以相当高的艺术目光奢侈而疯狂地享受着生活。此时,汝州刚刚为他研发出“雨过天晴云破处”流芳近千年的汝瓷。
《汝帖》刚刻成后,王寀很满意,也很开心。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能看到《汝帖》,学习《汝帖》,他把《汝帖》镶嵌在汝州官衙“坐啸堂”的墙壁上,后移至望嵩楼。自碑刻移于望嵩楼后,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百姓纷纷到此拓印,以至于“松煤拓纸岁万本”,俨然成为一种公共财富,士子百姓都能随时拓印。
《汝帖》虽较淳化、绛、泉、潭等诸帖成帖稍晚,字数也不算多,但集众帖之精华,且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兼收并蓄,其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均在诸帖之上。故问世不久,即有翻刻。据《洞天清录集》记载:“今会稽以《汝帖》重刻,谓之《兰亭帖》。”元朝刘有定注《衍极》,曾引用《汝帖》中的诸葛武侯书,张天如编《王右军集》也采用了汝帖中的二王帖。《汝帖》中还保存有南唐后主李煜五言诗和吴越王钱俶七言诗真迹各一首,他书征引,皆据汝帖。书法理论家梁山献评价汝帖谓:“汝帖刻,清挺”。一些金石学专著如《南村帖考》《法帖勘误》《宝真斋法书赞》《集古求真》《格古要论》等也都对汝帖作了详细记载和评论。自宋以后,历代许多金石学家都对汝帖给予极高评价,称赞汝帖“真宋室之鸿宝也。”
明末战乱,望嵩楼楼焚碑残。汝帖碑刻被弃在马厩中。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整一新,并加跋题刻,总共14通碑刻,重新收藏于衙门,安置在西园存古轩中。当时范承祖为从民间收集碑刻,不惜以刑律威胁有可能收藏碑刻的老百姓。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碑文漫漶不复识,又自洛阳购得《汝帖》宋时原拓一部,重摹诸石,范承祖所做跋已失,白明义又加上序、跋和目录,并加盖汝州官印为记,碑刻变成了20通,仍藏存古轩中。
民国期间,社会动荡,碑刻再度散失。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临汝县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等人在市区火神庙街一老百姓家门口找到第一块《汝帖》残碑。当时这户人家把它丢在门口当石凳坐,他收之如获珍宝。1983年,临汝县公安局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残碑,便由局领导亲自送到文化馆。至此,总共找到18通。后来,他们又从开封博物馆复制了两通,复制的也不是原拓。
1983年以后,20通石碑109帖的《汝帖》被迁入文庙内,囊括了宋以前数千年的书法。
在汝州文庙大成殿,数十通石碑静卧在展厅内,在灯下闪烁着幽幽光华,石碑上镌刻着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精品。细看之下,郑国大夫皇颉的字潇洒俊逸;“酒仙”刘伶的书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李世民的书法意兴天来,字外风云,有皇家风骨……
如今,烟霞散尽,《汝帖》也以崭新的面孔示以世人。
由李义兴负责编篡的两宋朝,刘万林编篡的金、元朝,李志军编篡的明朝,王朝斌编篡的清朝等各个朝代书法家作品的录入《汝帖》工作已基本完成。《续汝帖》工作,经过李志军、刘万林、王朝宾、李义兴等学者的不懈努力,已于2014年完美收官。
新的《续汝帖》共收录了192位历代书法名家的210幅作品,之后将刻成24通石碑,最后一块,将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为结尾。这样的结尾,不仅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也为后人续《汝帖》和《续汝帖》埋下了无比完美的伏笔。
《续汝帖》刻制完成后,将以《续汝帖》拓印制品向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知名大学图书馆等捐赠的方式推介《汝帖》和《续汝帖》,提升汝州和《汝帖》《续汝帖》的知名度。
汝帖作品
三
《汝帖》之美,在于其真,在于其善,在于其美。
《汝帖》之真,在于它是宋代刻帖中唯一原石存世者,作为一种标准参照物,举世无二。清代金石家毕沅在《中州金石记》中誉其为“宋石之鸿宝”。《汝帖》原石今仍在汝州,八百余风雨沧桑,屡经兵燹天灾,《汝帖》原石历劫不灭,堪称艺术史上的奇迹。清代诗人孙灏《汝州三宝诗·汝帖》云:“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松煤拓纸岁万本,官司厌苦征求纷。楼瓦飘零碑坠地,过眼烟云等闲弃。谁从灰烬拾遗珍,石烂犹存古文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汝帖》的坎坷命运。同时,自《阁帖》问世以来,刻帖风靡,而积弊也日益明显。除选择不精、描摹失真外,还有鱼鲁豕亥之弊,误人不浅。《汝帖》因其长期独善其身,前人论定为“独无赝鼎”。
续《汝帖》,依然秉承王寀的“笔史”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所沉淀的审美理念、道德标准和文化理想。入帖原则:力求广搜慎审,不入伪帖。入帖作品要情感真挚,心手合一。
《汝帖》之善,在于其在文献保存方面,《汝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许多诗文都是借《汝帖》以传,堪称“孤本”。例如有名的《诅楚文》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至今在书法史和古文字学史上仍然受到重视。关于《汝帖》,当代帖学研究专家林志钧在《帖考》中称其为“古刻仅存,究属可宝”,不失公允。
续《汝帖》,收录了历代圣贤、忠臣、英烈、隐士、高士、硕儒、学者、画家、文人的作品。对有劣迹的书家采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扬善隐恶。此外,还收录了具有一定书法水准的帝王、名人作品;与汝州相关的人物及其作品;与现实社会问题相关的作品等。
《汝帖》之美,在于一些书家对《汝帖》下大力进行研究和临习,明末清初的王铎就是其中之一,乾隆时期享有盛名的书家王文治对《汝帖》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快雨堂题跋》中指出,《汝帖》“神采迸露,远出世俗所传《绛》《潭》诸刻之上”。他还以书家的甘苦,将古帖别为两类,一是“以摹拓至精而传神”,一是“以摹拓粗漫而传神”。他认为,《汝帖》更倾向于后者。而对于书法创作来说,这无疑已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
续《汝帖》,依然秉承传统,入帖者为各个时代的代表书家;对书法史有贡献的书家;有鲜明个性的书家。入帖的作品为书家成熟时期的作品;代表书家最高艺术成就或不同时期艺术成就的作品;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刻帖的视觉效果要求每一方刻石为一幅画面;每一组刻石为一幅展开的手卷;整部《续汝帖》形成波澜壮阔的书法历史长卷。
《汝帖》博大精深,它真、草、隶、篆无所不包,计有金石文8种,秦汉三国字体5种,五朝帝王书31引,魏晋9人书及王羲之10帖,南唐10臣,唐三朝帝王(后)4书和欧阳修、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钱俶等90余家书法手迹,共计109帖。
续《汝帖》的原则就是坚持“笔史”传统,传承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上接《汝帖》,自宋迄清,迢递有序,分两宋、金元、明、清四个部分,选历代帝王、圣贤,忠臣,英烈,隐士,高士,硕儒,学者,画家,文人209副作品,共24刻。一是真。广求慎审,不入伪帖。入帖作品要情感真挚,心手合一,平板死气与熟滑习气者不入。二是美。入帖书家须具备:各个时代的代表书家;对书法史有贡献的书家;有鲜明个性的书家。入帖的作品,是最具个人风格的,代表书家最高艺术成就或不同时期艺术成就的作品。视觉效果,要求每一方刻石为一幅画面;每一组刻石为一幅展开的手卷;通篇24刻石合二为一,形成波澜壮阔的书法历史长卷。三是善。首先是旌扬表彰。其次是扬善隐恶。譬如蔡京,我们选的是他写的《汝州大香山寺观音菩萨传》,不管他有多奸,这个当然是大善事,并且与汝州有关。王铎尽管是个贰臣,他的一首《汝州洗耳河》的诗,写了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灾难。李鸿章有两封信,一个是为国求贤,一个是为亲家谋官,我们就选思贤若渴的那封信。最后是微言大义。譬如宋高宗的《付岳飞扎》,人一看便知道高宗的过河拆桥。后面选了一首文徵明的诗,就是读这封信的感慨,“想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续《汝帖》上接北宋,下至清末,共二十四刻,192位书家209件作品。最后一块,将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为结尾。这样的结尾,不仅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也为后市续《汝帖》和《续汝帖》埋下了无比完美的伏笔。
“汝州的文化人,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汝帖》情结。”一位潜心汝州文化研究的学者如是说。
《汝帖》之美,在于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在于其拥有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汝帖》上那一帖帖方块字,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不同,各有千秋;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被后人称之为:“一帖在手,尽览古人书艺奇珍”将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弯汝河,缓缓的,细细的,亿万年的流淌,流淌出了生生不息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