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成泽到广成驿的历史脚印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9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7-30

从广成泽到广成驿的历史脚印

刘钰山/文 郭营战/供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21年1月7日,我们文促会的同志们冒着十多年来罕见的严寒,在郭鸿志、彭忠彦的带领下,对位于汝州市临汝镇和温泉镇交界的崆峒山、广成关遗址及广成泽徐桥现场考证。

难耐的激动战胜了刺骨的寒风,仅隔一天,我又同郭鸿志和《今日汝州》记者郭营战一起,专程对广成泽全面考察。车子从庙下、临汝镇一路向西,奔蔡店,穿陶营,过内埠、大北西、草营、罗营、范滩,再折回温泉镇的徐桥村,沿途实地考察,采访老者,寻觅汝州古老的文化地标———广成关留下的雪泥鸿爪。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里,查阅典籍,探微寻踪,研究由广成泽、广成苑、广成关、广成驿蜕变过程。那漫长而又绵延的华丽转身,尽管已经成为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埃尘,但它的的确确存在并且从古至今成为汝州的一个文化符号,镌刻在汝州广袤的大地上。我们有责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认识它深邃的内涵。

古老的广成泽

广成泽因轩辕黄帝访道广成子而出名。《庄子·在宥》曰:“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刘攽在他的《崆峒山赋》序云:“临汝西有崆峒山,其下即广成泽。按,《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居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庄子虽多寓言无实,然此崆峒,广成适皆同处,意其真有所谓广成子者也。又,大隗居具茨之山,黄帝至襄城之野而迷,皆于崆峒相近,事未必皆虚也,予因作《崆峒山赋》。”

刘攽,北宋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曾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任副主编,负责汉史的编篡。他在洛阳治学之余,曾亲自到汝州实地考察,写下了《汝州留诗·五马来时照路傍》和《崆峒山赋》。作为一位严肃的史学家,他对黄帝问道广成子的考证是值得信赖的。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时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小塚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

《河南通志·汝州》载:“崆峒山在州城西六十里,广成子隐此,有墓存焉……庄周述黄帝问道于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接壤……升仙石,在州西六十里丹霞院内,广成子飞升处,石上有双足印。”

黄帝问道广成子,传说不只汝州一处。有人说,广成子一生修道,足迹应该遍布天下,不可能拘泥于汝州一地。此说似有道理,但通过史籍记载和古今史学家的考证,轩辕黄帝造访汝州崆峒山问道广成子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汝州先民们为纪念黄帝的谦恭俭让和广成子的广德博学,将崆峒山下泽域命名为广成泽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由于汝水和伊水两条河流都倾泄汝州,故汝州之地曾是浩渺的汝海。民谚:大禹治水时“打开龙门口,撤干汝阳江”,其实撤干的是流向汝州的伊河水,汝海水消而陆地显现。但由于汝州西面地势低洼,西来的牛涧河、临汝镇北边的暴雨河和从邓禹流过来的南河汇聚在崆峒山下,仍然形成辽阔的水洼泥沼,从地质的沉积结构和山川地势来看,广成泽应该绵延至汝阳的陶营和内埠。

20世纪50年代,人们仍口口相传着“内埠滩”和“范滩”风雅地名,由于内埠地处广成泽滩涂,其他农作物难以生长,而所产的“黄罗伞”高粱闻名遐迩,成为内埠的地标性农产品。

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有明确的记载:“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其水自泽东南流,径温泉南,与温泉水合。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已将广成泽的源头以及流入汝水的过程介绍得非常清楚,同时也说明广成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皇家御苑广成苑

东汉建都洛阳之后,把广成泽辟为皇家苑林———广成苑。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东都赋》云:“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都城之外,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此处的“苑”指的就是广成苑。

东汉大文学家马融为规劝汉安帝重视武备专门写了《广成颂》,极尽比兴铺排之能事,对广成苑作为皇家御苑的历史大加赞赏:“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云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他不仅描绘了广成苑的草、木、虫、鱼、鸟、兽的自然美景,而且对“蒐狩之礼”大加渲染。“蒐狩之礼”是自周朝延续下来的天子、诸侯的田猎仪式。《周礼》对“蒐狩之礼”有明确的规制,分为“阅兵之制”和“田猎之仪”,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是田野演习之礼。马融借用枚乘《七发》的讽喻手法,规劝皇帝保持东汉王朝的赳赳武风,给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和贼寇以震慑,表达了他的忧患意识和企求政治改良的美好愿望。

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汉安帝下诏,把广成苑的地借给贫民垦种度荒。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十一月,汉顺帝到广成苑巡视。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63年)十一月,汉桓帝“校猎广成苑”。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对广成苑进行了修葺。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十月,灵帝“巡狩于广成苑”。

雄踞京畿的广成关


东汉洛阳八大关之一的广成关

据史书记载,周平王迁都洛阳,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汝河流域,并在今汝州的临汝镇境内设广成关,形成都城洛阳以南的第一道防线。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大将邓禹为梁侯,命他守广成关,邓禹死后就葬在广成关附近。今温泉镇邓禹村就是以邓禹命名的。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为保卫都城洛阳,汉灵帝设立洛阳“八大关”以拒之。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起。“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

都尉是汉代郡的长官,作为郡太守的副贰,掌管一郡的军政事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以部都尉划疆治民,甚至不设行政长官。汉灵帝为抵御黄巾军,设洛阳八关,置都尉。一是提高八关的防御级别,二是对八关地域实行军事管制,以此来保证京都的安全。

关于广成关的实际位置,由于时间久远,地面无任何遗址可寻,所以众说纷纭。一说在临汝镇的虎掌洼,又说在汝阳的紫逻口,郭鸿志通过多年探访研究,认为就在崆峒山下。我们文促会文友一致认同。

关乃隘口,必有险可守。虎掌洼一马平川,没有险要之处,不具备建关条件。而紫逻口远古时只是一个狭窄的水口,地势偏僻,且无热闹过的历史迹象。东汉时荆、襄、宛进京都,那里不是必经之地。试想,如果汝州以东以南的客商官驾去京都洛阳,放着官道通途不走,却绕道从临汝镇南折,涉广成泽,到紫逻口,再转回来度泽入洛,没必要绕这么一大圈,两次渡水,又回到原路,实属徒劳。况且古代关隘必建于交通要塞,紫逻口也不具备建关的硬性条件。

而崆峒山下的鹳山,远古为汝海孤岛,后为广成泽北岸,一段丘陵后直靠西北长虫山、娘娘山和暴雨山,南面广成泽紧依狼皋山。茫茫广成泽自西往东阻断了往来行迹。泽中唯留一条南来的官道,与东北而来的官道交汇同至鹳山下,在此处建关合情合理。据采访和实地考察,广成关就在崆峒山西侧的二架山与三架山和白家坡之间,关门朝南。

临汝镇菜园村文物保护志愿者张春光先生,2018年曾组织对二架山和三架山之间的地形进行过实地勘查,发现地下一米以下有4条4~5尺宽的砖铺甬道,长度达300米左右。如果此处仅是驿站,至多有来往的两条甬道就可以了。只有关隘前才有车、马、人行的各种通道。况且离广成关600多米,在崆峒山下,传说有一条东西太平街,是广成关前的一条商业街,这里商贾云集,酒肆、旅店、饭馆林立,来往行人络绎不绝,都在这里打尖小憩,过关勘验。现在已是一片“瓦碴地”,这是菜园人对太平街的特殊称呼。我们在“瓦碴地”考察时,捡到不少经过土地深渍的老旧瓦碴,厚约30毫米左右,这绝不是明清时期瓦片的遗存。种种迹象表明,广成关就在鹳山下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了。

唐宋元明清时的广成驿

唐开国后,进入经济发展时期,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广成关的军事功能渐渐淡去,所以就把广成关变成了广成驿。驿站是古时专供官府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相当于现代的服务区,但有兵卒守卫。

唐朝邮驿设遍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中央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4人,各县由县令兼理驿事。

唐代诗人郑愔,沧州人,官至宰相,后被弹劾远贬江州,路宿广成驿,曾作《贬降至汝州广成驿》诗:

近郊凭汝海,遐服指江干。

尚忆趋朝贵,方知失路难。

曙宫平乐远,秋泽广城寒。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乡关千里暮,岁序四时阑。

函塞云间别,旋门雾里看。

夙年追騄骥,暮节仰鹓鸾。

疲驽劳垂耳,骞腾讵矫翰。

将调梅铉实,不正李园冠。

荆玉终无玷,随珠忽已弹。

晓装违巩洛,夕梦在长安。

北上频伤阮,西征未学潘。

倾车无共辙,同派有殊澜。

去去怀知己,何由报一餐。

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不如唐朝。沈括的《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于是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mile),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

明朝更另外设立了递运所,加强了物流信息。京师设置会同馆及乌蛮驿,供予赴京公干或者朝贡人员居住。

清朝设驿站计共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军机处公文上有如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300里,假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日行400里、500里,甚至600里不等。

广成驿,从唐至清,一直是宛洛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从广成驿至南阳分为二路:其一,由广成驿经汝州南行,至龙兴县今宝丰)馆,西南行至鲁山县,途经鲁阳关至清阳馆(今白河之阳),向南过方城县至南阳县驿(今南阳);其二,从广成驿向汝州东南行,沿汝水北岸至神龟驿(在今郏县县城)、长桥驿(今郏县东南长桥)、襄城县驿、叶县驿。从叶县西南行,经由南阳盆地东北伏牛山隘道,抵方城县驿,再西南行至南阳县驿,与南路合。

完成了对广成关的考察,我们一行人站在丹霞观前合影留念。在凛冽的朔风中,我望着南面的千顷平畴出神,这里曾是烟波浩渺的广成泽,岸边的芦苇青青,芷兰和香草郁郁葱葱,一群白色的水鸟贴水飞过,张开的翅膀带起片片涟漪;广成苑内,林木森森,彩旗猎猎,马蹄声脆,响簇带啸,狼奔豕突;广成关的太平街上,酒旗斜竖,叫卖声喧,过关的迤逦长队中,人们挟着包裹提着行李,徐徐而行……

可如今空旷的原野,再也不是泽乡水国,只有那牛涧河婉如一弯清泉在潺潺流淌,村落星罗棋布,白垩粉壁,分外耀眼,青翠的麦苗铺展着无尽的绿色向远方延伸着……真可谓逝者如斯,沧海桑田。但广成泽、广成苑、广成关、广成驿这一串沉重的历史音符,时刻回响在我心灵深处,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