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抢险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8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7-28

抗洪抢险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 通讯员王辉辉 朱梦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防汛现场

7月18日至21日,我市连续强降雨天气,造成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寄料镇仅20日7时至21日7时降雨量就达到218.1毫米,是我市受灾严重的乡镇。在这个突如其来的灾情面前,寄料镇上下齐心协力抗洪抢险,涌现出了许多感人、泪目的人和事。7月26日,记者再次走访寄料镇,了解该镇灾后重建情况和灾情期间的那些感人事迹。

1 当洪水来临时

“当洪水来临时,我一时间根本想不出当时的感觉。现在想想,有恐惧、有紧张、有害怕、有担忧,还有感动。”7月26日,记者采访寄料镇区一位受灾群众朱女士时,她这样描述说。

7月20日早上,家住寄料镇寄料村的朱女士被大雨声惊醒,她家住在沿街商铺,她想下楼看一下水势,结果看到楼下店里的水已经没过小腿,爸妈在极力地把低处的货物往柜台上移,孩子们的玩具、鞋子都在漂着油花和黑色不明物的泥水上漂浮着。“之前镇政府和村干部也多次来通知过做好防范,但是怎么也没想到水会那么大。”朱女士说。

“慌忙之中,我只能把店里卖的棉被扯下,往门缝处堵。爸妈也裹着棉被,顶着洪水一阵阵撞击家里的卷闸门,想要尽可能地减少洪水往店内的漫灌。”朱女士回忆当时的场景。

雨停了,太阳又突然无比耀眼的出来,洪水也在慢慢从店里退去。当大家都在清理洪水过后的场地,以为这场雨已经画上句号时,一声“大水又下来了,赶紧往山上跑!”不知道是谁喊出的第一句,一时间街上的群众都慌乱了。“我爸推着我,让我赶紧抱着孩子往山上跑!我猛敲着婆婆的店门,想大家赶紧一块走!我爸再次吼我,‘赶紧抱孩子往山上去!我去喊他们!’”朱女士不得不带着纠结的心情向山上转移。

路上的水已经快到大腿根了,朱女士用尽全力把孩子紧紧攥在怀里,一边蹚水,一边朝安沟水库的方向望去,害怕洪水瞬间到眼前。走到半山腰,山上已经站满了群众。她向转移群众的村干部询问,想证实一下,到底啥情况?村干部告诉朱女士,镇政府工作人员正在去往安沟水库的路上,让朱女士先往高处转移,等查明情况再回电。

“后来维护避险点秩序的工作人员反馈情况说,安沟水库一切正常,这股洪水是多股滑坡水汇集在一起形成的,让大家别恐慌!镇政府已经组织工作人员在一线转移群众到安全点,同时疏通河道减小灾情,确保安全。”夜里3点了,大家都不敢睡,也睡不下,警笛声不绝于耳,“我们都暂时安全了,但抗洪抢险的工作人员都还在最危险的地方。”朱女士担心地说。

7月21日,水势小了,朱女士和家人回到了家中。店里的污泥踩下去已经埋脚,距地面一米以下的货物也无一幸免,满目狼藉,然而家人却相互鼓劲:“一家人安安全全的比啥都强,这些东西都是小事!”

“在接下来的清扫阶段,幸好有党员志愿者帮忙,有爱心人士关键时刻贡献铲车助力。这几天,看到了谁是危险中挡在我们前面的守护者,明白了谁是洪水中最美的逆行人。”朱女士疲惫却又感动着。


帮助群众清理淤泥

2 洪水中他徒步前行

7月20日凌晨2点,寄料镇的暴雨下得越来越急,寄料镇党委书记高项冰一夜未眠,当听到外面的雨下得更大时,他决定连夜再到各个防汛点去察看一遍。

“那是20号的凌晨2点多,高书记把我给叫了起来,开车和他一起到西安沟水库、炉沟河沿岸和各个防汛点察看情况,当时雨下得正大,我们是先到的西安沟水库。”寄料镇工作人员韩立科回忆洪水来前的夜里。

20日早上7点半左右,高项冰在巡查的途中收到信息,寄料镇纸坊桥有一处电线杆因暴雨和洪水倒塌存在安全隐患,他决定直接到现场去察看情况。到纸坊桥要经过寄料镇区,高项冰的车辆刚到镇区时,街上的水流还不算太大,当行驶到镇区街道中心时洪水逐渐变大,车子也走不动了只能停在路中间,这时一股洪流冲着一辆黑色现代轿车奔涌而下。

“因为我们的车子当时走不动了,上面突然又冲下来一辆黑色轿车,直接撞到了我们车上,把我们的车撞出了十几米远才停下来。等车停下来,高书记也不顾洪水有多大,就直接下车蹚着水到沿街商铺提醒群众赶紧撤离。”韩立科告诉记者。

7月26日下午,记者在寄料镇党委政府见到高项冰时,他刚接待完一位受灾来访群众。他告诉记者:“之前根本没有想到水会来得那么大、那么急,当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赶快让群众撤离,完全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安全。”

据高项冰介绍:当时的水已经有大腿深了,估计有80公分以上,而且水流很急,如果不借助街边的树木或建筑物,很可能会被洪水冲倒。他沿街提醒群众安全撤离的同时,还多次用手机想与镇政府其他工作人员取得联系,但当时通信中断,信息和情况根本发送不出去。为了能尽快组织一支突击队,前往炉沟河沿岸的居民区抓紧时间撤离群众,他也不敢稍作休息,只能沿着街道不断寻找可以借力的物体向镇政府方向走。

“我沿街顶着水流,边走边提醒群众撤离,平时5分钟的路程当天走了将近半个小时。”高项冰回忆说。

据了解,在暴雨和洪水到来前期,寄料镇政府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各隐患点的群众都已经提前转移到安全点,只有极个别群众为了抢救个人财物有所损伤。目前,寄料镇已组织了20多台大型工程机械,400多人,正全天在各村的路段施工,已打通了全镇所有村庄的通村道路,正在对所有受灾群众进行全方位地排查和救助。同时,该镇还对全镇通水、通电、通路、通信号的灾后恢复工作加紧施工,清理镇区环境,对全镇受灾点进行消杀,为下一步重建家园打好基础。

3 雨夜里的救人事迹

在洪水中,寄料镇炉沟村党支部书记樊起名“铲车救人”的事迹,得到了广大村民和网友的一致称赞。7月26日,记者来到寄料镇炉沟村时,樊起名正在组织铲车清理河道冲下来的泥石和杂物。说起救人事件,他不假思索地说:“这都没什么,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名共产党员,危险面前我应该冲锋在前,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据樊起名介绍,7月20日凌晨2点左右,暴雨下得特别大,把村中的炉沟河都给灌满了,因为镇政府提前也有预案和部署,所以他就想开着铲车给河道再疏通一下,让洪水赶紧流下去。“当时雨下得太大了,水往上卷着浪都已经漫到河边的道路上了。正好看见石板坡那有亮灯在晃,像是在求救,我也顾不上别的,开着铲车就过去了!”樊起名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12岁的李佩阳是樊起名解救的村民之一,她告诉记者,当晚2点多的时候,父亲李延超打来电话告诉她,外面雨下得太大了,河里发了洪水,让她和妹妹赶紧转移到门口爷爷的屋里和爷爷待在一起等待救援,父亲正在往家里赶。

“我2点多给樊书记打电话的时候,想让他到家里去看看,毕竟是两个孩子和一个老人没有什么自救能力,当时听声音他已经开着铲车在救人了。”李延超说。

“我当时正在解救他们这一排的第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80岁的老人和一对父女。铲车只能停在路边,下面太深不敢下去,当时有好几名村干部、村民和我一起在现场营救。我开着铲车,有两个村民蹚着水过去把老人背了过来放在铲车斗里。”樊起名讲述当时的惊险时刻。

“快来救救我们,水马上要淹住了!”一名村民呼救的时候都已经被淋得话语哆嗦了。樊起名一边安慰着他们,一边用铲车不停地转移群众。“刚把这一户三人解救出来不到十分钟,前三间房屋就倒塌了。越是这时候,我们几个人越是紧张,也顾不上自己的安全了,李延超家里的三人还在门口等着呢。”樊起名和两名群众又再次蹚水走向危险地带。“我当时开的铲车有点小,来回三次才把人全都转移到安全地带。不过这也算幸运的了,总归是把人都救出来了。”樊起名现在想想都后怕。

“等救完人水流也变得更大,铲车也走不动了,水流还把铲车的玻璃给打碎了。”为了自己不被困在这里,樊起名和两名村民把铲车丢在路边,弃车爬坡才脱离了危险。脱险后的樊起名并没有躲在安全地方休息,而是又到村中心组织村干部赶紧转移群众。

据了解,当天晚上,樊起名和几名村干部以及村民共冒险救援了10名村民,安全转移群众100多人。

21日,洪水退却,炉沟村却成了一座孤岛,道路被毁,电力中断,信号全无,孤岛里的受灾群众家被冲了、食物被泡了,断电断水断粮断信号,救灾物资迫在眉睫。然而山路弯弯,湿滑泥泞,布满了滚石断木,临近悬崖的一层地基已被山洪掏空,随时可能有垮塌的危险,凭着幸存的车辆也根本无法驶出。“就是走也得走出去,大多是老人孩子,咱能顶住,他们顶不住饿呀,不能受完惊再受饿!”樊起名带着村“两委”会及村里为数不多的劳力,积极开展自救,打通道路。他们在努力往外攻的同时,镇党委政府也没有忘记他们,也在组织挖机、铲车全力往里打通道路。21日晚8点,第一批救灾物资成功送入炉沟村,看到车的灯光,看到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有的老人喜极而泣,因为他们找到了安全感,他们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

灾后重建是一场硬仗,说完樊起名又马不停蹄走到河道施工现场,指挥机械清理河道、抢修道路,他要带领村“两委”,构筑起一道冲不垮、压不倒的坚固堡垒,守护着炉沟村百姓内心和现实的双重“安全感”。

4 洪水后的大爱家园

灾后消毒


社会爱心捐助

如今洪水已经退去,但是它却在寄料这个曾经热闹的小镇上留下了沉痛的一笔,满街泥泞、满目疮痍,道路、桥梁全部被毁,信号、电力全部中断,马路上布满了滚石断木,成堆的车辆被洪水冲撞在了一起,千疮百孔,令人心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爱心捐助、志愿群众,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各界人士汇聚在寄料这个小镇上,用温暖和爱治疗着寄料所受的创伤。

“现在乡里正是作难的时候,俺能出力就出把力,干别的咱也不会啥,但有的是力气,搬搬卸卸这活儿,俺都能干!”7月25日,在寄料镇政府大院里,来自该镇竹园村的义务志愿者李鹏举刚搬完一批援助物资,脖子上挂着毛巾一边擦汗一边说道。“俺村跟我一道来的,还有七八个,路被冲了,摩托车也被淹了,俺几个早上6点多就开始从家蹬着车子出发!”当问及李鹏举家里的受灾情况时,他说:“就门前的护坡冲塌了,那都是小事,随后再说!”李鹏举一句“小事”就把家里的受灾情况给回复了。

话音刚落,又一辆爱心捐助物资车驶进了政府大院。“男的搬两件,女的搬一件。”李鹏举赶紧小跑过去,帮忙卸运爱心物资,而像他一样的志愿者,这两天在寄料镇数不胜数。脖子里挂着毛巾,下雨时用来擦雨,天晴时用来擦汗。在天灾面前,人们显得那么渺小,然而人心齐泰山移,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寄料镇干群勠力同心,又显得如此强大。

接近中午,在镇政府机关餐厅里,志愿者张红霞正带领4个义务志愿者准备着中午饭。“不能让咱这几百号人出真大力,再天天吃方便面应付啊!我就组织村里家受灾轻的妇女们,来乡里做做饭。”张红霞一边说着,一边剥着葱。“妇女们别的不擅长,做做饭这忙还是能帮嘞!”

在这点点志愿红中,还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们,尤为显眼。“知道孩子们小,帮不了啥忙,但是搬点小件,给休息的志愿者们送点水,这活儿都能干,得让他们从小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懂得奉献,忠党爱国,要有爱心。”一位爱心人士在捐助过爱心物资后,带着孩子留下当志愿者。而此次,他也给孩子上了一节最为生动的爱国教育课。

“我是在网络上看到寄料镇受灾了,就赶紧从学校赶了回来,我爸爸在寄料上班,他已经5天没有回家了,寄料受难,作为寄料的家人,我有义务来帮忙!”大学生志愿者张镓祥说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和升华。

不仅仅这些,在受灾重的群众家里,在泥泞的马路上,在信号全无、断水断电的山村里,都有那抹志愿红在点点闪烁,凝聚着力量,彰显着大爱。

7月26日上午,感人的一幕发生在汝阳县小店镇的一个寄料镇受灾募捐点,一位拾荒老人从兜里掏出仅有的2元,塞进了爱心人士的手里……

“寄料人这回受难了,我得帮帮,这是我今天早上卖瓶子的两块,我老了,不去了,你们替我捎去!”一名约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小店镇爱心人士自发组织的募捐点说道。她身子瘦弱,步伐看起来颤巍巍的,脖子里还挂着一条毛巾。“您的心意,我们一定给寄料人民传达去,但是这钱,您就留着花吧,这2块钱,您挣着也老不容易!”工作人员忙拒绝着。

面对募捐人员的连连拒绝,老人只好把钱收下,离开了募捐点。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天下午4点多的时候,老人抱着一个西瓜再次来到募捐点。“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这个西瓜带去,哪怕给那儿的孩子们解解渴,多少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当募捐人员问起老人的姓名时,老人连连摆手,“不用不用了,就一个西瓜,不值提!”老人一边摆手,一边往回走。看着老人的背影,郭女士在西瓜上标下“爱心老人”。

“后来还是听附近的商户说,老人常年都在附近拾破烂,经常看见她兜里用塑料袋裹个馍,饿了就吃两口,这西瓜估计她自己平时都舍不得买来吃!”在寄料镇机关院内,郭女士把爱心老人的西瓜递给工作人员时,无比动容地说道。“她好像很累的样子,看着她的背影,我就想哭,现在2块钱根本买不住一个西瓜,她上午走后肯定是又去拾瓶子了。”说到这里,郭女士已经哽咽了。

洪水无情人有情,大灾面前有大爱。相信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援,寄料镇人民一定能够渡过难关,重建美好家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