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风穴寺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8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7-19

诗话风穴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汝州风穴寺,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更是一座诗歌之寺,一座文化之寺。

风穴寺素为文人心仪之处。唐代王维、岑参、刘禹锡、元稹等均在此留下诗作。唐代汝州本土的诗人刘希夷笔下的风穴寺,当是风穴寺最本真的写照。

风穴寺文风昌盛的文化标志,是明清时期由风穴寺文僧和汝州文人共同创办的“汝上莲社”文学社。“汝上”是汝州的古称,最早出现在《春秋》:冶铁汝上;“莲社”是佛教专用名,特指结社提倡念佛的组织。“汝上莲社”是僧俗文友结成的“诗社”,从明清留下的诗文看,很少涉及念佛的成分,更多的是僧俗文友的唱和。

风穴寺的美,用任何诗句形容都不为过;风穴寺的美,都在古人的诗歌和故事里。

如今,人已不是当年的人,水也不是当年的水,古寺犹在,在红墙碧瓦,飞檐斗拱,古色古香中向游人诉说着久远的诗意。

古寺清幽、宜人,确是自省、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正所谓:只要心中无一物,何处不是风穴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王维(唐)

建寺以来,历朝历代都有文人骚客在这里吟诵,但相对而言,唐代诗人王维不仅个人名气大,而且这首诗作也颇具代表性。

风穴寺景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距城区9公里处,包括千年古刹风穴寺、塔林、夷园和风穴寺森林公园,是中原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后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重修与扩建。风穴寺总面积约50余亩,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风穴寺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北齐,距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当时满山野花,芳香郁积,故名香积寺。又因寺北山峰林立,峥嵘奇秀,故名千峰寺。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风穴寺因寺东之山有大小风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多变多姿。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逦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有“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风穴寺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佛寺,因寺东之山有大小风穴洞而得名。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逦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径通幽处”的诗情画意。寺院群山怀抱,北有紫霄峰,侧有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石榴峰等九条山脉逶迤相连,朝向寺院,有“九龙朝风穴,连台见古刹”之誉。寺内殿、阁、楼、台140余间,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多变多姿,集中秀丽。

风穴寺有珍珠帘、大慈泉、锦屏风、吴公洞、望州亭、玩月台、升仙桥、悬钟阁等八大景;有小龙门、石龙头、活凤尾、东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和冬暖、夏凉的三十六福地。风穴寺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物和建筑,被专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其中最完整的三个建筑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这三个建筑被称作是风穴寺的三大国宝。

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涟漪亭是河南仅有的明代双层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中国第三大塔林。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和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

风穴寺峰峦秀拔,苍柏叠翠,清泉侧流,风景如画;宝塔高耸,殿阁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朴,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在唐诗三百首里非常有名:“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现在很多的唐诗选本都要选这首诗。可是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这个寺庙的建筑。如果去读同时代的其他一些诗歌,读上一两百首,会发现所有诗人写到寺庙时都谈到了寺庙的建筑、壁画等,以激起人们向佛的心理。而再看王维的这首诗,完全没有谈到寺庙建筑物质的存在,完全是空的。如果不去深刻领悟,许多人都不会明白王维的妙处。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王维的本意,特录今人译本如下: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嵩岳闻笙·刘希夷(唐)

若以诗歌的名义解析风穴寺,唐代汝州本土诗人刘希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刘希夷(约651—约678年),字延芝(一作庭芝),河南汝州人,初唐诗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他25岁中进士,一生短暂而充满风波。诗作传世者甚少,以《代悲白头吟》著称。

他的一生,一首《代悲白头翁》足可说明。《代悲白头翁》中著名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经问世,煞是惊艳。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有关刘希夷的生平,其实很难说清,不仅生于哪一年不详,而且死于什么时候也说不清。史书的记载也少得可怜,《旧唐书·乔知之传》有寥寥数语:“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死时年未三十”。

刘希夷25岁就中了进士,起点很高。唐代科举考试盛行,每年参加进士科考的都有一两千人,但考中的只有30人左右,故中进士很是荣耀。由于竞争激烈,不少人都得多次参加考试,等到中了进士,年龄也老大不小了。如白居易,考中进士时已经28岁了,但在当年录取的17名进士中却是最小的。与这些人相比,刘希夷的科考之路是顺利的。

按理说,考中进士便意味着前面是康庄大道,前程将一帆风顺不可限量,但刘希夷却没这福分,这实在是无比吊诡。

如果从外貌上看,刘希夷“美姿容”,绝对应该是个帅哥,更何况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可谓是“内外兼修”。拥有这样的资本,刘希夷自然不会浪费。在崇尚开放追求个性的唐代,刘帅哥谈笑风生,花蝴蝶一样游走于女人堆里,自然游刃有余。

按照大唐帝国对官员的管理条例,若是私生活糜烂、行为不检点的话,是不得参加进士考试的,就算通过了考试,也是很难通过吏部考核。即便通过吏部考核,也不会给这些人颁发任命书的。所以,虽然通过了进士考试,但因生活放浪,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虽然仕途上没有什么建树,但这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刘希夷的心情。他爱喝酒,据说能连续作战数斗不醉。他还擅长弹琵琶,是个不折不扣的琵琶发烧友。而琵琶这种外来乐器,有着与其他古老乐器不同的音色,恰恰能表达出怀古思乡、感怀身世的沧桑感,听来让人心酸耳热,心魄俱动。

他的《嵩岳闻笙》这首诗描写笙乐艺术,正如他的喜爱乐器,开创了唐诗写音乐的先河。它抓住了盛唐诗人的想象力,不久就成为一种独立的现成主题,并采摭了音乐诗的许多惯例。

夜深人静,明月高挂,刘希夷怀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五指上下舞动,就像用笔写诗一样,表达着自己最真切的情感。

根据他的一生遭遇,作者怀着一种痛惜的心情,也班门弄斧,拟诗一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惜惜婉婉庭芝美,婉婉惜惜希夷公。

凄凄冷冷魂归处,冷冷凄凄夷园情。

觅觅寻寻伤心地,寻寻觅觅“白头翁”。

凉吹疏林散暑气,渺然秋色远天分。出郊车马迷烟树,到顶衫芒入翠云。放酒正宜泉涧洒,流簧忽傍薜萝闻。君无讶回西照,宿莽残碑有汉文。———游风穴寺作·刘觐文(明)

吟诵风穴寺的诗文灿若星河,为何将这首不太有名的明诗专做收录解析,因为它决定着风穴寺最初由来。

这首诗写的虽然还算工整,但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朗朗上口,因此,想读几遍就把它背会,有点难度。不过,我们无须对诗作本身太在意,重点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话:“宿莽残碑有汉文”。

刘觐文(1570~1607年),字叔熙,丹徒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后补直隶州汝州知州,到任后,对百姓繁重的苛捐杂税,该清的清,该免的免,又以法律制服了当地强横的豪绅以及地方官吏,百姓无不称颂。汝州自古无城,刘觐文视事后,搜集得各类抵押品及罚金等计银7000余两,延工筑城,日夜劳作,不到一个月,汝州城建成,他将全部收入来源和支出公告上墙,分厘不差。由于政绩卓异,被提升为礼部主司员外郎。刘觐文还是个清官,万历三十五年,他在赴任山东途中去世,死后囊无余资,入葬困难,靠同年凑聚,才得以解决成殓费用。在他任过职的开州、汝州,老百姓为他立有生祠,闻其病逝,扶老携幼自动到祠中悼念。

《汝州市志》说风穴寺“始建于北魏”,但事实上,目前并未发现有可靠文献记载风穴寺的创建年代,清康熙年间汝州名士任枫在其编撰的《风穴志略·营建》中说:“风穴寺,本号千峰白云禅院,郡先达白檀云:斯山出云,云气晓暮咸白,故名。曰风穴,以山行也。其创始未详。按诸碑铭所载,或曰昉自元魏,或曰元魏时重修,或曰鼎建自唐,言人人殊。”目前,文物界对风穴寺的创建年代主要有三种观点:

始建于汉代说。明万历年间,郡守刘觐文在游览风穴寺之后,写下诗作《游风穴寺作》,由此可知当时的风穴寺尚有汉碑遗存。清乾隆年间,风穴寺住持释海月有诗《默庵先生过访诗次韵》,诗云:“塔登岫顶摩唐碣,寺数残碑记汉朝。”这句诗说明,释海月当时在风穴寺亲眼见到过寺内保存的不止一块汉代碑碣。明代的刘觐文、清代的释海月,在自己的诗作中都提到了亲眼所见的风穴寺汉代碑碣,为“风穴寺建于汉代说”提供了比较有力的佐证。清乾隆年间,汝州名士屈启贤编撰的《风穴续志》说:“寺肇于汉,盛于唐。为临济下四世沼祖道场,南北称祖庭焉。”罗哲文先生认为风穴寺“历史非常久远,相传汉代已有,重建于北魏”。学者常法亮先生借助周详的考证,认为风穴寺“肇于汉,盛于唐”的说法毋庸置疑,并推断其始创时间当在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工程尚未完工即遭“董卓之乱”而毁灭。风穴寺之所以缺少确切的肇造纪年,盖与当时并未完工有关。

始建于北魏说。支持这一说法的论据较丰,如风穴寺内现存最早的碑碣———立于五代时期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铭载:“风穴禅院,汝郛之北,嵩少之南,路广由旬,地安窣堵。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卫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明正德元年(1506年)修编的《汝州志》载:“白云寺俗称风穴寺,在州东北二十里风穴山内,始于后魏,再兴于隋唐。”目前立于风穴寺毗卢殿月台下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汝州千峰白云寺重修毗卢殿记》碑文载:“白云寺去州二十里,俗呼曰风穴。创自后魏,修造历隋、唐、而宋、而元,以迄于今。”认同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新修编的《汝州市志》也取此说。

始建于唐代说。清雍正年间修编的《河南通志》认为风穴寺系“唐大中初创建”,唐大中年间,即公元847年至859年。学者荆三林在为《风穴寺文史荟萃》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先批驳了《河南通志》的说法,继而指出“北魏时该址无寺”,然后以贞禅师塔(七祖塔)塔铭为依据,认为“在贞禅师生前,此地无寺”“足证在唐开元间此地尚无寺院建筑”,其结论是风穴寺的创始年代只能是在贞禅师塔落成以后。1983年修缮七祖塔时发现的唐开元十六年三月所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碑等文物已经直接否定了《河南通志》对风穴寺始建年代的论断。至于荆三林的观点,由于缺乏有力论据,也不为多数人认同。

但是,无论风穴寺的历史源头起于何时,众多文献、实物已经足证风穴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建筑精美、价值巨大的佛教古寺,在宗教、建筑、旅游等文化领域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这座中原名刹历经岁月沧桑、历史风云,几经兴衰,明代万历年间,风穴寺香火兴盛,寺僧超千人,寺产土地超两千亩,殿堂禅舍三百五十多间。明末战乱,香火衰微。清顺治年间逐渐恢复,康熙以后日渐繁盛,此地“万柏参天,苍翠欲滴,塔影沉沉,诸峰如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峰峦秀拔,甲于西京”(据清《汝州志》),清末渐衰,民国时期更是因战乱侵扰,佛事、建筑、古木等遭到破坏。幸运的是,风穴寺隐居深山,“文革”期间暂归部队医院使用,所以劫波渡尽,寺院内外仍遗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殿、台、阁、塔、碑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的长河,我们一代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截,当我们站在具有1800年历史的风穴寺面前,足以见证自己的渺小。

风穴寺永远矗立在那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触摸,去感悟。走进风穴寺,去看看古代人的智慧,感受下他们的虔诚,足以让现代人浮躁的心静一静。

诗话风穴寺,就要以诗的形式和名义去贯穿。就以现代诗人袁文章的诗作为结尾吧。

够疏狂。只要翻过《诗经》,

就可成为第十六国风。

可惜它打开了太多禁忌,

更兼抚摸几棵带发修行的花木。

才被佛祖点穴,带至山门。

———风穴寺的风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晓伟 图 杨德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