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立临汝中学的红色故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8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7-15

省立临汝中学的红色故事

文/图尚自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河南省立临汝中学,又名省立临汝十中,是河南在清末民国初设立的十四所省办初级中学之一,校址在今汝州城望嵩小校一带。学校经费由省直拨,教师由省教育厅统配,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来自老汝州辖地及周边县。

学校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影响,多任校长是开明人士,学校管理比较开放,容许各种思想并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学校的学生中秘密传阅着许多政府禁看的进步书刊,诸如《大众》《风雨》《人生》《解放周刊》《读书生活》和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校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抗日战争时期,省立临汝中学成为宣传抗日的重要窗口,培养了大批进步学生。这里成立了汝州地域最早的党组织,助推了汝州私立汝阳中学、省立棉校、临汝师范、豫西高中及周边县党组织的发展。这里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干部,还为延安抗大输送了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后来成为党的骨干力量,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省立临汝中学的沿革

原来省立临汝中学的大门

明清时期,汝州为直隶州,辖鲁山、宝丰、郏县、伊阳(今汝阳)四县。清末经过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与西方教育的差距,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要求地方仿西方教育设立学堂。在普通中学教育方面,河南按要求在府州所在地各设立省管中学一所,汝州就将最好的州学汝阳书院改为汝州中学堂,除四书五经外,仿洋学堂开设了新的课目。1913年,民国政府同意河南取消府州的建议,省下改为四道管理,汝州直隶州改为临汝县。

1919年,改汝州中学堂为临汝中学。1921年5月16日,河南省政府下文正式确立十四所省立中学,临汝中学正式改为省立临汝第十中学。1934年,因省立中学增多,省政府下文将省立临汝第十中学改为河南省立临汝初级中学,但人们仍习惯称为省立临汝十中。1941年附设简师科,培养小学教师。1943年增设高中部,发展成为完全中学,始名省立临汝中学。1944年,临汝被日本占领,学校集体徒步穿越敌占区,到淅川复课,有初中六个班、高中两个班。日本投降后回汝州复课。

成立党组织

张有奇是汝阳县人,1931年考入省立临汝十中。他在校期间,受到左翼文化运动和大城市学潮的影响,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1932年,他经同乡李林川、王照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共洛阳县委派翟盘石对张有奇进行了当前形势、党的知识和如何进行秘密工作的教育。张有奇在翟盘石的帮助下,在省立临汝中学的学生中进行马列主义宣传,发展中共党员。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有6名同学具备了成为共产党员的条件,经上级批准发展为党员,在汝州城西的报恩寺秘密举行了宣誓仪式。

1933年5月,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地委)研究决定,建立中共河南省立临汝十中支部委员会。支部共有7名党员,分别是汝阳县的张有奇、李贵韶、高矗,临汝县的范明智,宝丰县的王朝俊、刘继光,郏县的王振东,张有奇任书记。支部受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地委)领导,由张有奇与洛阳共产党员李林川秘密联系。这是汝州及周边县区中较早成立的党组织。

“驱全留王”

当时,省立临汝中学校长是王福由(字天如),治校严谨,办事公道,不畏权贵,对学生思想比较宽容,在师生心目中,他既是品绩兼优的学者,又是严慈相济的师长。由于他在招生中坚持以优取人、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些权贵,1935年春,省教育厅决定将他调离,任命刚刚视察过该校的省教育督学全国体任校长。王福由校长在学生大会上宣布了省教育厅的决定和介绍了新校长后,会场一片哗然。会后,师生相互串联,阻止新校长上任。

学校党组织决定借“驱全留王”的大好机会发动学潮。教师雷育斋、杜一梓、邢国选、张子步、周法曾幕后策划,党员王振东和进步学生王化宇、马庆森、刘守礼组织联络,学生杨昌、刘波涛统率队伍,学生张中正、何善性、樊长庆等将全国体捆绑起来押往临汝县政府,一路高呼“打倒全国体,挽留王福由”的口号,全国体被迫辞职。临汝县县长崔友寒以“煽动学生闹事”罪,逮捕了杨昌、刘守礼、马庆森、张中正、何善性、樊长庆、丁勇、肖道兴、李兴邦、王保林、刘波涛等17名学生,关押40天之久。后省主席刘峙称学生是受了地下党的蒙蔽,学生无罪,并亲自到狱中看望学生,勉励学生们好好读书,报效国家。获释后,刘继光和王振东介绍马庆森、刘守礼、张同鹤、杨昌加入了党组织,在报恩寺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

省立临汝中学学潮赶走了新校长,加强了师生关系,为革命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革命的贡献

省立临汝中学学生在城区桃花园

党的组织在省立临汝中学培养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有奇从省立临汝中学毕业后,在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负责党的秘密支部工作。1938年夏,他在国统区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汝阳工委委员、区委书记。1940年秋到抗战结束,历任中共涡阳县涡南地区秘密党组织负责人,涡北抗联民政科长、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夏邑县委副书记、代书记,鹿(邑)亳(县)太(和)县委书记,亳县县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亳县县委书记,阜阳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54年担任阜阳地区行署专员,“文革”前后先后担任芜湖、宿县地委副书记、专员,六安、安庆地委副书记,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等职,1985年离休,2002年去世。

杜善行,汝州中大街人。他省立临汝中学毕业后,考入洛阳师范学校,1938年1月,经洛阳同学陈清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中共豫西特委吴芝圃派杜善行回临汝开展革命工作。杜善行回临汝后任留王店小学校长,以教书为名,秘密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发展王朝栋、李广兴、于书策、王凤娥(王朝栋之妹)、陈云霞(杜善行的爱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河南省委派何启光到临汝建立地下党组织,在杜善行家召开了中共临汝县委成立大会,何启光任书记,王朝栋任组织委员,杜善行任统战委员,同时成立临汝地委,何启光任地委书记兼组织委员。1939年春,杜善行安排从延安转来的党员李书田、王正飞、朱洪文,从叶县、偃师转来的地下党员徐步斗、韩书莆、曲智化,在焦村小学任教,大大加强了汝州的革命力量。为了开展游击战争,还在焦村建立了武装小组。1939年6月,临汝地委在杜善行家举办了第一期党员培训班,杜善行等10多名党员参加了培训。之后,临汝县委成立了临汝中学、焦村、半扎、棉校、庙下、纸坊6个支部,杜善行任焦村支部书记。“竹沟事变”后,省委书记刘子久从竹沟回洛阳途中路过汝州,要求临汝地委转入地下活动,或撤往苏区。1940年2月,何启光因暴露身份,由王子平接替他的工作。二人在杜善行家中办理了交接手续,之后何启光带领部分党员赴豫皖苏区。1940年5月,杜善行到巩县魏凤楼部组织新兵,任新兵团上尉副官,3个月后回汝州。1943年,国民政府临汝县县长左宗濂接到密电,让逮捕杜善行,杜善行闻讯撤往长葛县,继续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王朝栋,汝州城黉学口人。省立临汝中学毕业后,经杜善行介绍到留王店小学任教,并经杜善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王朝栋受聘到蟒川乡半扎村民权小学任教,先后发展樊长祥、王东赢、武清理等学生入党,3人后考入省立临汝中学,在省立临汝中学建立了党支部。1939年2月,临汝地委和临汝县委成立,王朝栋任临汝县委组织委员(部长)。同年临汝县委成立了6个支部,王朝栋任半扎党支部书记,武清理任省立临汝中学党支部书记。1939年5月,王朝栋参加竹沟党校学习,7月回临汝工作。1940年临汝党组织进行了转移,王朝栋安排新任地委书记王子平和他的爱人到杨楼乡杨楼村小学教书。1941年秋,王朝栋报考洛阳邮局招工考试,被录取,以此为掩护继续开展活动。

刘波涛是汝州人,1936年7月从省立临汝中学毕业后,任蟒川乡联保主任。1938年8月,经党组织介绍,与胡克慎等6名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在洛川抗大编入四期六大队三支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年底转入延安抗大,编入第五期三大队二支队学习。在大生产运动中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1944年9月随皮徐支队回到家乡临汝在大峪抗日根据地负责临汝境内的统战工作,筹建临汝抗日政权。1945年10月,随军南下桐柏山。1947年2月,他和妻子丁岐(山西高平人)奉命到豫东开辟新的解放区,被任命为沈(丘)鹿(邑)淮(阳)中心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丁岐任郸城区委书记。同年3月,中心县委驻地被国民党部队袭击,刘波涛在率队突围中壮烈牺牲。丁岐突围时受重伤,后藏于群众家中,不久因叛徒出卖被捕,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郸城人民将他们夫妻的遗骨移葬在新建的烈士陵园中。

马云涛,汝州市米庙镇安庄村人,1934年8月转入省立临汝中学学习,其间经历“驱全留王”事件。1938年8月,经地下党员雷明介绍,与同学范景明、王华育赴延安上抗大,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起,先后任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政治处组织干事,抗大四分校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新四军第四师雪枫大学政治部组织保卫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华东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十五团副政治委员、第三高级步校二大队副政治委员。1959年4月起,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三部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四川省七机局局长、陕西省七机局局长。1981年4月起,先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政治部主任、在航天工业部政治部主任。1984年10月,在航天工业部建立后的首次庆功大会上,马云涛总结提出了航天工业的7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万无一失,勇攀高峰,锐意改革,为人民服务。后来在此基础上,航天工业部党组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二十四字航天精神。他于1986年6月离休,2019年5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范景明,汝州紫云路街道吴洼村人,1915年生。1929年考入省立临汝中学,毕业后相继在滕店、余堂小学当教师,在纸坊街小学任校长。1938年8月赴延安投身革命,先在联北公学学习政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军事,毕业后被分配到120师工作,参加过百团大战和解放包头、三打运城、攻克太原、解放兰州等战役。1952年入朝作战,任二师五团团长、师副参谋长。1953年奉命回北京组建第一坦克军的三个坦克团,任副军长。1966年任武汉军区装甲兵主任、炮兵副司令员。获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69年任焦枝铁路常务副指挥长,1970年调任襄渝铁路副指挥长。1972年任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1978年离休,2007年去世。

胡克慎,汝州王寨乡胡庄人,省立临汝中学进步学生,1938年曾掩护地下共产党员杨福堂全家安全转移,同年8月,经地下党员雷鸣介绍,同刘波涛赴延安抗大学习,曾任地委秘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师政治部主任,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被评为劳动模范。北平和平解放时,奉命接收傅作义的通讯团。1951年12月受命赴朝作战,任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17师政治部负责人兼前线指挥所党委书记,参加了著名的反绞杀战役。1958年,由空军转业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办公室主任。1982年12月18日,从正厅级干部岗位离休。2005年4月8日,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享年88岁,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葛洛(1920~1994年),汝阳县人。1935年秋考入省立临汝中学,参加了读书会等进步活动。1938年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伊阳县抗战工作团。同年秋,他被中共地下党送往陕北抗大学习,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中原野战军随军记者,1948年在二野政治部任《人民战士报》编辑。1949年任重庆军管会文艺处长。1952年参加作家赴朝创作组,次年回国任《人民文学》主编、《诗刊》副主编。1979年以来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常务书记、《小说选刊》主编等职务。长期以来,葛洛身负领导职务,勤恳认真,诲人不倦,团结广大作家,扶持文学新人,被誉为“文学育花人”。

著名作家黎辛,原名郭有勇,汝州临汝镇人。省立临汝中学毕业后,于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二野随军记者,中南局《长江日报》创办者、副总编辑,局宣传部新闻出版处文艺处副处长、处长兼中南大行政区文化局代局长、代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肃反领导小组成员、审干委员会牵头人,中宣部党委副书记。1960年后任广东省作协创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恢复小组”(起党组作用)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外联部主任,中宣部文艺局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著有《书与电影评介》《怎样写特写》《深入开展抗美援朝的创作运动》《西瓜兄弟》,其中《西瓜兄弟》入选小学课本。

刘波涛烈士

1964年,马云涛在劳模会上讲话

保护、帮助共产党员

汝州地处襄(樊)洛(阳)、宛(南阳)洛、许(昌)洛、临(汝)登(封)古道,对南北共产党组织联系很重要,因此党组织就派了地下党员在学校工作,利用合法身份掩护过往的同志。“竹沟事变”、中原突围等事件后,许多革命同志投亲靠友继续进行活动,省立临汝中学的革命同志以介绍工作或以朋友身份借宿等形式,掩护了许多革命同志。

张宗阳是唐河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任省立临汝中学校长,虽不是党员,却是支持革命的进步人士。他的堂弟张晓初是地下党员,经他介绍到临汝第一小学任教一年,利用教师身份掩护开展活动。张晓初在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教育厅文化教育处处长。省立临汝中学校长总务马浩卿同志早年参加革命活动,与省内外许多革命同志有联系。

张旺午是泌阳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豫南中心县委书记、豫南地委书记、豫鄂边区粮食局局长、豫南专署专员。中原突围后,在马浩卿的帮助下,在汝州城西关以卖包子作掩护继续开展活动。后任陕南第4专署专员、第2野战军第12纵队供给部部长、江汉区第3专区专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财政厅厅长、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5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5年去世。

郭晓棠(1910~1969年),沁阳市紫陵镇西紫陵村人,河南大学毕业,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北平党组织派郭晓棠回河南寻找社会职业作掩护,重新开展革命工作。经省立临汝中学教师杜义梓(郭晓棠的河大同学)介绍到汝阳中学任教,以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从事秘密活动,宣传革命思想,组织进步团体,发展党团组织,撒播革命种子。郭晓棠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豫西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豫西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河南省委代理书记。

王晓舟是唐河县人,北京大学毕业后,回乡任县保安团团长。王润黎(1909~1989年)是王晓舟同乡,1928年就读于河南省南阳师范,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王润黎回唐河县源潭镇,说服王晓舟率领全团起义,并介绍王晓舟入党。1935年夏,王润黎与王晓舟来到北平,在通惠河边的一座古庙里创建了最早的高碑店短期小学。这一期间,王润黎曾策略地加入国民党,并以此为掩护。王晓舟到临汝中学以教书作掩护,与王润黎保持联系。王润黎多次辗转于解放区和国统区之间,有时贩运世界各国书籍到河南推销,购置药品和武器秘密运往解放区,并协助王晓舟在临汝、登封开采煤矿,积累资金资助革命活动。王润黎活动中路过临汝总是在省立临汝中学停留。两人注重发展和培养进步青年,并将他们输送到解放区。南阳开封女中学生王克然就是他们二人介绍到延安抗大学习的,新中国成立后,王克然在铁道部工作。解放战争期间,王晓舟在河南省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开封市副市长。王润黎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北水利厅工作。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河南省委机关所在地的确山县竹沟镇,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200多人被杀害。由于形势的恶化,豫西南地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的指示,先后将南召、镇平两中心县委改建为县委,领导干部易地调动,交流隐蔽。南阳“太红”地委委员李协民同志,经地下党安排在临汝中学隐蔽数月,后去了延安。李协民在新中国成立后任贵州省计委主任。

省立临汝中学学生合影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笔者查阅了大量文史和党史资料,对省立临汝中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了其建立党组织的时间、在汝州党建史上的地位、对共产党员的保护,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是突出和巨大的,无愧为汝州地域中国革命的典范。原载《河南日报农村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