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百年工业铸就“钢筋铁骨”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6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6-29

汝州:百年工业铸就“钢筋铁骨”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文 宋乐义/供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汝州市区梦想大道西段银河公司大院东侧,不显山不露水分布着一排穹顶的生产车间,走近古色古香的门头,“宋宫酒业”四个鎏金大字,让熟悉汝州发展历程的人们寻找到了一份记忆中的乡愁。

从1982年投产的临汝县酒厂到2009年汝州市宋宫酒厂关闭,再到2009年民营企业银河公司董事长石敏从政府接手宋宫酒厂无形资产,遵照“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净、工必细、储必久”的古训,将传统作坊式酿酒工艺情景再现,以作坊式恢复了宋宫酒的生产,在原来“宋宫”的基础上成功注册了“汝州老酒”“望嵩楼”“大阅楼”“临汝”等商标,使得“宋宫酒业”再度焕发新彩。

“宋宫酒业”的变革与发展,正是我市工业发展叫响“汝”字品牌的生动写照。

产业集聚区新貌

上篇 

国有集体企业从一穷二白到百花齐放

从1949年生产能力低下的手工作坊,到如今拥有高效率自动化生产车间的现代化企业;企业总产值由撤县建市之初的6.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近500亿元,并成功进入全省县域工业30强、中部百强县30强,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100年来,穿越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当中国奋力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时,汝州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试探摸索、风雨兼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点到群,一次次起跳,一次次蜕变,实现了从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震撼飞跃,筑牢了汝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新中国成立初期,汝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汝州历史上手工业较为发达。北宋、明、清时期已有炼铁、炼银等作坊。1936年,全县有私人手工业作坊278家。但是,直到临汝解放时,全县尚无一家现代工厂,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工业发展较快,先后建起县机械厂、县钢铁厂、县印刷厂、县食品厂等全民工业企业。特别是1978年后,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工业企业发展迅猛。1986年全县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44家。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1亿元。

1980年,乡镇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当时的尚庄乡政府凑了几万块钱,买来机器办起了针织厂,可女工用的缝纫机却无力购买。没办法,就动员乡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把家里的缝纫机搬来作为设备入股。这样她们既是员工,也是股东,一个月合下来能挣三四百元。

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像尚庄针织厂一样,全县几千家经济联合体,迅速发展起来。

1989年至2000年,汝州市工业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多数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优化重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全市以能源、冶金、建材、食品等优势产业为支柱的综合发展大工业格局已经形成,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至200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5个,其中国有(集体)企业44个,股份制企业11个。当年工业生产总值(不变价)完成17.9亿元,是1988年的2.9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0.2亿元,固定资产9.8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2.6倍和7.9倍,全市工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继1987年至1989年第一轮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1990年至1992年全市工业推行为期三年的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全民预算内企业的产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等指标核准基数,实行上缴利润包干,定死基数,亏损自补,超收全留,一定三年不变,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同时,这三年中,市火电厂第一台1.2万千瓦机组投产运行,市造纸总厂年产5000吨纸浆移地扩建,市苎麻厂、市化工厂、市棉纺厂、市制药厂等新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设计年产23万吨机焦,全省县级规模最大的煤焦化企业市焦化厂点火试产。汝州卷烟厂引进国际先进设备3000公斤制丝生产线移地技改扩建项目完成,年生产能力达20万大箱。199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比1989年的10.5亿元增长93%;市乡两级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6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分别比1989年的8299万元、3.7亿元增长15%和13.5%。

1989年前,市属企业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承包、租货、兼并、关闭等形式,调整企业组织结构。1993年至1996年,全市工业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为重点,普遍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加强全业管理)”和学习河北邯郸钢铁公司“模拟成本核算”等活动,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推进企业优化重组,增强企业内部活力,提高了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1996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5.9亿元,利税总额1.5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9%和15.3%。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行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对企业的劳动力计划、工资、人事、产品价格等全部放开,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相继组建市磊裕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汝州煤焦化集团公司、市万兴集团公司、市龙头马酒业集团公司、市物资集团公司等,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各企业以工资、人事、用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实行工效挂钩,减员增效,激发企业内部活力。汝州卷烟厂大兴办三产,精干和强主业,内部挖潜增效,1993年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利润48万元,比上年减亏1039万元,扭转长期政策性亏损局面。市化肥厂坚持自我积累发展,自筹资金改造不停步,提高了规模效益水平,1995年合成氨产量、产值、利润分比1989年增长28.6%、15%和73%。市磊裕公司1993年居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效益百佳之首。1996年市属预算内企业家家盈利无亏损。

1991年,市工艺美术汝瓷厂(后改为万兴公司)兼并市砖瓦厂。1993年市工具厂兼并市化工厂。同年,市宋宫酒厂兼并市玉米溶剂厂,市火电厂兼并郑州储运公司803仓库,市现代公司接管市药酒厂。1995年,汝州卷烟厂兼并市制药厂,市磊裕公司兼并市苎麻厂,市焦化厂(后改为汝州煤焦化集团公司)兼并市蜈窝煤矿和庇山煤矿。1996年,市供销社棉麻公司兼并市棉纺厂。

1958年的汝瓷产品

1959年1月20日临汝县寄料机械厂创造粉碎矿石机成功留念

汝州市工具厂


中篇“国退民进”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2021年6月24日上午7时许,在汝州市标北侧工行门口的实惠小吃店里,已经坐满了吃早餐的食客,甜丝丝的粥味和葱花油馍的浓香,混合着食客倍精神的谈笑,使这个片儿小店洋溢着初升朝阳般的欢快氛围。穿着白大褂的店主人陈伟和妻子忙着招呼每一位顾客。

陈伟曾是汝州市卷烟厂的一名职工,1996年下岗后,他和厂里的其他一些职工一样,经历了下岗的痛苦煎熬后,自谋职业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上个世纪90年代起,曾经生机勃勃的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面临着机构臃肿、转型困难、债务危机加重、产销不畅等巨大生存压力。

1994年,《河南日报》以《汝州出现“蛇吞象”奇观》为题,报道了民营汝州市铸钢厂兼并国营大型企业豫西煤机厂的事,在省内外引起震动,许多汝州人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汝州市铸钢厂订单多,急需扩大规模。但相距不远的国有企业豫西煤矿机械厂,却因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处于停产状态,大批员工急需安置。汝州市铸钢厂李留法提出大胆设想:能否‘吃掉它’?”76岁的郎广善清晰地回忆起“蛇吞象”的情形,时任汝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他,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这个建厂23年、曾经的‘正县级’单位,听说要被一家民营企业兼并,管理层急眼了,不干了。”

时任汝州市乡镇企业局企业科科长的孙春元说,“但汝州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很坚决,他们撤掉了豫西煤矿机械厂原来的领导班子,最终推动两家企业在1993年11月完成了兼并重组。”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1994年民营企业汝州市铸钢厂兼并平顶山市属地方国营企业豫西煤机厂(704厂)为标志,汝州市一批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盘活了大批乡办、村办、队办集体企业,迅速壮大自身规模。

1997年至2000年,全市工业在调整中优化发展,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在全市开展“企业改革年”活动,全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通过兼并、出售、破产等形式,一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相继推出国有序列,非公有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市巨龙淀粉厂1997年建厂,新上2条玉米淀粉生产线,年产玉米淀粉4万吨和系列副产品2万吨,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市梦想食品公司连续扩建,年产饼干150万箱,系列产品有10大系列6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和非洲、欧洲等5个国外市场。1999年,市铸钢厂兼并市磊裕公司,成立天瑞集团,接着又兼并市火电厂、市焦化厂、市热电厂等企业。市现代公司兼并市药酒厂和市化工总厂。市钢木家具厂、市沙发厂、市白铁制品厂等企业利用位居城区中心的地理优势,实施退二进三,整体开发房产。4年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1亿元增加到28.8亿元,增长37%;市乡两级独立核算业企业销售收从15.9亿元减少到10.2亿元,利税总额从1.5亿元减少到3516.4万元,分别下降64%和2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水泥、合成氨、淀粉等少数产品增加外,大部分产品产量下降。

伴随着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逐渐退出,汝州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支生力军,逐步登上汝州工业经济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能源电动车产销两旺


下篇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40年,留在记忆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数字,气势恢宏的篇章,更有一个个充满希望和梦想、饱含时代温度的传奇故事。

2021年6月24日上午,汝州市产业集聚区机绣产业园内,汝州百瑞纺织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上百个机头嗡嗡作响,14米长的布面上逐渐呈现出漂亮的花色图案。

2015年前,百瑞董事长闫素云还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纺织城”浙江绍兴柯桥打拼。当时,柯桥的机绣企业老板,汝州人占了半壁江山,在柯桥的汝州籍机绣熟练工达5万多人。

2015年年底,闫素云带领48家汝州籍机绣企业从绍兴柯桥返乡发展。短短三年时间,一二期厂房里,共进驻160家机绣企业、1300多条机绣生产线并全部投产运营,年产值达25亿元。

新时期,汝州在全省率先明确提出了“县域经济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

政府营造宽松的环境,企业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创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成为汝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河南巨龙生物是农民刘光在1997年创办的,初期以玉米淀粉粗加工为主。2008年刘光审时度势,进军生物氨基酸制造领域。几年后,巨龙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L-色氨酸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发达国家。

天瑞集团在全面关停并退出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的同时,逐渐转向文化旅游、“互联网+物流”产业,创新研发出“货运版滴滴”———大易物流平台,利用“无车承运”优越条件,发展跨界智慧物流,使“互联网+物流”成为天瑞集团继水泥、铸造、旅游产业之后的“第四大产业”。

2021年3月14日,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省第二批16个经开区之一。近年来,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遵循“产业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带动、创新驱动,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环保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机绣纺织、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格局。目前,区内有“四上”企业12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7家,2020年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完成264.3亿元。

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壮大,是我市工业经济迎来新时代的一个缩影。

《汝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在经济强市建设上,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顶山市平均水平,产业集聚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汝州工业正奋力续写建设现代化新汝州的壮丽篇章。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