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麦田千重浪群众饭碗香喷喷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6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6-28

汝州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

喜看麦田千重浪群众饭碗香喷喷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世纪六十年代,蟒川公社面粉厂生产面粉。

手工编织架子车围挡

上世纪七十年代,郭庄猪场的饲养员们配制“五香料”代饲。

现代奶牛养殖产业化

以前人们用镰刀割麦

如今小麦机械化作业

“我今年种了2000多亩小麦,5月26日开始收割,两台收割机一星期就割完了,收了大概有150多万斤粮食,

今年粮食价格高,丰收了。”6月25日上午,正在田野里组织浇灌玉米苗的庙下镇西荒村种粮大户胡继农笑着说。

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汝州市农业在思变中突破、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提质、在稳定中增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产量实现了由低产向高产稳产的跨越,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实现了历史上最具活力的跨越。农业政策实现了由过去“交皇粮”向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由过去靠天吃饭向“旱能浇、涝能排、林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粮田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过去人力加传统农具的传统耕作模式向机械化、集约化的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了由过去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转变;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由过去的家庭作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

1.产能提高解决温饱问题

新中国成立前,对于生活在汝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每天能吃上饭算是头等大事。

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土地有种特别的感情。他们热爱土地更爱惜粮食,因为他们穷苦过、饿怕了。“那时候能吃上红薯面馍、杂面饼都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白蒸馍了,即使过年也是红薯面和白面掺在一块的花面馍。”农民李铁栓说,“原来的完全靠天吃饭,与现在的生活简直没法比。”

地处中原的汝州市,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备受“水、旱、蝗、汤”之苦,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汝县历届党委和人民政府一直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进一步解放。1988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217公斤,是1949年50公斤的4.3倍。

1989年至2000年,汝州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势要求,根据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布局,将全市农业区域划分为沿河平川粮菜种植高产高效开发区、丘陵经济开发区、虎狼爬岭经济发展区和南北两山畜牧林果区。至2000年,规划区已具相当规模。

2000年,汝州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始实施。项目区位于小屯镇,开发面积1000公顷,涉及11个行政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主要进行水利、农业、林业、农机、科技等方面的配套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62.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8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5.5万元。新打机电井114眼,修复配套机井111眼,建桥涵137座,硬化渠道16千米,修筑生产路55千米,植树12万棵,购置农业机械11万套。完成节水示范田67公顷,推广农业新技术335公顷,培训农民技术员4100人次,印发农业新技术推广资料2万份。项目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67公顷,改善灌溉面积335公顷,新增农田林网面积93公顷。通过对1000公顷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多方面改善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当时主要是建设水渠、提灌站、整修田间道路,每次组织四五个村参加,每天上千人参加义务劳动。市里出资金,群众参加义务劳动。两次大会战,市里投入资金600万元,我们组织群众光整修田间道路就达52公里多,建设生产桥200多座。”时任温泉镇水利站站长的朱水法回忆起1996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神采奕奕。

1996年至1998年,汝州市实施粮食自给工程开发。开发区域为温泉、焦村、尚庄3个乡镇的22个行政村。项目开发计划包括硬化渠道168千米,建桥涵1410座,挖排水沟、渠125千米,新打机电井188眼,修复旧机电井75眼。推广周麦9号、11号,温麦4号,新麦9号等良种,购置弥雾机175台,技术培训1.6万人次,购置农业机械55台部。至2000年,计划项目完工,累计投资1779.8万元,完成开发面积3973公顷,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88万公斤。

撤县建市三十年来,汝州市立足优势,盘活资源,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明显加快,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在农业税全免、粮食直补及各种惠农政策的鼓励下,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25.4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57.64万吨,2020年是1988年的2.27倍。

2.深化农村改革 热土新彩不断

1981年以后,农村实行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栽培技术逐步普及,农业投资逐年增加,农作物品种逐步更新,粮食产量迅猛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1988年至1993年,汝州市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出,为解决农产品进入市场交换、提高农产品产值提供了一个平台,促使农民的经济行为更理性。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投入不断增加,农产品交易市场逐步放开,加之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全市粮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1993年全市粮食总产迈上30万吨大关,比1988年的25万吨增长了24.8%,年均增长4.1%。

1994年至2003年,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农民“卖粮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牵制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1994年开始,粮食价格经历了持续的低迷,粮食生产效益滑坡,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虽然1998年粮食总产第一次达到35万吨,但其他年份粮食总产亦徘徊在30万吨至32万吨之间。

2004年中央开始发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二轮“1号文件”,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农机具购置税的落实,特别是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直接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接近35万吨。随之,汝州市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扩大,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05年达35.1万吨、2006年达39.95万吨,2007年达43.8万吨。粮食单产也节节攀升,2005年平均亩产262公斤,2006年平均亩产298公斤,2007年平均亩产308公斤,三年平均亩产290公斤,比建市前10年平均亩产190.6公斤净增99.4公斤,增幅达52.2%。

2008年至2017年,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一系列农业项目的实施,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奠定了重要基础。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加上种粮的比较效益走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40万吨以上。

“俺村的香菇不仅在咱汝州,在全省都是很知名的。正是有了香菇的蓬勃发展,不仅老百姓富裕了,村集体经济也有钱了,我们老百姓自己家的水费、卫生费都是集体给我们交的。去年11月6日,村集体经济分红,我家还领到了3400元分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是好!”温泉镇朱寨村3组村民股东朱万水,说到香菇产业给村民们带来的福利,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朱寨村作为汝州市产改试点村,在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的基础上,率先推行股权改革,于2018年2月28日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目前已吸纳该村120余户村民加入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发展香菇种植大棚1580座,年创效益达1000万元。

2017年6月,汝州市获得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共清查集体资产49.61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23.17万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6.84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59家,全市家庭承包耕地面积97.85万亩,家庭承包85.49万块,完善合同户数19.39万户,颁发经营权证书19.39万本,并健全确权纠错机制,完成汝州市农村三资管理及综合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及数据录入。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村组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2047万元,有经营性收益的村达到256个,占全市村(居)总数的55.77%,其中,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46个,占全市村(居)总数的53.6%。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70.6元,比上年增幅10%。

如今,汝州市农村深化改革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三变”+生态休闲模式,充分利用了山水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批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生态乡村、特色生态小镇,把“生态优势”变为了“经济优势”;“三变”+村集体经济,通过整合农村土地、森林等资源开展“合股联营”,引进城市资本、人才、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真正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一二三产融合 农业集群方兴未艾

新中国成立前,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环境下,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生产经营模式老套,技术难以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农经济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988年以前,汝州市农产品品种不多,效益不高。建市30年以来,在粮食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以粮为纲”的单一生产结构也随之得到改变,粮食生产内部也由传统的种植结构逐步向着科学、效益和理性的方向迈进。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提升,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逐步被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市场农业所取代,由以高产作物为主的产量型结构逐步向集高产、优质、高效、多样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型结构转化。

强基础、调结构,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落实“两藏”战略,按照“两区”优先发展,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5万亩,种植优质小麦16万亩,优质花生11.9万亩,建成高油酸花生绿色生产示范基地1万亩,大豆轮作2.15万亩,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57.64万吨,种植蔬菜11万亩,收获产量33万吨。

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前提下,汝州市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行园区承载、龙头带动、大户支撑,以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放活,截至2017年年底,农村土地流转3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44.3%。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43家,家庭农场达到429家。持续提升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建立市级农民合作社指导服务机构1个,乡级21个,配备辅导员36名,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11个,县级示范社1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壮大龙头企业队伍,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4家;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力军。

创品牌、重推介,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生产基地达168家、产品199个,入选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名录10个。

补短板、促衔接,推进三产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汝州市甘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市级配套106万元,建设项目8大类,提升园区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三产有效融合。依托焦村镇蚕桑和石榴资源优势,聚集资源要素,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富瑞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蓝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士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突出桑蚕、林果联农带农和主导产业优势,成功推荐焦村镇创建为全国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积极引导小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乡村产业发展,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王湾民俗村、临汝镇郝寨村(中药材、蝗虫产业)、陵头镇朱沟村(石磨面粉产业)、温泉镇(香菇、蓝莓产业)等已初具特色。纸坊镇中王村紧扣富硒鸡蛋特色产业,以蛋鸡、肉鸡养殖、加工为核心的延伸畜禽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一体、三产业融合的特色产业,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百年探索充满艰辛,百年发展铸就辉煌。美丽乡村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三产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各项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征程上,全市人民正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动人的新图景。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文 宋乐义/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