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广成子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6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6-17

归来广成子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州是“帝师之乡”,是儒、道两家治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华民族肇始于三皇五帝。黄帝贵为人皇,历尽艰辛寻求治理天下之妙方,最后在汝州崆峒山广成子处得道。广成子向黄帝传授“天道”,黄帝将“天道”化为“人道”,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大树在汝州的崆峒山植根发芽了。

明《神仙传拾遗》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

《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问以至道之要。

广成子,十二金仙之首,道场在汝州崆峒山,持有翻天印,雌雄双剑,落魂钟等法宝。在封神时期,破金光阵,打死金光圣母;桃花岭上打退闻太师;佳梦关前,打死火灵圣母;三谒碧游宫,将龟灵圣母打回原形;诛仙阵用番天印,将多宝道人打了一个跟斗。

他活了一千二百多岁了还不见衰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没有之一。

李白曾有诗云: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

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方北首而卧,黄帝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问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而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入吾道者,下为王。吾将去汝,适无何之乡,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这番有记载的对话,是黄帝问道广成子时的一番对话。

广成子是人族三圣轩辕黄帝的授业恩师。教给轩辕道家练气功夫和帝王之道,帮助轩辕统一华夏,成就华夏之祖。所以后世多有广成子传说流传下来,尊称他为人皇帝师。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见《庄子》。

《庄子外篇·在宥》记载: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第一次的无疾而终并没有让这位人文初祖选择放弃,三个月之后,黄帝再次来到崆峒山,拜会广成子。

古时,崆峒山的东、西、南三面都是一望无际的广成泽,水汽十分丰富,气候宜人,下雨时,山山水水都迷离于水雾中,宛若仙境。而这里,正是广成子得道成仙的地方。广成子,黄帝时期的汝州人,是古代传说中十分有名的神仙,也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就住在崆峒山上。

几千年前,轩辕黄帝在新郑称帝,便举行了一次部落联盟大会。大会上,有人和他提到了广成子。广成子何许人也?他在距新郑不远的崆峒山已经修仙1200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黄帝听后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决意前往拜访,于为帝十九年,前往汝州,问道广成子,欲寻养生之术和治国良方。

黄帝见到广成子正头朝北躺着,便双腿跪在地上,以膝代步,极恭敬地来到广成子面前,叩拜了两次,然后说道:“请您告诉我修身养性的明达之道。”广成子听罢,一跃而起,说道:“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至道的精髓,深远博大,永无止境;至道的极致,静默深沉,不可揣测。得至道者,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无求无欲,保持精神上的超脱宁静,就能使身心健康;去除杂念和负担,不要让他们过度的耗费你的精力,这样才可长生不老。如果你能做到不让外界事物影响你的视听,不使他们打扰你的心灵,你的精神就将永远守护你的肉体。你要时刻固守你内心的平静,摒弃外界纷繁的干扰。如果过多地被外物的表象迷惑,那么就会使你的身心遭受侵害。”

结合起来修行的终极,就是进入一个不断超脱不断蜕变不断完善自身的境界。

“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净必清,无劳而形。慎内闭外,多知为败,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

拜师归来的皇帝,在本就天下安定的基础上,对各种制度加以完善。对各级官员提出了“六禁重”。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朴素简洁,反对奢靡。与精通医术的岐伯,精通中药的雷公一起专研岐黄之术,教人们治疗百病,终成华夏最古老的医术《黄帝内经》。

古代中国传说广成子活了1200岁,所以他说自己“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从外貌上看,还显不出丝毫衰老的样子,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由于文化传承和时代的改变,很多原本非常著名的神仙人物,到现在都已经埋没了,只能偶尔在网络小说中见到一些身影,比如广成子。说到个广成子,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小说《封神演义》,也算是封神洪荒流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了。

与《封神演义》中的“十二金仙”形象不同,广成子是上古时期的道教人物,作为黄帝的老师,一直是道教的始祖。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在小说体系中,广成子是原始天尊座下弟子,十二金仙之一,其性格是现在人最感亲切的。他常常第一个被人推出来挡灾,有困难就上,出力不讨好。更有甚者,传了徒弟法宝,徒弟却追着他打得落荒而逃,借了师伯的太极图才降服孽徒。他的种种行为,不像仙人,更接近人。

其实在现实道教中,广成子的地位,要比小说中强得多。

《封神演义》是明朝小说,而广成子之名,要比明朝早得多,是道教最古老的一批神仙之一,据魏晋时期的《太上老君开天经》记载:“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道教认为,广成子实际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但实际上,广成子之名比道教的历史还要早,最早《庄子》中就有记载:“黄帝闻广成子在崆峒之山,故往见之,问以致道之要。”可见无论广成子是不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光是上古真仙、黄帝的老师,其地位和影响力就高不可攀了。

活在崆峒山的山洞里,黄帝听说崆峒山有位长生不老的神仙,专门跑去请教修炼之法。

广成子见了黄帝,对他说:“你的领地,天还没冷,候鸟就飞走了,草木还没枯黄,就凋落了,这都是因为你没有遵循自然之道,你现在还没有资格跟我谈论道。”说罢就把黄帝赶走了。

黄帝回去之后认真思考广成子话,采用了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方法管理领地,然后闭关三个月,调整好心态再去找广成子。这次广成子对黄帝十分满意,告诉他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道理,并说自己已经活了一千二百岁,上入无穷下游无极,与天地同寿,就是因为遵循自然无为的道理。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传授给黄帝一卷《自然经》,修炼之后自然可以长生不老、寿与天齐。这段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典故,恐怕是最广为人津津乐谈的,也是较为详细的描述了道家对于道的认识以及感知世界的特殊认知方式,并提出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

广成子从最初的上古真仙、黄帝之师、太上老君的化身,再到后来小说中的原始天尊弟子,地位辈分可谓一落千丈。不过在现代的名气来说,却是借助小说提高不少。与其淹没在尘埃里,还能在小说里混混,其实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近现代的网络小说中赋予了这位神话之人,番天印、落魂钟、雌雄剑等法宝,赋予了人的喜怒哀乐。也好像符合了现代人对于古代神仙的一丝浮浅的幻想。据传,他的番天印类似今天的板砖。特别是偷袭,一板砖下去,可是相当刺激的。这位老祖宗凭借天下第一板砖番天印没少在封神里拍板砖。他的先下手意识相当好,法力、根行、悟性都是顶级。

广成子何许人也?其实年代已久,值得商榷。

有学者认为,广成子之名,应该是取大成功、集大成的意思,是庄子虚构的一个人物。《庄子》原文里说广成子居住的地方是空同,而非后世道藏中所传的崆峒,所以有学者就认为空是空虚、空明的意思,而同是混同、冥同的意思,空同不过是庄子杜撰的地名。

而更有学者认为,广成子并非庄子虚拟的一个人物。

其传说首见于《庄子·在宥》,其后之《神仙传》《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消摇墟经》等均有所载。

又说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自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众所周知,庄子善于用虚拟的人物、地方、寓言故事来表达其思想。《在宥》篇虚拟的人物还有崔瞿、云将、鸿蒙等,但《庄子》一书中亦有很多真实的人物,如书中记载列子能御风而行,不能因为《在宥》里明确提到黄帝问道时广成子已经一千两百岁,就像有些学者(例如钱穆)认为这当属晚世神仙家之言。

广成子形象在民间亦广为流传,而不像篇中虚拟的其他人物(如鸿蒙等)民间没有流传,黄帝问道广成子一事,更非那种寓言故事,这一点我们可以明察。

晋代葛洪更是把广成子说成实有的神仙。《神仙传》卷一记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

我们要知道,彼时葛洪理解的神仙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神仙是两个概念。

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云:“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休惕于胸中”。明朝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一书中,广成子被描写成元始天尊的徒弟,位列“十二金仙”之首,居住在九仙山桃源洞,和一般道藏中崆峒山记载不同。

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那么,广成子追求的“至道”到底是什么,先人有云,初禅不知二禅境界,未见如何想的成。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所谓的“道”,一是指宇宙的本原,即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状态。

他认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里明白无误地道出了最朴素、最纯正的修道秘诀,可以简单概括为“返观内视”“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十二个字。

崆峒山,传说中广成子所居地,位于河南禹州、汝州地界。史载黄帝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之山。

但关于崆峒山究竟在哪里?哪里的崆峒山才是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曾有诸多争论,在此不做站位,只讲记述。

崆峒一词有两种解释。其一,山中有洞,山是空的,崆峒即空洞;其二,来自于道家的清静无为,虚无缥缈,空空洞洞。但神话不能代表科学,传说也代替不了历史。让事实来说话。

河南有三处崆峒。

一曰汝州崆峒山。唐皇甫枚《三水小牍》云:“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

二曰禹州崆峒山,属具茨山。明成化《河南总志·山川》云:“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禹州志》云:“崆峒山,亦曰大仙山。”

三曰空桐,古地名;春秋宋邑,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左传》哀二十六年(前469):“(宋)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注:“梁国虞县东南有地名空桐。沃宫,宋都内宫名。”其地有空桐泽,又名空泽(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五十《归德府·虞城县》)。《续汉书·郡国志》梁国:“虞(县)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此处乃是地名。

清英廉《钦定日下旧闻考》云:“《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宋景公游于空泽,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则汝州之山也。”英廉所述有误,空泽在虞城,此“空桐”乃虞城地名,非山名。

排除第三个“空桐”地名,与黄帝问道广成子有关的则是汝州崆峒山和禹州崆峒山。

单说汝州崆峒山:《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崆峒山,位于汝州城西30公里处,临汝镇南2公里处,海拔320.1米,远观犹如孤岛。相传此山为广成子当年修道之处,也是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山之东南曾经是一大片水泽,称为“广成泽”,又因那里花草树林和珍禽异兽俱多,汉时又称广成苑。据《正德汝州志》记载,此山上建有丹霞院及崆峒观,且山下有洞;山上有“广成庙”“广成殿”,几经兴废、至今犹存。

宋代罗泌《路史·黄帝纪上》载:“登空桐而问广成。”注:“《庄子》黄帝为天下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桐之上,往见之。空桐山在汝之梁县西南四十。有广成泽及庙,近南阳雉衡山。故马融《广成赞》云,面据衡阴……唐卢贞碑亦详。”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曰:“真宗皇帝伏愿登御崆峒,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说的即是今日临汝崆峒山。

宋刘攽,《崆峒山赋》载:“临汝西有崆峒山,其下即广成泽。按,《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居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庄子虽多寓言无实,然此崆峒、广成适皆同处,意其真有,所谓广成子者也。又,大隗居具茨之山,黄帝至襄城之野而迷,皆与崆峒相近,事未必皆虚也。予因作《崆峒山赋》。”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明李贤《大明一统志》、清穆彰阿《大清一统志》、清王士俊《河南通志》等,均以汝州崆峒山为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所。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记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时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小塚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

……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沧海桑田,岁月更迭,无论崆峒山有多少处,总在中华大地;无论广成子真与假,总是华夏先人。大多数人追求成功都放在外在追逐上,而今天的争执,就好像广成子告诉黄帝:成功与否来源于自己能不能管理好,先不要想外面如何去做,先想想自己如何在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