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汝州的老知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5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6-08

老汝州的老知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北城门资料图

汝州文庙大成殿

汝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无论把它比喻为一位睿智的老者,还是一名英俊的后生,或是一位灵秀的少女,她都恰如其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年年岁月更替,一声声暮鼓晨钟,数千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昔日鸿儒白丁们的歌琴谈笑,早已弥散在岁月的烟尘之中。

故人都已逝去,而汝州,还是那个汝州。山水毓秀,人杰地灵。这里的百姓,依旧讲诚信、守规矩,民风淳朴。一朝一暮,勤勤恳恳,怡然自得,享受着大都市里可望而不可即的悠闲慢时光。

但是,如今的汝州,又已经不是那个汝州。如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原古城,文明的古韵与现代风巧妙结合,古今碰撞,新老并修,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组合之美。

汝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来风土清嘉,物阜民丰,人才蔚然,豪杰辈出。无数先贤,都曾在此留下足迹。那么,老汝州的老知州,清朝知州宋名立,又曾在汝州留下哪些故事呢?

自隋炀帝大业初改伊州为汝州、治梁县城以来,近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做过汝州“父母官”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能像宋名立一样以民为本、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官员乏陈可数。

宋名立,字令闻,号补斋,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人,生于康熙戊寅十二月十八日,逝于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历任河南裕州、汝州直隶州知州,四川达州直隶州牧署,顺庆府知府。

宋名立为官清正,勤政爱民,所到之处口碑颇佳,政绩卓著,史书多有记载。但宋名立在汝州任职五年,却深受汝州人的爱戴。

宋名立好学上进,知识渊博,不仅能文善书,先后组织主持编修了《汝州全志》、《裕州志》六卷、《达州志》等地方志书。其所亲撰手书的“汝州全志序”“达州志序”和“琅琊宋氏二修家谱序”等,更是文采斐然,字体洒脱,颇具大家风范。

乾隆五年(1740),宋名立从裕州调任汝州直隶州。他整顿吏治,开辟荒田,修整渠堰,兴桑养蚕,减轻徭役,开筑道路,修建桥梁,促进贸易,怜鳏恤孤,修缮文庙,构筑城楼,纂修志书……一干就是5年,大大改变了汝州经济社会面貌,其爱民如子、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事迹世世代代广为流传,成为中原廉吏的典范。

在汝州做知州时,宋名立亲力亲为,足迹踏遍了汝州大地。他认为,汝州文化底蕴深厚,有太多值得记载下来留给后世的内容,因此决定在任内续修一部汝州地方志书,就此开始组织编修《汝州全志》。

他本来就博学多闻,趁此机会走访了不少早有耳闻的胜景古迹。但是,繁重的编修工作,再加上公务缠身,宋名立的身体逐渐吃不消了。他早年做岁贡生时勤学苦读,长年伏首书案,焚膏继晷,废寝忘食,身上本就落下了些许病灶,这下子都显现出来。稍坐一阵腰背处就痛得如同针扎,只得卧床歇息。宋名立望着案头不及处理逐渐堆积起来的公文,心急如焚,有心处理,身体却不能支持。他的家人亦是十分着急,求问了不少大夫。这些大夫医治方法不同,有开药方的,有火炙的,有针灸的,然而多管齐下折腾了半月,宋名立的病情只是稍有缓解,并没有显著的起色。汝州百姓听闻父母官身体抱恙,也十分关心,自发送来些祖传偏方什么的,可惜,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一日,一个青年人求见知州,说温泉神汤能医治知州的病。宋名立熟读史书,听青年人说完,立刻也想起了不少有关温泉神汤的记载,便决定前往温汤镇一游。

知州大人来到温汤镇,温汤镇百姓莫不欢喜,纷纷夹道相迎。他们知道知州大人既有视察之意,也为了温汤神泉而来,心中颇为自豪。宋名立同地方官员会面后,就跟随指引,来到了久负盛名的神泉。所谓“天造真炉冶,不炊亦沸汤”,只见泉水清澈可鉴,热气四溢,还未入水已经被蒸腾得通体舒泰。宋名立迫不及待地进入水中,立时舒爽得长叹一声,只觉周身病灶都在温泉的浸泡下有所缓解。

他在温汤镇逗留了几日,一面视察,一面疗病。到离开时病情已大有好转,已经不妨碍处理公务了。

后来,宋名立还曾莅临温汤镇视察过几次,并且亲自写下一篇《温泉铭并序》:“汝西门外四十余里有温汤镇。泉出乎地,溅珠跳瀑,源源不穷。其熏蒸之气逼人,虽冰雪天寒皆可霁浴。斯泉者,非惟去垢,并愈癣疥之疾。予谓:濯其身者即可洗其心;润泽一人之肤体即可以涤除四境之疮痍矣。有牧民之责者慎勿贻笑于汤泉焉。系之以铭:造物之流泉兮,润民生之枯槁,秉淑气而温和兮,涤余性之烦躁。四体欲其修洁兮,岂扪心而弗皎皎。翼泽以滂沱兮,庶同慈母之襁褓。清可鉴兮知可饮,铭大德而歌熙曍。”

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盛赞汝州温汤镇之神泉,不仅濯身洗心,而且如同慈母的襁褓一般润泽民生,有着极大的功德,值得被人们长久铭记。

上任伊始,宋名立对汝州的地理进行了考察。

他认为,汝州河道纵横,开挖河渠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他要求各县普查和疏通旧有渠道,规划和开挖新渠,充分利用河水发展农业。他对水利建设方面的重视可从他编的《汝州续志》得到证明。在水利一目中,计渠64条及一堰一堤,均按水系排列。对于新渠,特别详细地注明渠的长宽及渠两旁植树护堤的措施。

明清时期汝州农村土地管理复杂,军屯与民田交错,常因地界、出路、用水和排水等问题发生争执,有时互不相让,军民关系不很融洽。宋名立到汝州的第三个月下乡查看秋作物生长情况,在宝丰县看到数百顷秋庄稼泡在水里枯萎一片。陪同他的宝丰县马县令告诉他,这一带是军屯和民田交错的地方,矛盾很复杂,几十年了也没人能处理好。宋名立了解了事情原因后,与军屯负责人和宝丰县令就排水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了协议,田地不分军田民田统一规划排水渠的走向和密度,谁的田地由谁挖排水渠。方案一出,饱受水害之苦的百姓踊跃参加挖渠行动,很快出现了水渠成行的景象。排出水后的洼地成了高产田,水渠旁还可以种耐涝的树木,弥补了开渠占地的损失。其他县的洼地也纷纷按宝丰的模式进行排水规划和建设。

宋名立到汝州之前,汝州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高粱、谷子、稻谷和豆类,不仅产量低,管理费功夫,而且易生虫害。乾隆八年,汝州发生旱灾,大部分春作物没有收成。见多识广的宋名立知道海南岛普遍种植的高产作物番薯(红薯)和番麦(玉米)可以在汝州种植。于是就派人到海南岛购买红薯苗和玉米种子,并重金聘请种植能手来汝州指导。玉米和红薯在汝州经过两年的推广,逐渐被群众所接受,后来成为种植的主要作物。特别是红薯种植简单,耐干旱,适应在丘陵、河滩等贫瘠的沙土地生长,产量又高,解决了当时人多地少粮食短缺的问题。汝州是河南较早种植红薯和玉米的地区,对周边府州影响很大。直到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下谕“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法”,要求在全国推广。不知乾隆皇帝是不是受汝州成功经验的启发才下诏种植红薯的,但宋名立的决策能让汝州提早受益不能不说是个有远见的知州。

任职期间,宋名立到汝州东部农家体察民情,发现大多农户把耕地的一多半种植棉花,棉花采摘后纺线织布出售。农户家中大都有织机,纺线车一家有好几架,农家女七八岁就会纺棉花。一到晚上她们把纺车搬进院里,对着月光边纺线边拉家常。宋名立在赞扬汝州人勤劳和朴实的同时,也发现了种棉不如种桑效益高的问题。查汝州史料,周代时汝州是王畿之地,种桑织丝有很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对汝州桑女的描写。在清代丝绸的价格远远高于棉布的价格,而种桑养蚕劳动力投入也低。于是他借鉴在裕州种桑养蚕的成功经验,编写了指导种桑养蚕的农科书籍《蚕桑辑要》,其中主要摘集植桑的方法14则,养蚕抽丝的方法22则。宋名立还为该书作了序,他在序中要求书刊印后发到农户家中,要让“汝人家喻户晓,群焉习之,相率成风”。他向农民描绘的前景是“三四年内,云雨桑田,绿荫满野,缫茧鸣机,克供妇职,黄考有挟,纩之温穷,得贸丝之利”。

隋唐以来,汝州一直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宗教文化方面,明代汝州寺庙林立,政府专门设立僧政司管理宗教事务。但经过明末战乱,汝州人口减少,经济衰落,寺庙等名胜古迹荒芜。

崇文好古的宋名立任汝州知州时,经济已经恢复,寺庙等文化古迹的修复成为百姓的愿望。宋名立因势利导,组织对文物古迹进行了普查造册,将重要的古迹碑文拓印保存,并采用参与、鼓励、题词、亲写记事碑文等形式,对一些重要古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重修关帝庙。关帝信仰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关帝集忠、勇、仁、义、礼、智、信于一体,一直成为各行各业所推崇的一种精神。清代对关帝的信仰达到高峰,民间素有“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的说法。宋名立任职时关帝庙十分破旧,大门颓塌,房屋失修,东院墙倒塌,与州治所在很不相配。宋名立组织捐款择日动工,将关帝庙整修一新。

重修风伯庙。风伯庙是为祭祀风穴山风穴洞里的风神而建。古时汝州多大风,人们认为风来自风穴山风穴洞中,就在山下建庙祭祀风神,希望它少给人们带来灾难。清初范承祖任汝州巡道时,组织对风伯庙进行了重修,规模和建筑数量可以和风穴寺相媲美,成为汝北重要的庙院。乾隆九年夏天,汝州久旱不雨,百姓惶惶不安。有人向宋名立报告风伯庙求雨甚灵,宋名立按惯例带领州府官员、绅士、百姓一早步行来到风伯庙向风神祈祷求雨。事毕不久,天下起小雨,到晚上大雨如注,之后雨时下时停,持续一个多月,秋庄稼长势喜人。

保护邓禹墓。邓禹(2—58),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在刘秀建立东汉的大业中,邓禹辅佐刘秀,审时势,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注重谋略,智勇兼备,有“东汉中兴,功盖诸将”之誉。24岁时,拜东汉首任大司徒,总理朝政,治国兴邦,贡献卓著,被封为梁县(今汝州、汝阳一带)侯。东汉邓家出了三个皇后,八个将军。

修复北城门望嵩楼。汝州唐宋时州衙后园有望嵩楼,有江北第一名楼之称,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的诗作。此楼毁于元未,明清以来汝州士绅多次吁请重建,因工程浩大,未能如愿。1741年在修复旧学宫时挖出了元代汝州通判尚野的《望嵩楼记》石碑,宋名立让其移放州衙保存。此碑的出现再度引起士绅们重建望嵩楼的呼吁。但修望嵩楼汝州财力不够,也不是民生的当务之急。这时北城门年久失修,已不能够保护城区的安全。北城门也名望嵩,宋名立决定将北城门楼扩大规模,仿望嵩楼式样重修,将士民对望嵩楼的思念寄予北城门上。北城门修好后,宋名立特书写“望嵩楼”石匾嵌置门上,并撰写《新修北城门记》刻石嵌之楼壁。

据《汝州续志》记,宋名立任职期间修复的寺庙有城西演武场关帝庙、法行寺、南禅寺等共20多处。

汝州人杰地灵,诗人层出不穷,最有名的是唐代刘希夷,《旧唐诗》艺文志收有《刘希夷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录《刘希夷集》四卷;《全唐诗》刘希夷的诗独占一卷,收录诗歌35首。宗端修是金代汝州进士诗文俱佳,元好问《中州集》卷八中收录有宗端修的诗,诗前有《宗端修小传》。吴治汇是清初顺进士,爱好诗文,官至刑部郎中,《汝州志》和《风穴志》均收录有他的佳作。清代的任枫学识渊博,精于诗文,编写《风穴志》,还著有《史勺》《琐记》《硱庄诗集》等书。这四人均入祀学宫乡贤祠中。

重修汝阳书院以后,有人向宋名立建议修个诗宗祠,将汝州历代有名气诗人的灵位放在里面,一可对先贤进行表彰,二可以激励后人奋进,以此来兴汝州士风。宋名立听后“不禁欣然神往”,认为是个好主意。于是在汝州书院内建汝州诗宗祠,挂其画像,敬其神位,让书院学生时时祭拜,不断增强进取心。

创建地方诗宗祠是宋名立的创举,之今未见有二。

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编修方志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地方贤吏关注的一件大事。宋名立在裕州任上续修《裕州志》6卷,在四川达州任上续修增刻《直隶达州志》四卷,现均已影印重版。

清康熙三十三年,王登魁任汝州知州时编写了康熙《汝州全志》,至宋名立莅任时已有50余年未有续修。适逢宝丰县编写《宝丰志》,让其为之作序,宋名立认为汝州志要马上续写,就请郑州训导韩定仁,汝州乡贤、候补翰林院孔目屈启,汝州举人王敦纪、罗一玉等人负责编辑,组织大批乡绅文士,对前志遗漏的内容深入采访,以增补的形式收入志中,书成后被后人称为“宋志”,共八卷。此书对于旧志资料一般不转载,所载者全为增续与补订的新资料,无新内容则注“详旧志、不载”字样。每目有宋名立撰写的按语,以说明本目编辑旨意与具体内容。重要地方宋名立亲撰文加以注解。宋名立在序中写道:“使我想望前贤,颜忸怩而不宁者多矣。”既讲述了志书启迪后人的功能,又表达了一个贤吏为民的心声。

彼时,汝州河多,水患也多。

宋名立带领州府官员捐出俸银,绅士捐款捐物,百姓自愿出义工,修整了箕山大堤,并建造了坚固的新石桥。桥和堤修成后撰写《募修築汝州西门外堤即土名棋盘山并建洗耳河石桥疏》,将捐资人等刻于石,立以桥头以表彰。

汝州城东黄涧河上的是洛许古道上的重要桥梁,自明代建石桥后,多次重修。1742年,也就是宋名立来汝州任职的第三年被冲坏。为修葺石桥,他表示采石的钱从自己的俸禄和养廉银中出。石桥竣工后,百姓给这个桥起名为宋公桥,并邀汝州进士撰写《宋公桥记》碑立于桥头。

汝东沿黄涧河古道谢湾村前有三孔石桥,创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年(1737)六月,天降暴雨,河水骤涨,洪水漫桥而过,致使两侧引桥、券脸石、桥头石狮子、桥栏、桥面等悉数被毁。宋名立闻之后当即捐款。一年后新桥建成,宋名立应邀作《重修侯家湾石桥记》刻碑于桥头。

此桥今天仍在,是河南保存较好且工艺价值较高的明式石拱桥,2016年10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推荐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阳书院是河南有名的书院,明清时几经兴衰。宋名立到任时书院年久失修,院墙倒塌,房屋漏雨,教师、学生流失。于是他多方筹集资金,对学院建筑进行了修缮,并新盖了学生食堂和宿舍。

在教育方面,宋名立还采取由政府补助的办法鼓励私人办学,促进了汝州教育的发展。

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汝州学宫,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崇祯初迁至州西北部,后原址逐渐荒凉。汝州士人非常痛心,多次要求重修无果。宋名立重视文化教育,士人向他请求重修学宫。书院修复后学宫再次被摆上日程。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士人建议将距学宫太远、不便管理的义田变卖,所得资金用于修复学宫和购置新的祀田,并发动属下官员、士绅捐款,修复了部分旧有殿堂,重建圣殿五间,就近购买了几十亩学田,以保证祀奉的灯烛之用。

在汝期间,他重视农田水利,引进高产作物,鼓励种桑养蚕,保护文化古迹,修桥筑堤倡善举,崇师重教修学校,创立汝州诗宗祠,编写《汝州续志》……

任职五年,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以至于他任满离开时,本地士绅称赞他:聿兴学校以作人,广建仓廒以积谷;士敦诗书弦歌比户,农服田力桑麻遍野;案无停留之牍,狱无冤滞之囚;工商各安其业,市廛悉平其争。

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文/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晓伟

图/通讯员王志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