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青年投军习近平在正定手擀面赵景南的故事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85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6-07

手擀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每个汝州人记忆中,每天放学飞奔回家最有盼头的是吃一碗妈妈刚刚做出来的手擀面。面条的筋道仍残留着妈妈手心的温度,一筷面条、一勺面汤下肚,温暖而幸福。

对汝州人来说,一碗手擀面的美味与否是检验一个主妇是否合格的标准!

在汝州,几乎每个家庭妇女都会做手擀面,这体现了一个女人勤俭持家的能力。女人们擀面是谨慎的,也是隆重的。于汝州主妇而言,擀面不是机械的劳动,而是智慧与灵性。

每个汝州妈妈都有一个擀面杖,还有个很大很大的面板,那是专门擀面条用的。当时每个人都觉着自己妈妈做的手擀面是天下最好的美食,但是好吃却费时费力的手擀面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你有多久没吃妈妈做的手擀面了?你是否还记得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从前小麦少,人们经常食用红薯手擀面。汝州老人说,过去来客人做的手擀面条,总有两种颜色。

一种地瓜面做的,黑黑的;一种小麦面做的,白白的。喝罢酒后,上来浇了一样卤汤的面,但是客人碗里是白面,自家人碗里是黑地瓜面,这都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所以在吃面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搅拌,得从碗底掏着吃,卤汤中的菜一直到最后才吃,免得让客人看见大家都尴尬。

“软面饺子硬面汤。”做手擀面的面团要和得硬一些,做出来的面条才好吃。盐是面之骨,要想让手擀面吃起来有筋骨,事先得在和面水里加一小勺盐,直到面团被揉碾得韧性十足方可开擀。

和好面后,再拿起一根擀面杖把面团卷在上面,用力往前反复推擀成面饼,面饼在擀面杖下翻滚,由厚到薄,来回翻腾,最后就成为一块又大又圆的薄面饼。面饼擀得越圆越好,最终铺满整个案板,薄近一张纸,圆如一轮月。

汝州人和面评判标准关键是看手光、盆光、案光这“三光”,在一定程度上,厨房“三光”判断了一位主妇的利索程度。

而擀面的过程更像是汝州人对土地与食物的报答仪式。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将这块厚薄匀称的大饼拎起来折叠整齐三层后,右手执刀,左手食指盖压在面饼上,刀口抵在指甲前,手指向后退,刀往前快速切着走。根据个人口味切得宽一些或是窄一些,一根根儿面条就横空出世了。

面条的粗细长短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刀工,刀工好的切出来的面条又细又长又均匀,刀功差一点的切出来的面条往往粗细不均、长短不一。切好面条后,及时均匀地撒上一层面粉,以防面条在下锅前粘连在一起。这时手擀面才算大功告成。

切好面条,水也沸了,将面条下入开水中,沸腾后几分钟即可捞出,在凉水中过一遍装碗。同时将过水时令青菜浇在面条表面,食客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蒜汁、辣酱。

最后加入农村传统配料———猪油,它才是整碗面的灵魂、点睛之笔。在微量的特殊蛋白质和甘油酯的分解产物中,诱发出面条独特的植物香甜。动物性脂肪酸在热汤的裹挟中融化分解,渗透到每一粒谷物分子中,跳跃在每一片蔬菜瓜果表面。

挑起一口,猪油的气味分子从口腔扩散到鼻腔后端,后置嗅觉结合味觉体验,美好的事情就这样如期发生了。

这是家的味道,这是让每一个汝州人口角噙香的喜悦符号。

每一碗面都有它独有的味道,因为它给你带来的每一口故事和回忆只有你知道。

节选自《在汝州唤醒美食》

供稿:汝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